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我县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有:
“丝路风情·长武记忆”民俗文化展
“秦声飞扬·春满长武”秦腔演唱会
“丹凤来仪·踏鼓迎春”社火表演
“同唱幸福歌·共圆中国梦”群众新年演唱会
“花开盛世·醉美长武”灯谜晚会连续三天的精彩活动让你过足瘾。
记忆中的长武“故事”
作者:小媤(李胜灵)
(一)
初七一收假,大家都很快投入到了新一年的工作中。能带来一点过年氛围的拜年走亲访友对于我这个外乡人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一个脑海闪过的念想而已。
不由又想老家、想老家的社火、故事了!(长武方言中“故事”的“故”读二声,“故事”的“事”读音为“思”。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依此试读,不过要小心,不要咬着舌头哦!)
社火的起源,大多人都知道,是由远古时期的祭祀、庆典流传演变而来的。作为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长武,这片土地上演的社火故事,在千百年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了社火的文化精髓和艺术表现形式。
长武人把社火表演也叫“耍故事”,每年正月一过初十,长武各个村镇的锣鼓家伙就开始响动了,村里的能人、把式就牵头、召集人做社火表演的准备了。
长武“故事”表演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耍故事”的是村里最帅的小伙子,最漂亮的姑娘、媳妇,最风趣的老人以及最活泼的孩子。县城的社火一般是从正月十三开始,可是乡下的社火从正月初十之后就陆续开始了。
在长武农村有一种别具特色的“地摊社火”也叫“地故事”,这类“故事”以在夜晚、地面表演各种神话、历史、戏剧故事而得名,地故事最大的优点是不择场地,因而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伙把式,一套行头。大一些的村子,耍地故事的演员多达十几人,小点的村子地故事扮角三五人。下午三四点,被挑选出来参加社火表演的人们就聚集在村委会开始化装。扮演最多的是《封神演义》中的各路神仙,每个社火队里必有一个红脸,以关公居多,其次为赵匡胤、赵公明等,因为过年图的就是个喜庆、红火。而这些人物又多为被民间尊奉的财神等职位,因此,红脸是必不可少的。
“地故事”一般先在村里耍,也可以和邻村交流,还有一些不顾路程遥远赶到县城表演的,情况好的村子用拖拉机拉着演员,情况不好的村子,步行二三十里地,赶到县城表演。夜幕初降,扮好的“地故事”演员们在村里表演热闹一番后,便在村上负责人和村里有威望的长者的带领下出发了。
过去没有电灯就用灯笼照明,每个地故事队伍都有一个大灯笼固定在木杆上,在队伍前面开路,演员伴着锣鼓走在前面,也有喜欢热闹的村民紧随其后。一般到县城都是在店铺和单位表演,也到独家单院去。耍故事有“请故事”和“送故事”两种方式,所谓“请故事”就是商铺、单位或家庭放炮放烟火迎接,进院子后要用酒菜招待,临走时还要给烟酒或谢金。谁家要是能接请“地故事”在自己院子耍一场,那可是很喜庆的。“送故事”则是给那些支持演出或者村里建设的单位和商铺友情演出,不收钱物。若单家独户被“送故事”,不仅喜庆更显示出该户主人有足够的威望。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从正月十一左右开始,就开始接待来自各乡各村“送故事”的了。虽然来的都说明是“送故事”,可是每年家里准备年货时,必得多准备一些鞭炮和烟酒。每个表演队一来,我们家定是先在大门外鸣炮欢迎,在院子里摆下丰盛的酒菜和最好的烟酒,用来招待“故事”头和孩子们。
爸爸说,这些人不容易呢,在地里忙活了一年,也就过年这些天能尽兴歇歇、耍耍,而且还那么远的赶来,一定要好好招待呢。不仅准备好现场吃喝的酒菜和烟,临走爸爸还会多带一些给他们。
随着“地故事”的锣鼓家伙闻声而来的远近的乡邻把我家小小的院子围得满满的。作为孩子的我,心里有好奇、更有几分小小的骄傲,因为我可以和这些“演员”们近距离接触,还可以把玩他们手中的兵器、道具,甚至可以戴戴他们的头饰……这可都是在胡同里小伙伴们跟前炫耀的资本呢。
每个“送故事”的队伍来了,先是要喝水抽烟,歇息一会的。一来是宾主寒暄,二来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观看,人越多耍故事的人才越卖力,表演越精彩。这个当口,兴奋地我一会儿钻进和“地故事”领队聊天的爸爸怀里;一会儿摸摸拽拽演员的道具;一会儿又把平素和自己关系好的小伙伴拉到比较好的观看位置;一会又跑进房子,给那些爸妈不在家时对我关照有加的伯伯、阿姨抱几个板凳出来,让他们坐。故事还没开演,自己倒先折腾的满头大汗了。
看着院子挤满了人,领队一个手势,锣鼓响起,正式开演。每一段“地故事”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故事的人大多数都是赶热闹,可我虽然年纪小,但却也能看出点门道,因为爸爸就是我的义务讲解员。
一般来说,每个“地故事”的队伍里都有红脸、黑脸、软身子、净脸、丑角这几类角色。(小时候,爸爸说到“软身子”的时候,自己只理解为因为其扮演的是女子的缘故吧。后来才明白软身子也就是戏曲里的旦角,因为这类角色表演时,演员腰肢柔软、身形妙曼,踏着碎步快跑慢移,翩然若蝶,因而被称为软身子。)
