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里,我们长武县博物馆特别为大家推出“文明晨曦·远古之光”——史前时期的长武线上展览,带您探寻我们先祖留下的深深印迹。
远古时期,长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气候湿润、水草丰美、物种丰富,2-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人员,在长武境内捡选到一枚第四更新世晚期智人牙化石,他早于北京猿人,晚于蓝田猿人,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命名为“长武人”,被史学界称为重大发现,填补了古人类学发展的断代空白。我们在百度上搜索“旧石器时代”,这里专门对长武的古人类遗址进行了详细介绍。
自从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之后,人类是由“猴子”变成的言论也开始在世间流传。而多数的证据也都表明着现代人是由古人猿发展而来的。然而在当时,古人猿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可是最后活成了我们的就只有晚期的智人。对于其他人种的消失,人们给出了几个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被晚期智人消灭的学说。智人可以有效的组织一波波的进攻,可以在短时间找出其他人种的弱点。智人并不是非常强壮的人种,但是智人的头脑非常聪明。智人除了灭绝其他的人种之外,还灭绝了许多当地的大型物种,通过优胜劣汰成为了我们。
从距今约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的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我们为大家呈现两件馆藏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
刮削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石头是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它是年陕西省水文队在我县考察时,在当时的地掌乡地掌沟第四纪更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的。它的石质为右灰岩,青灰色,一面有刃,是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的工具。
石核
它也是由陕西省水文队在我县地掌乡地掌沟发现的第四更新世晚期的石器。石质为石灰岩,青灰色,呈不规则的多棱状。系用自然石料打剥掉周围石片后的核心部分,面上有多处打击点和剥裂。器表粗糙,且附着一层白黄色的钙物质,已残为两块。
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我们的先祖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
带孔刀
新石器时期。丁家镇张代河村出土。长9.3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页岩质,灰青色,呈长方形,平刃,近背部有一小孔用于系带。通体磨光,保存完整。
石斧
新石器时代。长17厘米,宽9厘米。为梯形条体,两侧较圆,刃部圆凸,优质黑色石质打磨制而成,器身光平。
石锛(ben)
新石器时代。丁家镇张代河村出土。长12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细砂岩石制作。器形呈长条扁平体,通体磨光,棱角明显。背呈圆弧状,一边无棱,单面磨刀。
石锛
新石器时代。丁家镇张代河村出土。长9.5厘米,宽4厘米,厚1.5厘米。豆绿色,长扁条扁平体,四棱角明显。背部粗糙,未经打磨,其他面光滑。单面磨刃。它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用具,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石锤
新石器时代。丁家镇直古村张治华上交。长10.3厘米,宽6.5厘米。两端半球状,中间有一孔。
石珠
新石器时代。甘肃省灵台县罗治兴上交。径长2.5厘米—1厘米。17颗。制作粗糙。有棱角,色蓝。应为装饰品。
珊瑚珠
新石器时代。甘肃省灵台县罗治兴上交。径长1.3厘米—0.4厘米。7颗。制作粗糙,大小不一。色红。应为装饰品。
新石器时期,农耕的生活方式慢慢地替代了狩猎的生活方式。几千年前,长武大地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先民们用水、火、土创造出了灿烂的陶文化。这个时期陶器成为我们先祖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工具,绘画和雕塑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这种带有原始气息的审美孕育了工艺美术的萌芽。
人首壶
新石器时代。亭口镇支村遗址出土。高16.3厘米,口径2厘米。世界每个古老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人首壶,它既是壶,也是人类的身体,那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丰腴的身材,与这双穿越年的眼睛对视,它会把你带到历史的深处。它头顶是入水口,眼睛和嘴构成出水口。我们的先祖将生活用品的实用性和形像性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细劲壶
新石器时代。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葫芦口,鼓下腹,小平底,饰指甲纹。
双耳尖底瓶
新石器时期。相公镇新兴堡村杨彦昌上交。高31厘米,口径4.5厘米。葫芦口,尖底,腹有双耳,上腹饰粗绳纹。它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尖底瓶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除此之外,专家推测我们的祖先用它做暖水瓶用。古人把瓶子特意做成尖底,肯定是有特殊的需要。尖底最突出的功能是比平底器物更容易的插进松软的物质中。据发掘资料,仰韶文化的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居室内都设有一个灶坑,还有保存火种的砂陶罐。灶坑兼备做饭和取暖双重功能。灶坑内有燃烧后的灰烬,这些灰烬蓄热性能非常好,可以长时间保持热量。仰韶居民为了在冷天或者夜里也可以喝到热水,就可以把装水的尖底瓶很方便的插进灰烬中。需要饮水时取出来,喝完再插进去。由于做暖水瓶用,所以可大可小,可以有耳,也可以无耳。
原始人类发达的狩猎业和畜牧业,为骨制品的问世和应用流行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据考古资料,骨制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与石制品、木制品一样,同属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品。
骨笄(ji)
新石器时代。相公镇胡家河村出土。通长16.5厘米,首长4.3厘米。扁平锥体,面饰弦纹数匝,空心管首。这是用兽骨制的簪子,它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女给及龄女子梳上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骨针
新石器时代。长11厘米,直径0.6厘米。锋尖尾钝,体圆光滑,尾端有穿线孔。它一个用途是来缝制兽皮衣服,另一个用途是最早的针炙。
来源:长武县博物馆
长武县融媒体中心广告部:汇集微视频、宣传片、广告媒体制作发布、现场直播、专业航拍、高端录音、户外LED播放等多项内容。
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