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灵年味长武故事系列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能不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4325332.html
医院订阅哦!

李胜灵,笔名小媤,陕西省长武县人,鲁迅文学院第36届高研班学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追寻泾河魂》泾河文化系列丛书。

目录▲地故事▲撅把▲车亭、背亭▲马故事▲跑旱船▲社火汇聚闹元宵

年味——长武故事系列

·李胜灵

社火是由远古时期的祭祀、庆典流传演变而来。作为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长武,历经千百年延承流传,完整保留了社火的文化精髓和艺术表现形式。

长武人对社火情有独钟,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武人用这一最传统、最质朴的方式传承和展现着斯地农耕文明历史的深厚和久远以及农民们不一般的情趣。长武人把社火表演也叫“耍故事”,年节那几天、那一刻,积攒了一年的亢奋、深藏心中的激情,以耍故事这种欢畅热闹的形式集体爆发出来。不论是表演的人,还是看表演的人,都乐在其中,其乐不能言表、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到。

01

地故事

长武农村有一种别具特色的“地摊社火”也叫“地故事”,这类“故事”以在夜晚、地面表演各种神话、历史、戏剧故事而得名,地故事最大的优点是不择场地,因而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伙把式,一套行头。大一些的村子,耍地故事的演员多达十几人,小点的村子地故事扮角三五人。

每年正月初五、六,长武各个镇村的锣鼓家伙就开始响动了,村里的能人、把式们已经牵头、召集人耍故事的准备了。耍故事的是村里最帅的小伙子、最漂亮的姑娘、媳妇、最风趣的老人以及最活泼的孩子。

每天午饭后,被挑选出来参加社火表演的人们就聚集在村委会开始化装。扮演最多的是《封神演义》中的各路神仙,每个社火队里必有一个红脸,以关公居多,其次为赵匡胤、赵公明等,因为过年图的就是个喜庆、红火。而这些人物又多为被民间尊奉的财神等职位,扮演红脸的都是每个村故事队里扮相好、功夫好、有号召力的领头人。

“地故事”一般先在村里耍,也可以和邻村交流,还有一些不顾路程遥远赶到县城表演的,情况好的村子用拖拉机拉着演员,情况不好的村子,步行二三十里地,赶到县城表演。夜幕初降,扮好的“地故事”演员们在村里表演热闹一番后,便在村上负责人和有威望长者的带领下出发了。

过去没有电灯,就用灯笼照明,每个地故事队伍都有一个大灯笼固定在木杆上,在队伍前面开路,演员伴着锣鼓走在前面,也有喜欢热闹的村民紧随其后。一般到县城都是在店铺和单位表演,也到独家单院去。

耍故事有“请故事”和“送故事”两种方式。所谓“请故事”,就是商铺、单位或家庭放炮放烟火迎接,进院子后要用酒菜招待,临走时还要给烟酒或谢金。谁家要是能接请“地故事”在自己院子耍一场,那可是很喜庆的。“送故事”则是给那些支持演出或村里建设的单位和商铺友情演出,不收钱物。若单家独户被“送故事”,不仅喜庆更显示出该户主人有足够的威望。

小时候,从正月初八、九开始,家里每晚就有来自各乡各村“送故事”的了。虽然来的都说明是“送故事”,可是每年准备年货时,家里必得多准备一些鞭炮和烟酒。每个表演队一来,我们家定是在大门外鸣炮欢迎,在院子里摆下丰盛的酒菜和最好的烟酒,用来招待“故事”头和孩子们。

老爸说,这些人不容易呢,在地里忙活了一年,也就过年这些天能尽兴歇歇、耍耍,大老远的赶来,一定要好好招待。不仅准备好现场吃喝的酒菜和烟,临走爸爸还会多带一些给他们。

顺着“地故事”锣鼓家伙闻声而来的远近乡邻把我家小小的院子围得满满的。作为孩子的我,心里有好奇、更有几分小小的骄傲,因为我可以和这些“演员”们近距离接触,还可以把玩他们手中的兵器、道具,甚至可以戴戴他们的头饰……这可都是在胡同小伙伴们跟前炫耀的资本呢。

每个“送故事”的队伍来了,先是要喝水抽烟,歇息一会儿的:一来是宾主寒暄,二来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观看,人越多耍故事的人才越卖力,表演越精彩。

这个当口,兴奋地我一会儿钻进和“地故事”领队聊天的老爸怀里;一会儿摸摸拽拽演员的道具;一会儿又把平素和自己关系好的小伙伴拉到比较好的观看位置;一会又跑进房子,给那些爸妈不在家时对我关照有加的伯伯、阿姨抱几个板凳出来,让他们坐。