爸爸还会告诉我每段社火的故事和来历,记忆最深的是《封神演义》里的“搬三霄”和《三国演义》里的“保皇嫂”。“搬三霄”是赵公明请三霄的故事,“保皇嫂”是关云长护送刘备二位夫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有红脸和软身子。红脸出场时,一般都往火把上撒一把松香,配以烟火。那时候觉得好神奇。那两三个“软身子”踩着鼓点,脚下快速挪着碎步,与红脸相互配合表演。
表演的人投入卖力,大家也是看得有滋有味。一场故事耍毕,领队高声给所有的演员报一下主家的馈赠和现金数目,红脸道谢并说一些祝福主家日子红火,吉祥如意的话,就又去下一个场子了。那时候好多孩子会一直跟着“地故事”队伍看表演,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多,那些人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孩子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现在想来,脑海似乎还会浮现儿时看“地故事”的情景。
(二)
从正月十三开始,县城的社火故事也就开始了,长武的故事多姿多彩,舞龙、耍狮子,竹马、旱船、扭秧歌、高跷、撅把、马故事……。
长武人还根据各村故事的特点编出了顺口溜:“东关的马故事,西关的车亭子,南关的高跷,北关的“橛把”。
小时候我总以为大人们说的“撅把”是“脚把”两个字。后来才知道是“橛把”,长武人把踩高跷叫“载撅把”,之所以叫“撅把”是因为高跷的形状就像撅头把。因为撅把接触地面的面积太小,“三寸金莲”与其相比都显得太大了!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表演者的双脚必须不停的踱着,因而叫“载撅把”。北关的“撅把”区别于一米多高跷不同之处是,“撅把”也就有农村的小板凳腿那么高,耍的人操作更方便,也能出花样。小时候见过“橛把”耍的好的,能带着“橛把”劈叉、下腰,翻跟斗,那可是真功夫呢。现在几乎没有那样功夫的人了,想来甚是可惜。
还有“东街的狮子,南街的龙,西街车亭,尧头的娃(指大头娃娃),灵凤的旱船满地行”之说。县城四关的社火可是长武故事的压轴戏,个个都精彩。我最喜欢的当属西关车亭,特别羡慕车亭上扮相精美的小女孩们,随着车子的移动,色彩鲜艳的戏装,长长的水袖,身上的飘带随风飘飞,对同龄的小女孩来说极具诱惑。
我有一个表姐就在西关村委会工作,记得自己刚上小学那年她来给爸爸拜年,我趁机向表姐打听自己能不能也去扮一回车亭子。表姐本就负责村里的故事,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兴奋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胡同的小伙伴,她们脸上满满的羡慕。我心里憧憬着自己扮上车亭美美的样子,也就更急切的盼着早点到十五。
遗憾的是,我的这个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原因是我给表姐说的时候是背着爸爸妈妈的,可是因为自己太高调,还是被爸爸知道了。爸爸怎么都不让我去,不论我是撒娇央求还是抹泪哭闹,爸爸就是不许。等我哭闹累了,爸爸才告诉不让我去的原因。
原来车亭子上那些看着装扮精美、衣袂飘飘的孩子并非想象中美好。那些选定扮车亭的孩子们在化妆前只能吃一两个煮鸡蛋,不能喝水。因为那些孩子化妆好后就被绑在车亭的支架上去了,只有头和手能活动。一绑上去就得支撑一天,期间最多也就是给吃个糖什么的。如果中途要上厕所什么的,一旦拆下来,那个车亭当天就歇菜了。村里的孩子只要扮过车亭的,第二年怎么都不愿意扮了。所以村里便用抵工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听爸爸这么一说,虽然心里还是惦念着,可是想到一天都得绑在上面的难受劲,就算是在小伙伴面前丢脸,自己也得打这个退堂鼓了,还是乖乖当个自由自在的观众得了。
说到车亭子就不得不说说武家沟的背亭子,记忆中只见过一次背亭子。与西关的车亭子类似,不同的是支撑孩子的底座是捆缚在身强力壮的壮汉脊背上。那都是村里健壮且行动灵活、身手不凡的男子。别致的是,背亭子的人也要化妆成戏剧人物,和背着的人构成一出戏剧故事。《猪八戒背媳妇》《苏三起解》《拾玉镯》《断桥》《三借芭蕉扇》是背亭子常用的扮相。背亭子表演者随着鼓点,踩着灵活优美的舞步,滑稽逗趣。至今想起依然回味无穷。
(三)
正月十三、十四的社火都是在为正月十五的社火巡演热场子,即便如此,其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只要街上的锣鼓家伙一响起,人们便从四面八方闻声赶来看社火表演。不管是乡下还是县城四关、各村的故事,其最终目的地便是县城中心西门十字。我家就在西门十字旁边的胡同里,从家里到胡同口不过一百多米距离。小时候总觉得故事队伍锣鼓声的穿透力似乎特别强大,在家明明听见那勾人心弦的锣鼓声已经到了十字,可是百米冲刺般速度跑出去后,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与我一样翘首四顾寻找故事的人群。
虽然不同形式的社火、故事表演都堪称精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人们总是有太多的缘由无法避开“偏爱”这个词。除了前面说到的地故事、车亭、背亭和撅把之外,我较为偏爱的家乡社火还有“马故事”和“跑旱船”。
