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咸阳》讯:年,28岁的梁增基怀揣着不能再让群众饿肚子的信念,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带着满腔热情踏上咸阳渭北旱塬,来到贫瘠干枯的黄土地。择一事而终其生,一辈子只专注小麦育种的梁增基,扎根这片土地已超过一个甲子61年。61年来,梁增基从提高旱地小麦单产到提高抵御病害性能、提高品质,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黄土地上的育种奇迹。
咸阳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焦清莲,30多年来一直种植着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她说,老梁培育的每个新品种,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亩产不足公斤到今天超过公斤,这在旱塬是难以想象的收成。看着这4亩多“长旱58”,焦清莲说,要是雨水足的话,亩产能达到0多斤,现在群众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余粮,还有能卖出去的粮食,生活越来越好了。
长武县地处陕甘交界,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具有特殊性,以“旱”为首的霜、冻、雹、涝等自然灾害一应俱全,特别是小麦条锈病更是波及面大,危害面广,严重年份最高减产可达70%以上。
长武县植保植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崔俊峰说:“60年代关中锈病非常严重,那时候的小麦产量就多斤,因为长武是小麦条锈病传播的桥梁地带,小麦条锈病要通过长武到陇东高原去越夏,在关中道越冬,因此小麦条锈病越夏越冬都要经过长武。”
梁增基深知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开始采用远亲、高强度多基因复合抗性和优良农艺性的三个品种复合杂交法,最终培育出既抗病又抗旱抗冻的小麦优良品种“”,此品种荣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这一抗锈性能良好的小麦品种经过大面积推广种植之后,阻断了条锈病南北传播。
梁增基说:“锈病的传播规律是由南经过这里再传到北边甘肃和宁夏,然后秋播又从宁夏甘肃那边传过来,再传到关中,中间经过长武,如果长武的小麦品种不生病,就把锈病传播路径阻断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张睿教授告诉记者,梁增基选育品种的综合抗性非常好,特别突出的就是它的抗锈性,我们国家小麦的条锈病在不断变化,他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梁增基前后选育的国审,省审的七八个品种里面,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抗锈性也就是抗病性,还有抗旱性,这是他最大的一个特点。
梁增基的助手张俊兴说,在长武县农技站的小麦育种基地有70多亩,这里种植着上千个品种的小麦,虽然种类繁多,但梁增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他告诉记者,育种考验人的眼力和智力,更考验毅力。育种材料最少要观察两年,选其优点填补其它品种的缺点,杂交后生长一年,优胜劣汰;经过再杂交再种植,再留优弃劣,如此需要反复五到七年,按常规,育出一个品种,加上实验,要用十二、三年!
今年,梁增基新培育出的五个品种中,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检测分析,有两个品种属于多用中强筋小麦,可作为制作面包专用,正在等待审定。尽管已经89岁高龄,但在小麦育种的道路上,梁增基并不打算停歇,他还想培育出旱塬强筋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可以与进口小麦相媲美,为国家减少进口、节省外汇做出贡献。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宁晓魏敏媛报道)
(责任编辑:李佳欣审核签发:奇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