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第六期习仲勋来长武开展兵运

北京湿疹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9082790.html

编者按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我们党年的奋斗史,记录着震古烁今的理论创新、奇迹创造和实践探索,也见证了交相辉映的信仰之美、英雄之气与时代之光。即日起,《长武发布》特推出“红色记忆”栏目,刊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武热土上党的重大活动和事件,激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历史展现出青春的花朵、凸显出长武文化标识,让长武红色经典故事走近群众、走进心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感知革命先辈不肯顺流而下的精神,用青春和信仰去解开时代拷镣;追踪革命先辈用鲜血留下的足印,以初心和使命换取未来征途;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奋力推动长武新时代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一路向“阳”!

习仲勋来长武开展兵运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丰功伟绩深刻铭记在三秦儿女的心中。特别是90多年前,他在长武从事兵运工作,是他走上革命生涯的重要开端,在长武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渭北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兵运时期的习仲勋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组织农民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时,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组织武装起义,配合农民革命斗争,打击反动势力。年冬,国民党的陕西省警备第三旅唐嗣同部二团一营,驻防西兰路沿线的永寿至长武一线,营长王德修(陕西省三原县独李乡魏村人)的营部和所属第一连驻扎长武县城,二连驻扎长武县的亭口镇,三连驻扎永寿县。中共陕西省委曾先后派共产党员李秉荣、李特生及陈策等到该部搞兵运工作。年2月,年仅17岁的习仲勋按照中共武字区组织的指示,来到长武开展兵运工作。3月7日,习仲勋与他所在的二连的共产党员李秉荣、李特生等同志接上关系,在长武县城外北关的药王洞庙内,举行了第一次党小组会议,推举李秉荣任党小组长,讨论了在部队内稳步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的计划,并决定以二连为中心,积极开展全营的兵运工作。此次会议为以后的兵运工作确立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为部队中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会后不久,习仲勋等人又在药王洞召开了党小组会议,讨论了在部队中发展、壮大党组织的问题。药王洞两次会议的召开为“两当兵变”奠定了基础。药王洞会议旧址年4月,党小组让共产党员刘书林(时任王德修营部文书)借出差机会,将会议的决定向中共陕西省委作了汇报。刘书林返回部队后,转达了省委批准在该部队建立营党委的决定。5月,省委又派特派员张克勤来该营防地邠县。张克勤到达后,传达了省委关于开展兵运工作的指示。随后,即在一、二、三连建立党支部,并建立了营党委,选举李秉荣为营党委书记。同年冬,由李特生继任营党委书记。年7月,习仲勋随二连部队移驻长武县亭口镇。亭口镇位于西兰公路沿线,西至长武县城40华里、东到邠县县城40华里,泾、黑两河在该镇汇合将该镇分为亭南、亭北两个三角地块。过泾河上北塬,穿过邠县的北极镇,可到甘肃的宁县、正宁;向东南可达栒邑(今旬邑)、淳化;上南塬可去甘肃的邵寨镇和陕西的麟游、宝鸡一带。陕甘两省,四面八方,来往客商云集,车马店、山货店、客店、饭店应时而开,东来西往、走南闯北之车马、行人,常在此镇投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此地成为我党在陕甘边区开展地下工作的同志往来歇脚、搜集情报的地方。王志轩习仲勋初来亭口镇,一身简朴的关中农民打扮,住在亭北街王志轩的小客店。王志轩乳名喜彦,原名凤仪,本地人,是年23岁,身材高大,性格开朗,说话风趣、健谈,人称“王大谝”。他继承父业,经营小客店。此店处亭北街中段,坐北向南,两间瓦房,以卖面条为主,捎带少量肉食炒菜,后院有四间厦房,用作住客房舍。客店虽小,由于主人脚勤手快,精心料理,热情接待顾客,好结朋交友,所以生意还算红火。习仲勋到客店后,即向主人讲述:因家境贫寒,出门谋生,盘费短缺,暂借宿该店,求得落脚之处,有了生计,再付住房、饭食费用。王志轩见他穿着简朴,言谈诚恳,便欣然留他住下。习仲勋一面帮助王志轩料理店务,一面了解驻军情况,不几天,由富平老乡驻军连长唐福亭介绍,在军中任见习官。从此,习仲勋同志换上了军装,成为该部队中的一员,为顺利地进进行兵运工作奠定了基础。习仲勋在唐福亭连任职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了解部队官兵情况,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又与唐连长的房东刘士荣及亭口小学教员刘警天结识。他们相互来往,谈古论今,赤诚相待,成为挚友。年,国民党的陕西省警备三旅二团一营驻防凤翔县后,由习仲勋继任该部队党组织的营党委书记。在此期间,省委先后安排吕剑人、张觉来到该部,在一连任排长。李特生任一连特务长,李秉荣任三连副连长。许天杰、左文辉在三连任排长。各连的班长、战士中也有共产党员,如吴彦俊、魏明山等,全营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三、四十人。在驻防凤翔期间,省委曾派陈云樵到凤翔,在凤翔东湖召开了由习仲勋、李秉荣、李特生和张觉等参加的党的会议,传达年7月中共中央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省委指示。李特生(左)和刘林圃(右)

