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海底两万里》,这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被西方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在法国,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年,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乘坐“林肯号”参加追捕。追捕过程中,“林肯号”被撞,阿龙纳斯被抛入海里,他的仆人康塞尔追随他而跳海,正在两人快要沉入海底的时候,被先一步爬上怪物顶部的捕鲸鱼叉手尼德·兰所救,三人这才发现那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
于是,他们跟着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有的也译成“鹦鹉螺号”)潜艇,开始了漫长而神秘的海底探险旅行。从太平洋出发,在船长的指挥下,潜艇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等危险,安然驶向印度洋。绕过印度半岛,从红海到地中海,直接穿过阿拉伯海底通道,再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接下来,诺第留斯号大胆向南极进发,穿过南极点后,潜艇又历经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最后,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法国爱国战舰曾沉没的地点。有一艘战舰向诺第留斯号发动了攻击,尼摩船长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对方死亡场面极其惨烈。
在挪威西海岸一带的危险海域中,潜艇遇上了可怕的大旋涡,阿龙纳斯和尼德·兰、康塞尔被旋涡抛入海里后,侥幸脱险离开了诺第留斯号,结束了这次穿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南北两极海洋的海底两万里环球旅行。
读后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一、读《海底两万里》,惊叹于作者的学富五车。
凡尔纳二十岁时就得了面神经麻痹症,终身受病痛的折磨,但他刻苦读书、知识渊博。小说中描绘的结构精巧、功能齐全的潜水艇,是一艘长70米、宽8米的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潜艇由双层船壳构成:一层是内壳,另一层是外壳。两壳之间,用许多T字形的铁蹄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船身坚硬无比。由于壳与壳之间有这种细胞式的结构,这船像是一大块实铁,中间饱满无缝隙,能抵抗一切外力的冲撞,可以在海洋中自由行驶,再汹涌的风浪都不惧怕。
作者描绘的这艘理想化的潜艇,其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电是从海水提取钠,而钠电池是电力最强的电池,它所产生的动力强过锌电池好几倍。潜艇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内部宽敞舒适,有餐厅、卧房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室!船的武器是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航行和坚固的外壳,冲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的最后,诺底留斯号就是靠它穿透了敌舰的船身,取得了胜利。
另外,船员的吃穿用度都来自海洋,因此潜艇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对于各种鱼类、海藻、软体动物等,作者不仅能描绘出它们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还能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所含的营养元素等。
书中对潜艇构造及艇上生活的描述,涉及到机械制造、动力原理、化学反应、海洋生物、医药护理等许许多多复杂的科学领域,作者视野的广阔、学识的渊博不得不令人惊叹不已。
二、读《海底两万里》,惊诧于作者的奇思妙想。
当你打开书的时候,最先吸引你的就是书中描绘的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那里有形状各异的贝类、色彩斑斓的珊瑚、郁郁葱葱的森林以及名目繁多的鱼类、藻类等生物,还有天然气、煤等各种矿藏,所有的描述都形象、具体、逼真,仿佛人真的潜游在大海深处,海底旖旎的风光都在我们的眼前一幕幕地闪过。
书中大胆新奇的想象,不仅仅体现在对海洋生物的描绘上,还有几项惊天的设想不久后居然都成为了现实。如以电力做动力的潜水艇(类似于现在的核动力潜艇)、阿拉伯海底通道(从红海到地中海,若走好望角,需绕行非洲一圈,但尼摩船长沿着他所发现的通道潜行,不到二十分钟就穿过了苏伊土地峡,到达地中海。书里的阿拉伯通道就是后来的海底隧道)、用空气压缩的枪发射带电的子弹(电击枪)、海岛潜艇基地(潜艇专用船坞)、艇上用特殊方法保存的食品(压缩食物)、海底资源的开采(海洋天然气等的开采)、海水发电、潜水服、打涝海底沉船上的东西、用声纳定位来测定海底深度等等,这些技术尽管现在我们都知晓,但在创作本书时还都只是大胆而奇妙的想象。
三、读《海底两万里》,惊羡于人物的血肉丰满。
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他身材高大,神情坚毅,极富才智,表面冷漠,内心炽热。他亲自设计、秘密建造的潜水艇,就是自己的王国,在那里他为理想而奋斗着。如果说读《海底两万里》还不太理解尼摩的所作所为,那么结合《神秘岛》中的介绍,我们对这一人物形象就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他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因领导抗英斗争,英国人把他的家人都杀了,所以他对英国殖民者充满仇恨,因此他厌恶人类的战争与掠夺,带着自己剩余的财产和忠于他的伙伴突然消失。
这样,我们就能深刻理解下面这些情节了:
(一)快到印度南端锡兰岛时,阿龙纳斯和尼摩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大鲨鱼扑向采珠人,尼摩不顾自身安危拔出短刀就与鲨鱼展开了搏斗,危急时刻,尼德·兰叉中鲨鱼心脏,船长救下了那位采珠人,还送给他一包昂贵的珍珠。
(二)有一位船员身受重伤、不治而亡,他带着悲痛欲绝的送葬队伍,把那位船员埋葬在瑰丽多姿的珊瑚树林里。因为那里会把死者完好地封闭起来,不会被鲨鱼吞食,也不会被人们发现。
(三)潜艇向康地岛驶去时,发生了一件蹊跷事:有一天凌晨,潜艇窗前出现了一个潜水人,尼摩船长取出从海底收集到的数百万黄金交给他,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这么多金子送到哪里去呢?后来知道是送给了陆地上的贫苦人民。
(四)诺底留斯号驶向大西洋海域时,海面上出现了一群长须鲸,尼摩不仅阻止了尼德·兰对善良、温顺的长须鲸的捕杀,还开足马力狠狠冲杀长须鲸的天敌大头鲸……
当我们知道尼摩船长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正义斗士时,就不难理解上面的内容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受压迫、被侵略的穷苦百姓的同情,他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民族的自由和幸福。小说的结尾,阿龙纳斯提出希望:“但愿那些过往的仇恨能在他倔强的心灵深处得到平息,但愿海底无限神奇的景观能熄灭他心中的复仇之火……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能继续做和平的研究工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海底两万里》的心得体会也许都不相同,重要的是作为师长的我们,能引领孩子学会静心阅读、自主感悟,真正让有益的阅读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在自上而下到处都在倡导孩子要多读书,可怎么让孩子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爱上读书,并能做到读以致用呢?有开设公开课的,一节课就带着学生读一本甚至好几本书,走马观花,恐怕除了匆匆浏览一下花的颜色以外,其他什么也没看清。还有要求初一学生一学期就读十几本课外书的,还说出名堂来叫什么“一拖三”,意思是只要课本中涉及到的作品,学生都要有三倍的课外阅读量。成天爬作业山游习题海的孩子们,怎么安排读书的时间?你一学期能读几本书,试试看?阅读不是囔囔,更不是作秀,而是指导和陪伴!
上面写下的读书笔记,算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浅显的阅读指导,也算是一种温暖真实的陪伴吧!
阳光雨露雪泥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