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百岁老人马润身的传奇一生,曾为国民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442532.html
医院订阅哦!国民党宪兵连长马润身的传奇人生记者:武星传奇连长马润身生前照

马润身诞生于民国七年,在粮食与知识的双重饥饿中步入学堂,几番周折又踏进了黄埔军校的门槛,成长为国民党军营中一位宪兵连长。先后辗转川、皖、湘、沪等省市,负责动荡年代的社会治安。因工作关系,曾接触过冯玉祥、于右任、何应钦、白重禧、蒋介石、宋美龄、杜月笙等国民党名将以及上海滩名流,为他们安全警卫。随着对国民党深入了解,便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上海,因其手下士兵误伤他人,国民党将时任连长的马润身打入监狱。出狱后,他深感国民党天下已为时不远。年7月回到了久别多年的长武县马寨村的故乡。回乡后,成为本村的一名教师。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又一次遭受了批斗,但他忍屈受辱,沉着镇定,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马润身才获得了新生。庆幸的是他有一位不离不弃的老伴始终给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他满怀感恩。而今,他已年届92岁高龄。可是,记者见到他时,他鹤发童颜、目光炯炯,言行不减当年的精神风貌令记者叹为观止!足以领略一位上尉连长当年叱咤疆场的飒爽英姿。马润身卸甲归田回到长武县马寨老家的农村,距今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

饥饿难抵求学欲

早在民国七()年的一天,马润身诞生在长武县马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即年)那年,他走进了本村初设的小学学堂,学生不分年龄班次自备书籍,不上课,早午背书两次,从此,他便成为了本村第一批走进学堂的学生。不幸的是年长武上空未下一滴雨,次年便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饥荒,处处树枝干枯,树皮、草根全被百姓剥下,刨出当粮充饥。婴儿因母亲无乳汁大都活活饿死,许多人为逃难度荒卖儿卖女,真乃“厨断烟火,遍野尸骨”景况实为悲惨!马润身不例外也遭遇了这百年不遇的“民国十八年年馑”。遭遇年馑,上学便毁于一旦,那时,整日寻求在吃饭的噩梦当中……

年,家中添丁加口,度日甚是艰难,然而,在其祖父与家门云志兄的闲聊中获知,长武县高等小学要招40名第23级的学生,在云志兄长的引领下,马润身懵懵懂懂又走进了长武县高等小学,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平凉中学,从此拉开了他正规求学之路。

饥饿、寒冷、学费的缺失没能抵挡住他求学的欲望,而是助长了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坚强,救亡图存的爱国呼唤促使他投入到爱国救民的洪流当中。年6月6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的昏头昏脑,不晓得亡国奴的帽子快要驾到我们皇帝后裔的头上了,我们不害怕吗?还这样在国内杀来杀去,都是杀自己祖先的后裔,打来打去都是打自己的同胞。假使能杀一两个大仇敌,才算我们的父母生了我”。这就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热血学子的内心独白。年,意外的是他和高年级的同学被选送到兰州西北干部训练团(蒋介石政权下训练乡村干部的组织)接受军事训练。时任副团长朱绍良、教育长罗历戎多次鼓励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必须接受黄埔教育”。马润身心里明白,黄埔军校才是他求学路上的最终梦想。

同年,他长途跋涉赶到了黄埔军校所在地四川铜梁县,一跃而成为“中央军校十六期步兵科二总队的学生”。因战事需要,马润身经黄埔军校短期培训结业,于年冬火速走上了战斗岗位,时年21岁。但他总感觉自己年少无知需要学习,次年4月,又积极参加了宪兵学校的军事知识学习。认真学习了政治、社会、法学、经济、外事等学科,结业时在98名同学中成绩名列前茅,校长蒋中正、教育长谷正伦给他颁了奖。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军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吾人今日之求学,为改进社会而学;为父母幸福而学;为个人的光明大道而学,今值国危族殆之秋,余欲为国,则有乡愚讪余祖之不得,余之不孝!若他日逐倭境外,复我神州,生则忠孝双全,死则立功不朽……”从他当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求学之心切可见一斑。

当兵同样受煎熬

当兵,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是他心中的夙愿。但当他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国民党的宪兵连长后,现实总和梦想遥不可及,他深感国民党军队中堕落腐化之风盛行,曾经的愿望和憧憬如同泡影而破灭,煎熬中他继续寻求理想的突破。年3月,他已经担任宪兵21团二连一排排长。中旬,随部队由湖南芷江向重庆进发。同年,配合中央军事委员会追查了毒品以及武器倒卖活动,11月,进驻重庆江津分区卫戍部队工作。年调泸州市区执行任务期间,多次与冯玉祥将军亲密接触,深感冯将军的为人处事作风令他钦佩!

