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我在见到赵毅老师后,脑海里第一时间闪出的诗句,只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改为“斯是陋室,惟其德馨。”更贴切些。因少时便离开家乡,因而对家乡文化界各类名人了解甚少,其中也有家乡此类人才不善造势宣传之故。从《长武文艺》中看到关于赵毅老师的简介:赵毅,字子恒,号南宫舍人,斋堂名曰独居书斋,三耕堂。年10月5日出生于长武县芋元乡南宫村,教师职业,年退休。
幼承家教,临池学书,广涉碑帖,从事教育30年,始终坚持为中小学生写仿影,钻研写字课教学,业余苦练书法,根据传统,尤工书楷。其书法作品曾获陕西省中小学师生“爱我中华”书画大赛一等奖,陕甘宁三省区泾河流域政协联谊会书画展一、二等奖。年9月入选“名陕西书法新人名单”。现为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会员、长武县书法协会理事。
几乎每一个提及赵老师的人都告知我,赵老师为人极其低调且脾气古怪性格孤僻,因已七十过五,体弱多病,不喜与人交往,其书法作品更是一字难求。而且几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宣传。凡此种种,我脑海里赵老师的形象就是一个老态龙钟,脾气古怪、难以接触和沟通的老人形象。不过,我倒是打心底敬佩这位在今时今日不趋炎附势亦能保持自己个性的老人。
与赵毅老师的相识往来缘于老家一位与赵老同乡且热爱文学的老师,赵老师从他那里看到了我的书并有赞赏之意,我便托他代为转赠并转达对赵老的敬意。他说会替我讨一副赵老的字,我回答说自己赠书完全是因为故乡这位老人对自己作品的欣赏以及对他的敬意,绝无交换之意。
一个月后,接到那位老师打来的电话,很是激动的告诉我,收到我的赠书后赵老师非常高兴,要回赠其作品给我,希望我给通讯地址。我即刻回复不需邮寄,我的年假将到,到时我亲自去拜访赵老师。如此处理,并非自己有所图,而是作为晚生后辈应有的礼数。
休年假回到老家,除了陪伴妈妈,另一件事就是去拜望赵毅老师。电话联系之后,于休假第三天如约前往芋元南宫村。穿过南宫村新村村路两旁整齐的平房和厦房,来到远离人群密集区的一处土窑院子,这就是赵毅老师“独居书斋”。院子临崖边而建,没有院墙,东、西两边高出的崖畔形成了自然屏障,平整开阔的院子向北延伸十数米,院子里开出一大片菜地,种着各类蔬菜。整个院子面积很大,即便是开出了一片菜园,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院子里调头停放也还是很轻松的。院子虽然很大,但却一尘不染,朴素整洁。院子最北头面南一字排开的三孔窑洞透出历史的沧桑感,在建设新农村“三告别”大潮后还能见到这样的窑洞,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站在院子南头地畔向外俯瞰,自西而来的泾河回环于滩谷,四面青山环绕,薄雾轻漫。面对此景,心有豁然开朗之感,平日的烦杂喧扰顷刻荡然无存。
进入赵老师日常所居的中间窑洞,酷暑炎热之气立时消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窑洞中间的那张几乎占据窑洞三分之二宽度的书案。两侧窑壁上张贴悬挂着赵老师的部分作品和简介,每一副作品都如印刷版的字帖一般。见到赵老师,再次验证了传言不可信之说,哪里像传说中那般冷漠孤傲,体质盈弱。分明就是一个和善可亲、谦逊质朴,看着也就六十出头的小老头嘛。
与赵老师会面后想起,几年前相公镇曾经举办过一次书法作品比赛,其中一副作品摘录了我在《追寻泾河魂》一书中关于“相公”地名由来的那段文字,但是却没有署名。为此,相公镇一位与我熟识的工作人员联系我是否认识此人,我自然是一头雾水。及至我到访赵老师见到他的字,再回想当初那副字,应该便是赵老师所书无疑。
儿时印象中,自己也曾在爸爸的书桌前提笔弄墨,只是那时的自己太过顽劣,只知玩耍,那柔软的笔头总是不听使唤,写出的笔画与书贴及爸爸所写相距之遥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加之那时每每看到楷书,便觉得像穿了尺寸正好的衣服,规矩的端坐在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下,有着大多数不知天高地厚、心浮气躁孩子们所厌恶的中规中矩,因而自己也就放弃了。因而至今我写出的钢笔字还是笔画分明,不会写连笔字。
