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间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4665.html
寻根大槐树
洪晓
追根问底,这是人的天性。我来自何处,祖先谓何人?这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记得歌谣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因此,山西大槐树就成为我们一部分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觉得在那里埋藏着一部分人的身世之谜。年,癸巳初夏,我怀着虔诚之心,专程去山西大槐树寻根觅祖,寻访祖先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从古城咸阳出发,一直向东,经富平、合阳、韩城,过黄河进入河东。晋南和我们陕西虽隔一条黄河,都属黄土高原,但植被、山川、风土人情、方言,却大不相同。旅游大巴在高速路上行驶七个钟头后,我们下高速进入临汾境内的洪洞县。洪洞县的知名度高,既因有大槐树,又因为有《玉堂春》这部古典戏剧中的“苏三起解”一折。《玉堂春》这部戏说的是明朝时,名妓苏三,原名周玉洁,自小父母亡故,孤苦伶仃,先被姨母收养,后被姨母卖给妓院。进入妓院,取名苏三。苏三和吏部尚书的儿子王景隆结识,改名玉堂春,两人发誓白头到老。王景隆在妓院钱财用尽。被鸨儿轰出,苏三赠银两,使王景隆回到南京。王景隆走后,鸨儿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苏三被判死罪,解差崇公道押解苏三,自洪洞县去太原府复审。途中,苏三诉说自身遭遇,哭天抢天,连连诅咒“洪洞县里没好人”。正是这句唱词,让世人记往了洪洞县。洪洞,因为共工氏族封地而得名。洪洞县的洪氏其早先从古共国而来。共国,远古时在今河南省辉县。据《山海经·天文训》记载,共工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失败,非常生气,用头撞不周山自尽,一下子撞坏了天的柱子,扯断了天空四角的绳子,自此,天体向西北方向倾斜,使得日月星辰开始向西移动,地面向东南塌陷。因此,积水尘埃向东流去。这个改变天地日月星辰运转的共工,就是我们洪姓的祖先。在传统的说法里,我们洪姓的始祖共工是一个兴风作浪的恶神。其实,共工是炎帝神农之后,是部落领袖,从黄帝时期起,担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当时的人尊为水神。共工,他敢于改造自然,疏浚湖泊江河,消除水患,凿通道路,将当时互相封闭的华夏不同部落文明直接沟通,若论他的功劳,绝不在夏禹之下。所以,我觉得,共工,他是远古时代一位胜利的英雄。作为姓氏,由共变洪,说法较多,在这里对各种说法不作赘述,否则,会占用大篇幅,让此文成为繁琐的考证。我认为,合理的解释应是,在周朝,为了避祸,共氏,改为洪姓,加水偏旁,以记念祖先治水有功。我以为这种说法可信度很高,因为在各种文献里,西周确实没有洪姓,秦以后,确实没有共姓。洪姓,大多为共工之后,后来还新添了一些其他氏族,最先加入洪姓的,是周朝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姓;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无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到了唐代,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之讳,而改洪姓;还有,五代刘弘易、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名而改洪姓。到了清代,满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朝高丽人姓,今满、朝鲜、蒙古、壮、土等民族均有此姓。上古时期,于年前,共工被虞舜流放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发祥地在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三国时期,洪姓有迁居安徽者,唐时洪族人落籍福建。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细究洪氏发源迁徙,现在,可以肯定,陕西洪氏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因此,我们陕西洪氏人,毫无疑问是共工的后裔。只是现在无家谱可查,我们并不清楚,来陕西前,我们是属洪洞洪氏的那一支,让人觉着遗憾。以前,我们常提起洪洞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如今走进大槐树遗址,看到的实物和文献记载,却都是“老鹳窝”。“鸹”与“鹳”本是两种不同的飞禽,“鸹”是北方旱原上的乌鸦,而“鹳”是水鸟。就是《登鹳雀楼》中的“鹳”。看来,我们记忆中的这些信息全是错的。原来,我们的先祖从大槐树来到西北一带,这一带没有“鹳”这种水鸟,只是乌鸦在树上垒的巢和山西大槐树鹳垒的巢相似,于是,先祖就告诉后辈:老家在山西大槐树老鸹窝。这一错误,如果你不去实地察看,你也许会一直错下去。当年的大槐树,由于顺治8年(年),汾河发大水,被洪水冲毁,枯死,在它枯死的树桩处,现在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槐树遗址”。这块石碑是民国三年立的。在石碑不远、相隔六七米处,有两棵粗细不等的槐树,分别是大槐树衍生的二代槐、三代槐。二代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睹物思人,时过境迁,远道而来的遗民后辈子孙,谁不感慨万千?有多少如我辈者,虽说来大槐树寻根问祖,可真正来到实地,对身世越发感到茫然。为了再现当年移民的情景,大槐树旅游公司专门为游客安排了一场演出。演出在再造的大槐树下进行,演员分别扮作明代男女老少百姓,还有衙役、县令,士兵等角色。剧情为:先有一衙役,敲锣逐乡通告、张贴洪洞县令告示,朝廷准备从洪洞县向外移民,如果不愿移居外地者,可在大槐树附近的广济寺集中。在家者可视为愿意移居外地之人。听到消息,全县男女老幼都涌向了广济寺。当广济寺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县令出面,手持平阳府抚台文告,不分清红皂白,将广济寺聚集的人口全部用军队包围起来。并且用绳索将他们捆绑在一起,逐个登记,并给他们每个人发放路费盘缠,硬性向外移民。百姓抗议、理论,洪洞县令却以县令文告不符合平阳府文告旨意为由,拒绝百姓要求。在县令的安抚下,在一片哭天抢地声中,百姓被束缚双手,并用一根绳子将他们相互牵连起来,在官兵的押送下,一路跌跌撞撞,走向了全国各地,表演到此结束。初次观赏这情景剧,似乎觉得可信,它告诉人们,历代官场,每逢重大政策颁发,都是声东击西,先用欺骗手段,诱人入彀,然后罗网收拾。可仔细推究,这样图解明初移民,似乎又不合理。如果是洪洞县令通过欺骗的手段诱使百姓聚集广济寺,开始明初大槐树移民,那么,明朝初期,大槐树先后有十多次移民,欺骗这么多次数,每次都能得逞吗?其实,明朝初年,从大槐树移民,朝廷制定了严密的制度和标准。原则是每户,四,留一。六,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并规定:同姓同宗者不得迁于一地。迁出者严禁返回原籍。按照这些制度推断,演出的情景剧无疑有演义的成分。也许,这是旅游公司为了增强娱乐性,同时讥讽历代官员欺骗施政,愚弄百姓而有意为之。如今大槐树新修的寻根祭祖堂,高大雄伟,宛若故宫的太和殿,近百层台阶,使得大堂有种悬空感。站在堂前空旷的广场,你根本无法看到堂内的灵位,甚或,连堂门也看不到。走进大厅,数百座灵位,树林般供奉在案几,你无法看到属于自己先祖的那一块。祭祖也就无从谈起。总之,这里已经抹去了一切历史陈迹,从建筑到氛围,甚至,没有让你发思古幽情的丁点诱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