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话长武长武锅盔

在中国历史上,秦军能征惯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否则秦始皇如何能统一中国。在秦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当中,有一种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干粮锅盔,是功不可没的。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作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作“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据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之计,其灵感就来源于秦军的锅盔吃箭。   秦军能够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突出的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较长时间的存放和携带,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是非常讲究的,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长武锅盔另一个版本说是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五,厚约八分。外皮微黄透红,干而不硬,酥而不软;内里洁白如雪,绵而不虚,松而不柔。用刀一切,立即香气扑鼻,吃到嘴里,越嚼越香甜,越嚼越可口;泡在羊肉汤、水豆腐里,耐煮耐泡,越煮越泡,越有筋丝,越有味道。它耐贮藏,冬季天寒,十天半月,味道如初;酷暑炎夏,三两天内也不会变质。它是长武人的传统主食之一,也是西北人喜食的风味食品。长武人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常要带点长武的锅盔作干粮或作为馈赠的地方特产;外地人到长武,不仅要常吃长武锅盔,临走时还要带上三五斤继续享用,或供亲友品尝。长武锅盔所以如此精美,一是用料精良:二是加工考究。正宗的长武锅盔用的是如雪如粉的八零麦面和清醇甘甜的北水沟泉水,烙制时,用细麦面5公斤,加2公斤酵面,倒15克碱水,用1公斤温水和匀,揉成硬面,然后,用一根1米多长、茶杯口粗细的压杆反复压和,直到软硬合适,然后成形放进浅锅,用麦草火慢慢烧烙,三翻六转,经过40分钟,正反两面都上好火色,能闻到面熟的香味后从锅内取出,放在干净麦草上晾凉即成。近年来,为了把长武的锅盔做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并便于携带,在包装上也比较讲究,有了专门的礼盒,使长武锅盔名气更大!

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也精彩,欢迎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链接查看原帖/评论,也可回复







































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gr/1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