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挺专栏发挥三转席的文化价值,助力

白癜风怎么控制 http://m.39.net/pf/a_6020116.html

历史上陕西的地位在全国很高,西安地区的饮食是烹饪技艺的领导者,是饮食文化的奠基者,一千二百多年占据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峰。和、礼、雅正是我们陕西食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全世界只有中国认为文化始于饮食,《礼记?礼运》很明确地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华文化的“礼”与我们当今说的“文化”意思大致相同。古人早就认识到饮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荀子?礼论》也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古人用“礼”提升了文明,对落后民族就有了同化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壮大过程。后来,孔子也说“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和”又是中国烹调的本质,甚至是代称。《国语?郑语》中有“以他平他谓之和”。此外,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饮食还体现了“雅”,“雅”就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在汉赋唐诗、载歌载舞、钟鸣鼎食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白水虽然地处渭南北境,与延安地区紧挨着,是黄土高原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战争频繁,但文化却一点都不输于渭河两岸的平原地区,因为这里有仓颉。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有别与其他文明的实证。而有了文字才能将文明延续,文化传承。因此,白水的饮食文化是陕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白水饮食习俗中最能体现文化的就是“仓颉家宴”,以一种独特的地域性的宴席形式呈现,在民间被称为“三转席”。仓颉生于斯也葬于白水,后世乡里为缅怀圣贤功德而将宴席冠之其命。它是白水人家招待贵客的传统经典宴席,撷取千年一直在民间流传的数十种宴席精华,按照“礼”“和”“雅”的主题思想进行优化组合,充分体现白水人的传统烹调技艺、当地人利用本地食材千变万化的创新精神、注重营养搭配的健康理念。

“三转席”体现的文化价值就是“礼”“和”“雅”,中国人自古注重“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以及餐饮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的美味佳肴都“食出有门”。如以味道治国的合阳人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才有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孔子的《论语》中有“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时至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礼”“和”“雅”反映在仓颉家宴上,具体表现就是“敬重,和睦,喜庆”。白水人过事宴请,对亲朋宾客光临非常重视,竭尽全力营造敬重氛围,特别是招待宴席上,礼仪周到,菜品讲究,迎来送往,事事周全。宾客在主办方的招待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美德,在美食的味道和宴席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中国传统文化。

“三转席”的文化功能非常强大。因为“礼”提升了文明,便具有对落后文化的同化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壮大过程。而三转席就是这种功能的延续。刘启林总经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大,因此邀请本人与中国烹饪大师庄永全及当地文化学者,烹饪大师一起,经过多次共同研究探讨三转席的文化价值,对三转席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整理,使三转席文化与内容并举,因此才能在年10月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宴”。如何将这种力量再延续千年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将文化的力量转化为产能,市场化,让更多的人接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上一届研讨会后,秦林宾馆设想,将“仓颉家宴”从三个方面进行打造设计:针对当地顾客聚餐活动,设计“喜鹊迎宾宴”,招待远方宾朋的“知足常乐宴”寿宴和“大头娃娃满月宴”;针对在外打拼回乡的人士,设计让游子品尝到妈妈的味道宴“家乡的味道”;针对来白旅游的设计旅游专用“游人情醉宴”等,据刘启林总经理介绍,今年在原有的设想上有所改进,在宴席上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大致的分层,想法很有建设性,也有了初步效果。只是在人群定位上,在菜品设计上还是较为笼统,不够具体,也没有详细实施方案,因此,在进行了研究后,个人认为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宴席针对不同人群设计

“三转席”有礼仪多,菜品多,用时长等特点,这类宴席通常针对的人群可分为两大类,不会太复杂。一是本地人群,一是外地人群。

1、本地人群产品设计:本地人群通常会在年节假日、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里宴请宾客。针对本地人群,菜品设计上一定要有更多的创新。因为白水人对本乡本土的宴席、菜品比较熟悉,以致于有点审美疲劳,所以,在菜品设计上适当地加入文化因素和外来元素,在器皿上可采用时尚一些的餐具,会让本地人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鲜感,进而对菜品和宴席产生兴趣。

2、外地人群产品设计:针对外地人群,在菜品的设计上要本土化,要进行引导式宣传,突出三转席的独特性,用“中华名宴”的品牌吸引外地游人。在器皿上一定要采用有渭南风格,有白水风格的餐具,在感观上造成视觉冲击力,让人有虽土却不俗的感觉。

二、宴席进行分层设计

仓颉家宴在文化上很有说服力,但还要适应市场的考验。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的口味也是可以引导的。比如,肯德基,基本上在中国人人都可以接受。因为他找到了中国人的口味的普遍性。中餐发展到现在,各色口味,各种品类太多,特色太多反而制约了发展。作为餐饮企业,先要找到大多数人爱吃的口味,然后进行文化挖掘,然后将文化注入产品,然后坚持不懈地按标准做下去,然后不断改进。这样才能让产品持久,中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到今一直在变,留下来的都是好吃好做的产品。因此,仓颉家宴从研制到成型到品牌,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进行产品细化,进行分层设计。

我考虑,将仓颉安家宴分三个层次:大席,小宴,快餐。

1、大席,作为白水饮食文化的代表,在目前的基础上,菜品的数量严格尊崇传统,菜品的造型要既实用又美观,菜品的份量要逐步精致化,菜品的味道要越来越普世化,菜品的选料要更讲究,菜品制作要提高技术含量,整套宴席要达到:有文化,有故事。既好吃,又好看。有技术,有营养。

2、小宴,作为企业,大席不会成为常态,小宴才是与民相关的。虽称为小宴,但却不小,小的含义是大众化,平民化,听着比较亲切。与大席相比,菜量上可以适当调节,分量上也可以适当调节,食材上可以调节,但其他不可调节。对大众来说,菜的味道和分量是更重要的。小宴中也可分类设计,根据不同的年节假日,根据不同数量的顾客,可设计几套规模较小的宴席,适应市场的需要。

3、快餐,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的市场不容轻视。传统餐饮要适应这种变化,针对年轻人群,运用网络的资源,设计更适应这个人群的快餐品种。在形式上,在营销模式上学习成功的企业,但在产品设计上却是独特的。快餐的形式,相比大席,更容易在大城市发展和生存。仓颉家宴要发展,不可能一直在白水,走出去是必然的,但要走出去,我认为先以快餐店作为侦察兵是最适合的。

三、加强厨师、服务人员的培训,形成稳定的团队

仓颉家宴之所以成为品牌,与管理、技术分不开的,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与白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密切相关。我们强调仓颉家宴的礼,这个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整个秦林宾馆,宾馆中的每一个厨师,每一个服务员都要与之相匹配。技术和文化培训只能加强,不能减少。厨师要以崇敬之心去做菜,服务员要以崇敬之心去待客。每一道菜在厨师和服务员心中必须如数家珍,让每一位坐在宴席上的客人在品尝菜肴的时候,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震撼。这样的员工,不管是大席,小宴还是快餐,都会同样对待,认真做事,尽心传播仓颉家宴的文化内含。与这套宴席融为一体,真正赋与这套宴席以灵魂。到那时,仓颉家宴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陕西餐饮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

以上是我对仓颉家宴未来发展的一点构想,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地跟踪调研,所以所提想法也不是很具体,还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朱立挺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研究学者、教授,陕菜网董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俗协会会员、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文化顾问、陕菜网专栏作家。

陕菜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9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