长武自古便是秦陇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很多古战场遗址。唐代时长武浅水塬便是关陇养马基地。据宣统版长武县志记载,长武县城以前的马王庙可谓气势恢宏,各乡也都有供奉“马王爷”的庙堂。由此可见,长武人对马较其他牲畜而言是格外厚待的。据说以前各乡甚至各村都有马故事,慢慢的因各种原因,后来只有县城东街的“马故事”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东街村独具特色的社火之一。
所谓“马故事”,就是社火演员装扮成历史故事或戏曲中的经典人物骑在马上进行表演。中国古代边关战事中,将帅交锋多在马上进行,因而“马故事”基本上以武戏为主。
县城东街的“马故事”多以《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和戏剧《八大锤》等为主,以故事情节编组人物顺序,自成阵容,结队而行,气势宏伟。马上的表演者戏装鲜艳,其脸谱勾画毫不逊色于专业剧团演员,他们手执器物,威武的乘骑踩蹬于马背上。别看那些演员是坐着的,可是那坐上去就不能变换的坐马式和架子功,要没点真功夫还真坚持不下来。就是那些牵马的人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的,他们主要是防止因为鞭炮和喧闹的锣鼓而使马受惊。
这些自然也都是老爸讲给我的喽,老爸给我讲的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不就是坐在马背上摆个动作嘛,有什么难的,还要有功夫底子?!见我如此,爸爸也不争辩,而是与我打赌,让我手持木棍,也不做太复杂的动作,就只是挺直腰身坐在凳子上,伸手举着坚持十分钟就行。不以为然的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实际状况是,坚持了不到三分钟的我就开始频繁的询问时间了,硬撑到七分钟左右的时候,不得不告饶认输了。虽然我耍赖没有兑现赌注,但自此也知道了什么事情都不是自己看到和想象的那样简单的道理。
听说,曾经有因放鞭炮而致马惊的事情发生过,因此,“马故事”过来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把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孩子护在第二排的位置,以免发生意外而受伤。可是自小在男孩堆里长大的我一点都不怕,总是“勇敢”的挤在第一排,有时候还会用手摸摸马额头上红花垂下的绸带。也许因为自己属马的缘故,小时候对“马故事”很是崇拜和向往。有时候为了多看看“马故事”,能跟着把几条街道都转完也不觉得累。
对跑旱船的偏爱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跑旱船是我家所在的灵凤村的特色项目;第二个原因是,其他的社火故事基本上都只是肢体表演,没有声音的表达,而跑旱船,则是且歌且舞;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出于小女孩对驾船采莲女子飘逸表演的向往了。
跑旱船又名采莲船,船中表演者既要扶船又要表演,因此旱船船体架子原料是越轻越好。旱船长度一般在一米五到两米之间,用竹或秫秸扎成带棚子的船形,用纸糊起船体,船中间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动的空间,用布带系在表演者的肩上或腰间。船边用彩绸、纸花装饰,用绸布把船形下面围住,以遮挡表演者的腿脚。
艄公和船中女子大多是扮作父女,也有扮作夫妻的。女子在船中,男在船外撑篙或划桨,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行进中时,只舞不唱。当在宽阔的场地原地表演时,两个人就开始唱曲子了,记忆中我只看过一次唱曲,但是因为离的远,加之人多嘈杂,只看着艄公一手扶浆一手扶着船帮,轻轻摇晃着说唱,感觉跟陕北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比较相似。开始几句是“正月里来是新春,小小莲船要起身......”这句唱完就开始起身舞动了,后面的词也就听不清楚了。
从艄公边唱边舞的动作可以看出水面时而平静时而风浪大作,时而又要调转方向。女的手握船舷,配合“艄公”做出相应的动作,不论前行后移还是随波倾斜起伏,脚下走的都是快速碎步,这样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保证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而船边的绸布和飘带也随着移动产生的微风轻轻飘荡,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自那次之后,我再没有看到过且歌且舞的跑旱船。听老人们说旱船的词曲没有书面版本,都是那些把式们口口相传的,好的把式还可以自己根据情况现编现唱。可惜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了。
美好的回忆总是躲不过内心酸楚的伴随。如果不长大该多好!
呵呵,已界中年的我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太过幼稚之嫌。
来源:长武微天下、新长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