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铭专栏越说越玄锅溜子

春天到商洛,走了几个县。市委书记李忠为告诉我:到商南,不要忘记吃一吃那里的一种美食,叫做“锅溜子”。这名字就希奇。听介绍,在制作过程中,还有一种“溜”的情景。大概很有些来头。真是不能错过。

到了商南,提起锅溜子,那可是无人不知,名气大得很。据说一般的宾馆也都用来招待客人,这就好办多了,用不着特意麻烦主人。那天晚餐,说是有锅溜子,我就故意地慢慢吃菜,留足肚皮等着这从来没见过的商南美味。一边等,一边还琢磨着这锅溜子是个什么模样,恐怕会有一个锅,放在餐桌中间,让我们先看看那美妙的一溜,然后尽情享受。也许没等几分钟,可我心急,觉得是一段不短的时间。终于,锅溜子端上来了。我赶忙起身走到服务员旁边去看,啊,原来是一盆仿佛西红柿烩面片的食物,静静地放在盆里头,等着客人食用,完全没有什么“溜”的意思。捧着碗时,仔细观察,面片儿揪得不规则,味道还不错,但也就是烩面片吧。觉得不那么满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主人打个圆场,说:“这锅溜子是有时候做得好,有时候做得不大好。”是这么个理,那能每回都做得最好呢?

既然如此,那就再吃一次。这天中午,又有锅溜子。我捧了碗,更仔细地品尝,更认真地琢磨。正在瞎想呢,一位女同志说话了,她说:“这不是锅溜子,是烩煎饼。”真是“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确实是烩煎饼,那一片片不规则的面片儿上头,还有着煎饼的细微斑点呢。接着大家就七嘴八舌头地说起锅溜子的制作过程来。原来是在一口大锅里盛了少量清水,将用小麦面粉搅和成的稠浆糊状汁子缓缓地倒在锅的边沿上,让其自然流入水中,这样做成的一种面食。所以才叫做“锅溜子”。这饭只可以为少数一两个人做了吃,一桌两桌客人,十来位几十位,怎么好做呢,非做不可,也只能是一锅浆糊。难怪大师傅要用烩煎饼冒名顶替?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嘛。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锅溜子”?有人说:这是懒婆娘饭。不要和面,不要擀面,弄些浆糊,往锅边上一“出溜”就得了。省事。有人立即反对:这可不是为了图轻省。这饭是给老年人,给病号做了吃的,是细法饭,轻易不做的。又有人说了:这是贵重饭。譬如儿子高考考上了清华北大,老娘就给做一碗锅溜子,表示庆贺。还有,临时有贵客到,拿不出鸡鸭鱼肉招待,做个锅溜子,表示对客人的衷心欢迎。看来锅溜子这地道民间食品,还有相当深奥的学问哩。

随后我来到山阳县。问起锅溜子,原来这里的人也吃。说是上等饭,不常做。给长辈做了吃,表示尊重。掌柜的打工回来,做一顿吃是个奖赏。又说了说具体的制作方法。有的说:制作锅溜子,要先用铁锅炒菜,让锅里见油,否则不好溜。有的说:和面粉汁子,要等上半个小时,等到水乳交融,润和。还可以在面粉汁子里头放些葱花,放些盐。要让稠浆糊状的面糊子既在锅的旁边停留片刻,以便有一定的筋度,又能够溜进水里,以便成熟成型,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有技艺。有的说:溜时用文火。溜完后尽快用铁铲子铲成不规则的条块状,并立即出锅食用。又有人说:锅溜子也属烩面片类食品,但风味不同,品格不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家都说:锅溜子可以采用多种配料,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皆能入选,又每次制作只能供一二人食用,所以高贵。到这时候,对于这个“锅溜子”,我觉得大概是比较地清楚了。回到西安,回到家里,又全家人动手,做了一回。最后的结论是:的确只能让一二个人食用。的确要依配料的不同而决定其高档与否。的确是一种特别的地方风味饭食。

在商南,还听说,这锅溜子,有一个别名叫做“锅出溜”。不过,老百姓有这样叫的,当官的、任公职的,多半不愿意这样叫。觉得“出溜”嘛,就是掉下去了,不是升官,而是降职,不吉利。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到山东威海看“天尽头”的情景。在那里也听说“天尽头”这名字不吉利,凡是去这地方的大官,差不多离开不久都下台。举了一些从古到今的例子。其实任何下台的官员,若是去了一处地方,总是会在去后下台的,不管他所去地方的名字听起来多好听或者说多不好听,吉利或者不吉利。下台与否和去不去那个地方,实在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又听说老百姓可以放心大胆地到“天尽头”参观,因为没有下台不下台的问题。这说法有趣。算是“无官一身轻”的一个注脚。

注:文章摘自《长安食话》年(何金铭著)

何金铭简介:原陕西省省委秘书长、陕西饮食文化研究学者、原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辑:赵雨凡

图片:网络

陕菜网”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白癜风用什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2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