故事还没开演,自己倒先折腾的满头大汗了。

看着院子挤满了人,领队一个手势,锣鼓响起,正式开演。

每一段“地故事”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故事的人大多数都是赶热闹,我虽然年纪小,但却也能看出点门道,因为爸爸就是我的义务讲解员。

一般来说,每个“地故事”的队伍里都有红脸、黑脸、软身子、净脸、丑角这几类角色。

小时候,爸爸说到“软身子”的时候,自己只理解为因为其扮演的是女子的缘故吧。后来才明白软身子也就是戏曲里的旦角,因为这类角色表演时,演员腰肢柔软、身形妙曼,踏着碎步快跑慢移,翩然若蝶,因而被称为软身子。

爸爸还会告诉我每段社火的故事和来历,“黑虎搬三霄”是《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请三霄的故事;“保皇嫂”是《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护送刘备二位夫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分别是黑脸、红脸和软身子。男角大都以一个腾空二踢脚出场,配以往火把上撒一把松香燃起的烟火提气氛,那时候觉得好帅气好神奇。那两三个“软身子”则是手提裙摆,双臂蝴蝶起舞般扇动,脚下快速挪着碎步,在时紧时慢、清晰明快的锣鼓家什节奏中配合男角步点上下、左右、进退、环绕着表演。

表演的人投入卖力,大家看得有滋有味。

一场故事耍毕,领队高声给所有的演员报一下主家的馈赠和现金数目,红脸道谢并说一些祝福主家日子红火,吉祥如意的话,就又去下一个场子了。

那时候好多孩子会一路跟随着“地故事”队伍一家一家的看表演,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多,故事队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孩子们才踏着月光、一路说笑嬉闹着依依不舍的回家。

长武故事名目繁多:舞龙、狮子、竹马、旱船、秧歌、高跷、撅把、马故事……正月十三开始,长武县城各村的社火故事也开耍了。县城四关的社火是长武故事的压轴戏,个个都精彩,有“东街的狮子,南街的龙,西街车亭,尧头的娃(指大头娃娃),灵凤旱船满地行”之说。

正月十三、十四的故事都是在为正月十五的故事巡演热场子,即便如此,其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县城各村社火一般是上午十一点左右才装扮齐整上街,反倒是那些乡下的故事早上九、十点钟就赶到县城了。

只要街上的锣鼓家伙一响起,人们便从四面八方闻声赶来看社火表演。不管是乡下还是县城四关、各村的故事,其最终目的地便是县城中心西门十字。

我家就在西门十字旁边的胡同里,从家里到胡同口不过一百多米距离。小时候总觉得故事队伍锣鼓声的穿透力似乎特别强大,我在家明明听见那勾人心弦的锣鼓声已经到了十字,可是百米冲刺般速度跑出去后,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与我一样翘首四顾寻找故事的人群。

虽然不同形式的社火、故事表演都堪称精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面对什么,人们总是有太多的理由和因素而无法避开“偏爱”这个词。除了地故事,我较为偏爱的家乡社火还有车亭、背亭、撅把、马故事和跑旱船。

02

撅把

长武人把踩高跷叫“载撅把”,小时候,总以为大人们说的“撅把”是“脚把”二字。后来才搞清楚,之所以叫“撅把”,是因为高跷着地的那头形状像撅把头。“撅把”触地面积太小,“三寸金莲”与其相比都显得太大。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表演者的双脚必须不停的踱着,因而叫“载撅把”。

长武北关的“撅把”区别于一米多高跷之处是,“撅把”只有农村的小板凳腿那么高,耍的人操作更方便,也能耍出花样。小时候见过“撅把”耍的好的,能带着“撅把”劈叉、下腰,翻跟斗,那可是真功夫呢,现在几乎没有那样功夫的人了,想来甚是可惜。

03

车亭、背亭

儿时记忆中,最神奇的社火当属西关车亭。

车亭,也称车芯子。"芯子"这一表演形式大约有多年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惊、险、悬",把孩子们装扮成各色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然后固定在设计牢固的铁支架上(俗称芯子),用服饰将铁架遮盖,悬在高空的小演员行进之中晃晃悠悠、摇摇欲坠,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衣袂飘飘又似天外飞仙般惟妙惟肖。

车亭装扮者一般以五六岁的孩子最合适,太小不好关照,太大会有危险,小演员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选定扮车亭的孩子们在化妆前只能吃一两个煮鸡蛋,不能喝水,期间最多也就是给吃个糖什么的。扮车亭虽然是一件苦差事,但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扮一回车亭。