这年春,身为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到泸州开展救国现金运动,马润身荣幸地担任了冯将军的地方警卫任务,并联系救国现金运动工作,与冯将军接触频繁。宣传大会上,冯将军总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呼吁大后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冯将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使得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快,马润身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在此期间,冯玉祥将军一身正气,反对住别墅和为他举行宴会,随身带一名炊事员给他和副官做饭,自费开支。这一切,马润身看在眼里,他深感冯将军的作风和其他一些国民党要员大相径庭。于是,他向冯将军呈上了一份《关于川南政治、社会、腐败等弊端的革新意见》,时隔不久,即收到了冯将军的亲笔复信,对马润身的思想和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志青年有为,佩为万分……”

5月,马润身奉命调入重庆汪山别墅,负责蒋介石的往返途中的安全警卫。年,调升为团部上尉军械官,实际是个闲差。

这就是年冯玉祥将军给马润身的亲笔复信

抗日战争胜利后,即年8月,马润身荣升为他从军以来最高“宪兵独立第三营第三连上尉连长”一职,负责芜湖地区的治安工作。第二年8月8日,他率第三连接任上海东至黄浦江海口,西至沪西,北至苏州河,南至龙华、虹桥机场的治安工作。曾为宋美龄在出席南方过境部队上的讲话安全警卫;曾为上海名流杜月笙祝寿义演安全警卫;曾为同济大学学生罢课导致的京沪杭“百万学生示威游行”安全警卫。还曾和于右任、何应钦、杜聿明、白崇禧、郭寂峤、朱家骅等诸多国民党要员以及社会各界名流有着亲密的接触。

有人这样评价:“马润身投身从戎,长期受到了国民党的教育和蒙蔽,对蒋介石担任警卫表现的比较虔诚,这是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军旅生活异常艰难,宪兵逃亡事件时有发生,下级军官竟难以养家糊口。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清明凉爽的夜,漫长的夜,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忧闷,不是甜蜜而是苦酸。社会不能激励我而压抑我,家庭不能鼓励我而牵累我。钝挫了锐气,破碎了灵魂,在这人吃人的世界,金钱杀人的世界,自恨天赋我以骨骼,支持这与鬼相似的躯壳,但不如鬼之巧妙……”。“复杂的环境,不能让我大胆去干,也不能让我们无所作为。烦闷充满了整个心田,是精神疲倦了,暗淡而渺茫的前途,使过去的勇气消失了,一个年壮力强的人,不能使自身保暖,这是如何的无用。”这些日记真实的记录了国名党军队里一个下级军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胆颤心惊地忍受着逆来顺受的军旅煎熬。

幸有良缘伴终生

马润身虽然经受着军营中的焦虑和苦闷。但幸有无意间收获到这段美满而传奇的婚姻却让他终生受益。

讲起这段幸福的邂逅,92岁高龄的他仍然记忆犹新侃侃而谈:“那是年秋,我带一排兵力从泸州长江南岸的兰田坝调驻泸州市区。11月21日晚,我排的下士宪兵涂在明等2人执行完任务回队的途中,一旅馆服务员拦住他要求制止赌博,涂在明进入赌场,喝令站起,谁知赌博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被这伙人把枪缴了去,第二日凌晨我获知消息,确认是警备司令部的便衣后,即刻把全排的所有兵力(通讯员、炊事员)组织起来分三个威力班,命令:“凡见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人即可带回。”很快,稽查处的一位课长被带回。这下,事情可闹大了,稽查处派了很多兵力全城抓我,结果在轮船码头将宪兵第一团军官王棫森误抓去,王棫森是四川人,此次是回家探亲。可王棫森家人派人向我们要人。原来,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给我们做了协调,总算圆满得到了解决。”

