阅读昭通middot群山丨底片里的诸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m.39.net/pf/a_4340651.html

底片里的诸多可能——《爱情底片》后记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因为爱情是女人一生的梦想。

我一直认为人世间有真爱,虽然很多人都给我相反的佐证。人已中年,走过风雨,我仍坚信不疑。

在大学校园,在一群搞艺术的少男少女中,我看到爱情的故事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然而保持长久的,却寥寥无几。在都市,现代生活节奏快速,人们情绪浮躁,要让情感之船持久地在一个港湾停泊,这对激情满怀的少男少女来说,未免太奢侈了。

然而在宁静的村镇,在我钟爱的军营,我却看到了另一种单纯而朴实的爱。我出生在农家,高中没毕业就参了军。在农村,女孩的降生注定充满艰辛,如果她不幸是家中第二个或第三个女孩,那么她就是见不得阳光的黑户,要么被送到姥姥家,要么送人,甚至被溺水而亡。

儿子从出生到长大,我雇用过三个保姆,她们或做饭做得好,或收拾家务利落,替不会骑车子、看见壁虎都吓得不知所措的我,分担了不少家务,让我有时间和精力写作、阅读。她们的梦想只是希望我能让她们当女兵,或者帮找个老实而体贴的城里人做丈夫。

作为百无一用的秀才,我什么也没能为她们做。多少年过去了,她们的形象还时时映现在我眼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在都市,不少人被各种利欲诱惑,渴望成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于是有人迷失了,有人逃离了,也有人保持了本真的自己,仍在不懈地努力着。我想为失败者写本书。

在北京美丽的四月,鲜花总是催动着我的情思。我喜欢春天,总在春天开始写自己的一部部作品。觉得在这个季节,总有什么会发生。在春天,我写完了《月子》《结婚》(后出版名为《爱情总是背对着我》)。

书出版后,我并不满意,因为我有一个计划,要完成女性三部曲的写作,后两部完成了,前一部却总是不想把它极早地收官,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如果说已完成的两部是现实生活的话,那么这第一部则是我的理想,是我情感中最浓郁的一缕芬芳。

在春天写作,总让人感到花香随时会穿透时光的隧道,固执地飘进你的心里,让你感到会有一种神力涌于笔端,所以,在春天写作,我会认为我是在为女人写作。换言之,我把它当作一种心灵倾诉的最佳载体,在纸上任意地哭或笑。当然,春天总会过去,所以我着急地写着、写着。由于急于倾诉,我常常不能冷静地把它们仔细想透。就像谈恋爱,难道你要把对方的一切都搞明白了再谈吗?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我的精神恋爱。我不认为它是一次创作,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经历。换言之,是我和我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在进行着一次关于爱情的重新思考,它如恋爱,让我痛苦,亦让我喜悦。我在狂热下完成了这篇纯属私人情感倾诉的过程。我喜欢用情绪化的词语,叙述人物应对世界的某种心境和感受。我总觉得故事本身并不重要。我在写人物内心的时候,感到有一种诗意的温情包围了我。

我动笔是在年3月,完成于年的春末。中间总是不忍草草写完,于是写写、停停。特别是在我感情非常激动的状态下,我强行自己停了笔,而去写另外一本书。因为我怕由于冲动,把人物写糟了。没想到,写完了,也折腾两年了。

我还没有来得及打印出来,电脑病毒突然把我的梦想化为一片空白。我如失恋的少女,呆呆地坐在桌前,整整坐了一上午,欲哭无泪。而窗外,天空湛蓝,云彩如河似羽,缓解了我心中的哀伤。我便出去散步,想着再回家时,我的小说一定会完整地呆在电脑里等着我。我回到家,一会儿打开电脑看看,一会儿再打开看看,我总想也许电脑只是跟我捉迷藏。无论我怎样地千呼万唤,电脑屏幕仍如一面黑墙。仍不甘心的我,在烈日下,抱着笔记本电脑在中关村的一个个电脑公司穿行着。我一次次地抱着希望去,一次次地失望而归。

