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湖北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等场合,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对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最新分析和判断,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以下六个论断和要求尤其需要细读。
“这场疫情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安全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于这次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对我国安全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学术界、理论界早就有讨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影响是必然的,只是影响到什么程度,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实际上回应了学界的这一关切,明确了中央在这一问题上的最新判断,而且是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作出判断,就有着更深的意蕴。两个“深刻影响”,很能说明问题。新闻稿中没有详细展开说,但总书记既然明确提出了这样的重大判断,就需要理论界、学术界及时跟进,对疫情之于世界格局以及其对我国安全和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认真深入研究。放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这次疫情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真的太需要下功夫研究和分析。“这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而且是一次战争。我一开始就说,我们要打仗了,这是一场人民战争。”
在这一论断中,总书记对这次疫情防控的性质作出了明确判断:不仅是一次危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也是一场大考,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的政治品格和能力作风的大考;更重要的还是一次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坚持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才能打赢的战争。还要注意,总书记这段话是新近说的,但对疫情的研判很早就作出了,所以总书记说:“我一开始就说,我们要打仗了......”这一点至为关键,如果一开始不是作这样的判断,哪怕晚一点作出判断,后果都不堪设想。所以,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果断、英明。事实是最好的证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代价,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这次大考中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对于深刻总结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深入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进行周密部署,进而经过艰苦努力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这一论断比较长,也有一些新的表述,所以拆开来理解比较容易一些。第一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国发展首先考虑满足国内需求,至于对外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其次。第二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这是满足国内需求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着力点,要满足国内需求,就必然要求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来保障,没有体制机制等体系的支撑,满足内需就容易落空。扩大内需、刺激内需我们讲了许多年了,应该说完整的内需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所以要“加快构建”。当前疫情背景下,这也是一个加快构建的契机。第三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句话明确了发展的大格局。既有两点论——国内国际双循环,又有重点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单讲一点或弄错了重点,都不符合这一要求。第四句“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说白了,就是在疫情影响下,原来我们的一些优势已经受到冲击或不再是优势了,这就倒逼我们,我们也应有这样的主动性,去进行创新、谋求新路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合作与竞争优势。这四句话再次重申了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战略基点绝对不能放到外部。理解这一论断,还需要与总书记的另两个论断,即:“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因为世界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们就必须更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国内;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加快构建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几个论断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粮食生产能力的最新论述,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上升到“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的高度,可见农业和粮食工作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关于“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谈话,道理、要求说得都很清楚,也划出了许多必须牢牢坚守的底线,比如:“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等等。我们在5月19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时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那些金句》一文也介绍了一些内容。深刻道理这里不再多说,关键是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并真正贯彻落实到做好“三农”工作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环节中。“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这里总书记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接地气的大白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改革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新时代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这些归结到一起,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总书记的这一论断,还可以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中,联系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于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等重要论述,来一并理解。“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新论述。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在5月24日的文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历程可以得出哪些启示》中已经作了一些解读。这里只想与大家分享三点认识:一是,要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放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大论断下理解,如果只是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内理解则就窄了;二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不能局限到固定大小的框框里,陷入到“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零和思维的误区;三是,毋庸讳言,在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方面,我们在工作上还存在不足,与“止于至善”还有距离,所以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得更好一些”。当然,由于客观情况不断变化,这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适的长期过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的讲话,有以上体会和感想,还很初步和粗浅,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这里匆匆发出,如能起到“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引发思考”之效,则善莫大焉。恳请读者们批评指正。(作者高长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蒙认可,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