原来,王棫森是四川泸州市水井沟人,系黄埔军校17期学员,王棫森时任贵阳宪兵第一团军官,他们不光是黄埔校友,而且还曾经在执行任务时有过来往,念及旧情,两人友谊顿时升温。王棫森归队之前,在家设宴招待马润身,并希望学兄在他走之后,得到他对其家人的照顾。马润身满口允诺。

王棫森走后,马润身便常常到其家里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年春节前后,王棫森家的老邻居曾文瑄老人邀请他去家里吃饭,饭后,其夫人顺便问他有无家室,便将王棫森之妹王德光介绍给了马润身。在近2年的考验之后,年5月8日,他们两个在重庆“盟军招待所”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他说他今生感谢王棫森不光替他受了一次屈辱而且还成就了他今生美满的姻缘。

两个人结婚后,不管是经济的困惑,或沦为“囚”徒之难,还是在文革中遭受无情打击,老伴总是不离不弃。在狱中的70天,妻子每周往返监狱两趟给他送吃送喝,从无怨言。年当他带着妻儿回到故乡后,妻子对大西北表现出无限的热爱,她努力学习西北农家妇女的推磨、碾米、酿酒、做醋、干啥啥行。就连队里的开明地主马思明也夸她灵醒。从一个江南大家闺秀到西北农家妇女的演变,她付出了百倍的努力,起早贪黑,教养七个孩子茁壮成长。年农历2月28日,王德光老人以87岁高龄结束了陪伴马润身老先生的幸福岁月。他告诉记者:“她的老伴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人,最让他感动的是,自从年跟他回家到临终前居然没有回过她四川的娘家。他想等缓过这失妻之痛后,详细记录老伴这一生的贤良德性,给后辈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图片中抱孩子的系马润身的妻子

入狱批斗何挂齿

正是因为有了美满和谐的婚姻,他的人生才变得如此知足快乐。上海入狱,文革被批斗等灾难都没有削弱他自强不息的斗志。用他的话说,这些小事何足挂齿。

年3月16日,他手下的一位少尉排长刘岳松因擅自指挥新兵一班,持枪援助四班被追、枪走火,流弹击伤驻军士兵,刘岳松恐慌而逃,营长廖选能上报南京宪兵司令部。第二年,5月12日,“刘岳松事件”重提,宪兵司令部便以《便利脱逃》给他判刑两年,服刑上海提篮桥监狱,后减刑,在监狱呆了70天。他在5月12日中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约7时半起床,德光与芝嫂(王棫森的妻子)起的特早,早餐备好了,只等我来享用。两岁半的孩子为什么今天这样敏感,总是不离开我,要戴帽子,要穿新鞋子、要我抱他。这情景让我很心酸……提篮桥上海监狱,系英国人在租界所建,规模宏大,超过现有之上海国际饭店,无怪狱中管理人对新客(犯人)称入国际饭店。”这之前,他来此监狱5次,那都是因为公差,而这次却不同,他被关押了。与四十多名犯人同处一室,有小偷、强盗、毒贩、贪污犯等老少军民都有,籍贯各异,贫愚者众,因生活所逼者多。“罪有应得者并无几人……多承认自己如蚊虫,虎狼均在昂首阔步中”。

7月20日,他又一次回到妻、子期盼的家里。在狱中,他了解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嘴脸,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生活万分艰难,物价高,报酬薄,心酸莫诉,无米为炊,弱者最可怜,谁实致君投泽国。下联是,社会一片黑暗,分派系,重私情、势利当先,虽才不用,好人将何往,直欲逼我上梁山。出狱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充任上海江湾青年军师少校参谋数月。他以独到的眼光洞察了国民党的天下为时不远,便请了长假。年5月,上海解放,马润身根据当时上海军管会关于凡解放军渡江前脱离国民党军队的一律作为乡军官对待,他便享受到了共产党这一优惠待遇,7月,马润身携妻带子回到久别的故乡。

回乡后,他向当地人民政府点滴不留的交代了自己的历史。经批准,吸收他为本村的人民教师。然而,到了年,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全国,马润身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开除公职,回农村进行监督改造。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记得在批斗大会上,反动派说我是沾着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问我杀了多少人民,我回答,人,赶在反动派操我家之前,我早将于右任送我的书法作品,和一些珍贵的照片、文字资料全部烧掉。他们扑了空,没有拿到什么证据,就连存放在弟弟家里的照片都被烧光”。