半月后,我不想再提它了。

年的春天,我又一次想到了这部小说。就像一场投入的恋爱,总放不下。于是通过半年的重新记忆和思索,稿子写完了。

既然是一次恋爱过程,里面就有太多的心理描写,就多了一分说不清的迷恋甚或神经质。如女主人公汪哲写给恋人张家伦的一封封信。在信里说着什么呢?光谈爱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采用了最随意的办法,就像聊天,她把张家伦当作了她精神的驿站,所以她的信就显得凌乱,甚至有些语无伦次。让人看了一直在想小说是这样写的吗?信是这样写的吗?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如果有真话,那它肯定存在于不经意的片言只语中。

创作的源泉只能是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既在现实中,又在现实外。内心世界常常是现实的。但内心的世界也常常被现实所拘役,所改变。写作的意义,便在于此,它可以使被现实日渐缩小的“内心”,重新变得开阔。

总之,基于各种考虑,我希望这部长篇小说能好读一些,希望在样式上稍稍别致一些,让人觉得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我把汪哲放在两个特殊的境地,就是想让主人公在这两个极端不同的地方,在淳朴与奢华、平淡与激情、情与欲的极端反差下,来体现一个现代女性的精神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痛苦与喜悦。

为了让人物真实,我采用了许多形式:发表的作品、书信、会议纪录、处理决定,还引用不同人前后矛盾的说法,只是想说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更是混沌暧昧的。人性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引力。外在的东西可以抗拒,可以偏离,可以不同。但是落叶归根,人性会要求你回到地面。这部书算是一次探索,也是文学的一次追问。结尾,我修改了好多次,朋友意见让汪哲堕落,说这样更有悲剧感。我想了半天,还是坚持我的想法。我认为她是成年人了,她经历了许多,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痛苦。可是我还是不忍写。一次梦境使我下定了决心,这个梦里汪哲说了一句话: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照着你的思路去写我吧。

秋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年末,我想我必须收笔了。可在要交稿时,忽然发现,我原来塑造的汪哲跳出来了,说我把她写得太假,她说张家伦去世,我在学校生活还有整整一年呢,在这一年,不想念张家伦,失真,可我一直想他,不跟其他男人接触,肯定是假的。把汪哲一直放在张家伦曾经的部队,潜心写东西,不错,可是失重了。于是我又重新进行了修改。这时,我忽然发现我不是在写汪哲,不是在写一批大学生,甚至写的不只是爱情,而是在纪念我曾经的青春。通过爱情,写出我们一代人的精神迷茫,甚或反思。

新的问题又来了。她爱同学江天吗?怎么爱的?怎么处理她跟女同学千光既是同学又是情敌的关系?还有一伙极其敏感的女孩如何争艳斗媚。张家伦在,我可以让汪哲不关心她周围的生活,可现在我必须让我的主人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校园,置身在大都市中。起初那样浮浅的表层肯定不行了。

为此我设置了日记讲述,来补充作者——师姐,一个局外人臆想的不足,或讲述者汪哲在特定情景下的隐瞒。用感性的日记来讲述张家伦去世后汪哲的真实的校园生活,学校周围的交通、公园、饭店、采访、看演出、宿舍等场景,就有了质感的描述。这样,日记的比例就增多了,也显得真实了些。当然最主要的是体现其情感的纠结。与同学张韵依、千光等的矛盾,对张家伦的思念,甚或她在后来婚姻生活中的躲躲闪闪,当然最主要的是与江天的爱欲与现实利益的纠结。文中那些晚会、联诗、赏花、派对、游玩等场面,如同有意隔断其余部分的大片空地,给人一种更加辽阔的印象。在汪哲两年上学的夏日,似乎总有一股时代之浪朝我不停地涌来。

说到小说,当然离不开人物,我希望作品中的人物是流动的,是按生活的逻辑而变化的。比如起初看一点心机都没有的少女千光,最后给汪哲和江天恋情致命的一刀,根本就不由我,它自然就冒了出来,我根本就按捺不住。

全书我始终没有把塑造人物作为主要任务,不刻画特殊的性格,故事冲突也不明显。我故意让读者忽略人物,而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w/9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