我虽然没有练习书法,但是对于书法常识还是略懂一些的。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可谓是百花绽放。篆隶楷行草之中,我独爱正楷,不仅因为楷书是最见功夫的,还因为爸爸说过写字如做人,要坐姿端正、横平竖直、笔画分明。儿时,仅仅是照规矩而为,现在再看这一个个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横一竖也都尽显功底,一撇一捺全是人间真意。大多习字者喜欢行书、草书,篆书、行草的形式多变,不拘泥,写出来的字那多辽阔多帅气多跌宕,但是因为没有楷书的意,写出来的字看似龙飞凤舞,实则软若无骨,没有精气神。而楷书,容不得半点虚幻,每一笔都要你交代得一清二楚。《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颜真卿说一切从楷书始。先练好基本功,基本功就是书法中的楷书。要写好楷书,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之耐力,更要有不染尘嚣的定力。在我所见过的楷书作品中,赵毅老师的作品为最佳者。
那一个个九宫格是有形的尺度,书者心中也有一个无形的尺度。这也许就是外界传言赵老为人性格孤傲的原因所在。在人们眼中,所谓的文人大概都是有些清高的臭脾气的。若秉性相投、为对方才华所倾倒,便不分性别、年龄,敞开心扉,坦然相对;倘若脾性不合,为人处世之方式、原择与自己相悖,即便对方在其所擅长领域造诣再高,也是不屑交往的。我虽然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文人之列,但是上面所说的臭毛病还是有一些的。
也许是与父母年龄相差太大的缘故,我自小就喜与年长者交谈相处,步入社会后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历经世事的老人们,即便是随便聊天,也都能让你从中有所收获。因为以上缘故,我与赵老虽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毫无生涩之感。谈及我的泾河之行,他颇为赞赏,我深深知道自己仅仅是做了很多人想做却没有去做的事,至于书中自己文稿的优劣,实在是汗颜。其间,赵老师还拿出自己阅读《资治通鉴》,从中摘录的关于“浅水塬大战”等与长武及泾河流域相关的笔记给我看,并表示如果可以为我文章所用,当是极好的。心中益发敬佩老人的精神和热情。再看到墙上赵老年轻时候的自画像和精美的剪纸作品,我不由感叹其如此多才却又如此低调。听到我的赞叹和夸奖,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竟然如孩子般的羞怯一笑,朴实的说,那算啥啊,跟你们这些年轻人比起来不值一提的。
因为谈的投机,赵老师拿出珍藏的佳作共赏。以往所见楷书,总觉得临摹之味太重,太正统太拘泥太形式,太一是一二是二了,那一个个字显得生硬死板。而赵老师的字看似老实的一横一竖,看似方圆正统,却跳出了生硬死板的套路。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我们意犹未尽的交谈中过去了,虽然赵老诚意挽留,可是一同去的妈妈已经到了她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长的极限,几次催促要走了。携手将我们送至车前,我拉着赵老再次俯瞰泾河,笑言怪道赵老如此多才且造诣深厚,只因这山清水秀、清静幽雅之地的精华,全都被他在这独居斋堂之中尽数吸取了。相约待到山花烂漫之时,再来此赏景畅叙。
回家之后,我将所拍赵老之书法传与白描老师鉴赏,即刻回信曰“功底深厚!非常棒!”随即打来电话,问其出处,白老师也是喜好书法之人,一再感叹此正楷为自己所见之上上者,只可惜没有更好更大的展示平台。通话结束后,我心久久难以平静,一次次翻看拍摄的赵老书作。虽然并不知道赵老曾经经历过什么,但是他的字透出他经历世事历练并身心兼修之后一颗静笃的心,他人生来来去去中的低调、隐忍、不虚张声势使得笔下的字凌厉之势尽收,一撇一捺全是日常了。.08.24於泾阳作者·简介李胜灵笔名小媤,陕西省长武县人,现任电视台培训部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泾河文化之旅”活动总策划、总执行;《追寻泾河魂》泾河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主编;《沙漠驼铃——李若冰追思文集》副主编;《美丽泾阳》编委;参与泾阳政协文史委组织出版的《国学大师吴宓》、《小草永远在歌唱——雷抒雁追思文集》、《泾阳文史资料精编》等文史资料的策划、编辑工作。大家都在看这个暑期冉店九年制学校比较忙长武的那个高家楼快来看咱长武的喷泉跳起了神曲《小苹果》美丽惠家多彩枣园欢迎您快来看咱大长武的“雾山云海”绝美景色,绝对养眼!!!投稿/合作(注明来意)小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