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观《平语近人》之《报得三春晖》有感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根本的人伦,是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平语近人》之《报得三春晖》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悠悠五千年,长江黄河的滔滔玉液,孕育了多少孝感动天的古老传说。从西汉的董永卖身葬父,东汉的黄香扇枕温衾,三国的孟宗哭笋,到今天的山里女子佘银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母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给予我们心灵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浸润剂。

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因为孝我们才有了社会的和谐,因为孝才是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厚养父母、善待父母应成为年轻人的行动自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身边的老人,还要善待身边每一位陌生的老人,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让这个社会的温暖多些,再多些......

丁婷敏

赞赏

长按







































怎样治白癜风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4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