年冬,该营驻防凤县。年春,营党委又派刘书林到陕西省委汇报工作。省委听取汇报后派刘林圃去该部领导兵变,并指示兵变后,将部队改为陕甘工农游击队第五支队,与谢子长、刘志丹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会合。2月,该部队从凤县向甘肃的徽县移防途中,在甘肃的两当宿营,晚12时,按原定计划,在刘林圃的指挥下,举行兵变。兵变开始,他们击毙了三个连的反动连长。营长王德修闻声,越墙而逃。兵变获胜,起义队伍集合于两当北门外,刘林圃宣讲了兵变意义,正式宣布部队改名为陕甘工农游击队第五支队。刘林圃任政治委员,习仲勋任队委书记兼第二大队副。他们立即率领起义军按预定目标向北前进。夜过三岔,第二天早趟水过渭河到洞洞峪,与驻扎赤沙、香泉、城隍庙等地的民团激战,击退敌军,突围前进,辗转十余日,才从朝阳洞、八度镇出山,经过千阳、陇县之间的高崖镇,缴了民团的枪,到崔木又与孙蔚如部在蔡家河打了一仗。行至甘肃灵台县境内遇敌阻截,改道向东,准备攻打永寿县城。不料行至永寿县境内的岳御史山村,被土匪王结子的队伍包围。因起义部队昼夜行军,接连打仗,疲劳过度,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损失较重,不得已而后撤,各自分散活动。主要领导人刘林圃、吕剑人和许天杰返回西安向省委汇报,陈云樵、李特生由省委派往兰州工作,习仲勋继续北上,寻找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

“两当兵变”的部队起义前后行军路线示意图两当兵变后,刘志丹按照陕西省委指示,把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带到了礼泉、乾县一带,准备接应。起义军失败后,习仲勋为了避开敌人,徒步经麟游、邵寨,返回亭口镇,打算到栒邑,设法与刘志丹取得联系。由于较长时间的艰苦行军,他积劳成疾,到亭口镇王志轩家中时,已重病在身,实难支撑,只得在此暂时养病。王志轩、刘士荣及刘警天等朋友,四处求医找药。经过两个多月的积极治疗,习仲勋的身体日渐恢复。他急于寻找刘志丹,一边在王志轩的客店里帮忙,一边从与过往客人的闲谈中,探听陕北红军的消息。习仲勋在亭口养病期间,更进一步密切了与王志轩等几位朋友的关系,彼此更加信赖。习仲勋给他们介绍了陕北红军的革命活动情况和全国的革命形势,并讲了许多革命道理。王志轩等被习仲勋为革命事业走南闯北,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对他更加敬佩。为帮助习仲勋尽快找到刘志丹的游击队,王志轩以赶集跑生意为名,先后到邠县的北极镇、栒邑的职田镇,打探陕北红军的消息。年6月,习仲勋的健康基本恢复,便向王志轩、刘士荣、刘警天等朋友表示了谢意,打算动身去找刘志丹。临别前,三位朋友当卖土地,出卖牲畜,为他筹备了块钢元,作为路途盘费。他要求三位挚友,以后要注意接待北边来的革命同志,并希望介绍有志青年到陕甘边区参加革命,继续为革命做贡献。三位挚友牢记习仲勋的嘱托,曾先后护送刘天明、刘刚等十多名同志到陕甘边区参加了革命。长武县亭北村革命活动旧址(习仲勋革命活动旧址)习仲勋离开亭口镇后,根据打听到的消息,经家乡富平,到照金地区南面的杨柳坪,终于见到了刘志丹同志。从此,他便在刘志丹的领导下,为建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而奋斗。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陕甘边根据地的扩大,关中地委在栒邑的马栏镇成立,习仲勋同志即派人到亭口与王志轩联系。王志轩到关中地委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在栒邑的职田镇开了一个小饭馆。他经常往返亭口与职田镇之间,积极从事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志,散发、张贴标语传单等工作。王志轩与习仲勋在亭口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习仲勋的影响下,王志轩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亭口地区革命活动异常活跃。年,刘刚奉命回长武开展地下工作,以亭口镇为中心,发展党员、组建游击队,王志轩积极协助,使亭口地区成为长武地下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年春,王志轩到栒邑县的后掌村参加了长灵工委工作,并加入了党组织。当年4月,解放军西府出击,王志轩积极协助刘刚开仓放粮,筹备军饷,支援前线,长武赢得第一次解放,新生民主政权在长武诞生。

来源:长武先锋

编辑:李阳妍

审核:王晓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w/9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