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突击一周,在火线上完成一项神秘工程

史海拾记

前面提到一零六团团长武效生率部坚守.7高地,战况惨烈,虽然作为当时12军年龄上最年轻的团长,但武效生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团长了,在派兵布局,战场调度方面,都是非常成熟老到的,面对美军强大的炮火攻势,和高地上恶劣无遮挡的自然环境,对战士的考验很大,伤亡也不小。6号阵地争夺尤其激烈,一度失守。

年11月20日四时,九连就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而一班也只剩高守余一人了,天刚亮,韩军的攻击就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这中间由于韩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三颗祖国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战后,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

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三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

武效贤见三天部队就伤亡了余,照这样打,他的这个加强团最多能守十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请求改变战法,他认为守住.7高地的关键是保存部队,在.7高地北侧山脚下,有两个总共可以集结一个加强连的屯兵洞,但从山脚到山顶还有五百余米的路程,在敌猛烈炮火下,增援部队通常有一半人就在这五百米路程上伤亡了,他建议在这五百米的路程上,每五十米挖一个防炮洞,在距山顶二十米处再挖一个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这样,部队沿着防炮洞进行蛙跳式运动,最后在坑道里集结,阵地上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可以大大减少在运动途中的伤亡,集中最大兵力坚守阵地。李德生采纳了这一建议,给了他一周的时间按这一计划修筑工事。

一零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团政治部号召:一昼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给予记功!经一周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阵地上挖掘了七条坑道、十二个屯兵洞和五个防炮洞,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在此期间,美军以为志愿军搞什么神秘工程,没想到这样一个设计彻底挡住了美军的炮火轰炸,非常有效。这样,一零六团只需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进行反击。至25日,除7号、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这说明武效生不仅是一位刚猛的指挥员,同时也是一位善于观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最佳对策的智慧型的指挥员,这样的指挥员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战士的大量伤亡。

11月25日,韩二师伤亡已逾,第四次撤下战场整补。由军团预备队韩九师接替其攻击。

12月3日,韩第九师发动了对.7高地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仅空中支援的飞机就高达架次,地空火力的联合轰击持续两个多小时,整个高地被爆炸的烟云所笼罩,2号阵地坑道终于承受不住猛烈的轰击而倒塌,二连一个加强排除一人外全部被埋在坑道里,炮火刚一延伸,韩九师一个团就蜂拥而来,2号阵地上唯一没有来得及进入坑道而躲在岩石缝里的战士,端着爆破筒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尽。又是一整天惨烈的争夺,阵地易手十余次,黄昏时分,韩九师终于不支,撤出了战斗,阵地再次得到了巩固。经此一战,韩九师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

12月15日,一零六团顺利完成使命将.7高地移交给二十九师。

战史上一般就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虽然之后还有战斗,但在规模上属于零星的局部战斗形式,不再称得上大规模的战役,志愿军已经牢牢控制住了所有上甘岭高地,并且有了稳定的后勤保障和运输通道,基本上处于通畅的局面,坚守高地的战士也没有后顾之忧。

原创码字不易,若觉得有收获,转发给更多人了解历史!打赏自由,都是鼓励,谢谢您!!若您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欢迎留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gr/13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