如果说10年前的“刘岳松事件”让他蒙冤受挫,那么10年后的“反右运动”更是雪上加霜。他没有被打垮,他依然坦然处之,热爱集体,诚实劳动,长期为生产队放羊,爬沟遛渠,早出晚归,羊儿膘肥体壮,受到干部群众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组织上为他落实了政策,马润身又一次成为人民教师。他用诗记录了冤假错案得到昭雪的愉快心情:“己亲好友久违面,朔风寒雪步如箭。历史错案得纠正,乌云扫除青天见。”入狱,批斗在别人眼里也许是灾难,但在马润身眼里却是难得的磨难。

日记歌谣记录历史r在记者未采访马润身之前,就对他老人家的传奇故事耳有所闻。他的晚年是幸福的。幸福的不光是矫健如飞的身体,更是那从容淡定的心灵。他写的日记和歌谣记录了他最真实的生命年轮和历史记忆,这对于社会、以及他的家庭都将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日记从年-年,详实记录了他从甘肃平凉求学到国民党宪兵上尉连长的历史事实,事间跨度13个春秋。距今已经60个年头。或是在求学时的饥肠辘辘头晕目眩;或是日行百里人困马乏的途中;或是在暗无天日含冤受刑的监狱,他都一如既往将日记记录下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一段日记更是记录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一个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不为外人所道的一段苦难历程。

“近两月以来,粮价飞涨,有人以为奸商居奇操纵市价。今天我听A君说,本地粮价飞涨的原因,有某君强买于民,运往“剿匪”前防,从中渔利,我听了这些话,真是要气破肚皮……”(年11月19日)这是他在平凉中学上学时写的,表现了一个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九时五十分发空袭警报。午后三时许敌机分三组(共36架)梯次轰炸,全市付之一炬。贫民草屋化为灰烬,如此深仇血债,千百万必须报也!夜九时大火未息,百分之九十市民无家可归,露宿于河川,无灶为炊,老妇幼童相抱而死,弹痕如大涝池,死者血肉散飞,无拳大之完骨,道路竟成丘谷,不能通行!许多老人竟为之发痴,呆坐不能言。余归而巡视时,火势之烈,无路可逃!今日为余亲睹敌人之暴行,何异魂飞天外也!”这是马润身年9月4日在湖南芷江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的悲惨场景。日记大多记录自己虽身处军营但心情纷乱,度日如年,凄风苦雨,恨自己不能力挽狂澜如坐针毡的复杂心情。

虽说他在军营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但是,他怎么也不能忘记远在家乡的父老,年3月20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午后接父亲书,家中生活系一严重问题,祖父多病,余心颇忧,小弟不驯,母心多虑,余不得归,无以养家,老大无成实不忠不孝。”随后,他将上年买的雨鞋雨衣售出,将钱寄回,以活家人之命。马润身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战乱年代的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穷人的同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年回到久别的家乡,此时的他,不光坚持写日记,而且还洋洋洒洒写下了百万字的歌谣,抒发他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年他被平反,他写下了“精神获释去探亲,戚友盛情昔尤今。政治枷锁重重卡,一声惊雷正乾坤…”在他的眼里,歌谣无处不在,看到什么就感怀而发。“教师节有感”“奥运会有感”“贺新婚”“孙女打工有感”“庆澳门回归”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赞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语言精辟琅琅上口。近年来,本村谁家房屋竣工、婚丧嫁娶、老人寿诞都会请他为他们书写对联或悼词,他有求必应乐此不疲。创作的这些作品更是情真意切脍炙人口。

70岁生日那天,为自己写了一首《自慰》歌谣。藉壕居住,窑厦参半。儿女七户能自立,生产生活没困难。几亩责任田,农忙互助合作,农闲加工衣衫。细米白面日三餐,随意香甜。化纤呢料身上穿,花色自选,款式如愿。出门一趟平,串亲上街很方便。彩电室内安,听书看戏全家老少坐一团。新闻科技文艺,古今中外在眼前。党的政策,乐在心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安定团结,惟望促进台湾早回还。文字简洁明快,读来趣味横生心境坦然,同时表现了他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ly/6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