化完妆穿戴好的小演员们做好准备,就要装亭子了。车亭上的小演员们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铁条支撑的。这些铁条被用花束或其它道具装扮成树枝等,使人看不出其本来面目来,铁条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在小演员腰部位置,打制了一个T型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棉絮把化妆好的小演员从脚到腰和支撑他(她)的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最后用华美的戏装把这些遮挡起来,一台华丽精美的车亭就完工了。

常见的车亭人物造型有《天仙配》《麒麟送子》《昭君出塞》《白蛇传》《吕布戏貂蝉》等传统秦腔剧目。民间工匠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根据表演内容设计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造型,精雕细刻,自然巧妙,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在这些装饰衬托下,车亭的人物高悬空中,看不出立足之处。

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观者提心吊胆,表演者却神态自如。一台台车亭,就象一座座流动舞台,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有才子佳人,有斩妖除魔,有忠孝节义,有诗书传家。凌空而来,飘然而去,韵味十足。

说到车亭子就不得不说说武家沟的背亭子,记忆中只见过一次背亭子。

背亭子与西关的车亭子类似,不同的是支撑孩子的底座是捆缚在身强力壮的壮汉脊背上。那可都是村里健壮且行动灵活、身手不凡的男子。别致的是,背亭子的人也要化妆成戏剧人物,和背着的人构成一出戏剧故事。《猪八戒背媳妇》《苏三起解》《拾玉镯》《断桥》《三借芭蕉扇》是背亭子常用的扮相。背亭子表演者随着鼓点,踩着灵活优美的舞步,滑稽逗趣。至今想起依然回味无穷!

04

马故事

所谓“马故事”,就是社火演员装扮成戏曲人物、摆出所扮人物的经典招式骑在马上进行表演。中国古代边关战事中,将帅交锋多在马上进行,因而“马故事”基本上以武戏为主。

长武自古便是秦陇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很多古战场遗址。唐代时长武浅水塬便是关陇养马基地。据宣统版长武县志记载,长武县城以前还建有气势恢宏的马王庙,各乡也都供奉马王爷。因此长武人对马较其他牲畜而言是格外厚待的。据说以前各乡甚至各村都有马故事,慢慢的因各种原因,只有县城东街的“马故事”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东街村独具特色的社火之一。

县城东街的“马故事”多以《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戏剧《八大锤》《杨家将》等为主,以故事情节组编人物顺序,自成阵容,气势宏伟。马上的表演者戏装鲜艳,其脸谱勾画毫不逊色于专业剧团演员,他们手执器物,威武的乘骑踩蹬于马背上。

别看那些演员是坐着的,可是那坐上去就不能变换的坐马式和架子功,要没点真功夫还真坚持不下来。就是那些牵马的人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胜任的,他们主要作用是防止因为鞭炮和喧闹的锣鼓而使马受惊。

这些自然也都是老爸讲给我的喽,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不就是坐在马上摆个动作嘛,有什么难的,还要有功夫底子?!

见我如此,老爸也不争辩,而是与我打赌,让我手里拿根木棍,也不做太复杂的动作,就是挺直腰身坐在凳子上,双臂举起做出一个造型,只需坚持十分钟就行,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实际状况是,坚持了不到三分钟的我就开始频繁的询问时间了,硬撑到七分钟左右的时候,不得不告饶认输了。虽然我耍赖没有兑现赌注,但自此也知道了什么事情都不是自己看到和想象的那样简单的道理。

听说,曾经有因放鞭炮而致马惊的事情发生过,因此,“马故事”过来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把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孩子护在第二排的位置,以免发生意外而受伤。可是自小在男孩堆里长大的我一点都不怕,总是“勇敢”的挤在第一排,有时候还会用手摸摸马额头上红花垂下的绸带。也许因为自己属马的缘故,小时候对“马故事”很是崇拜和向往。有时候为了多看看“马故事”,能跟着把几条街道都转完也不觉得累。

05

跑旱船

对跑旱船的偏爱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跑旱船是我家所在的灵凤村的特色项目;第二个原因是,其他的社火故事基本上都只是肢体表演,没有声音的表达。而跑旱船,可以边舞边唱;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出于小女孩对驾船的采莲女子飘逸表演的向往了。

跑旱船又叫采莲船,船中表演者既要扶船又要表演,因此旱船船体架子原料是越轻越好。旱船长度一般在一米五到两米之间,用竹或秫秸扎成带棚子的船形,用纸糊起船体,船中间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动的空间,用布带系在表演者的肩上或腰间。船边用彩绸、纸花装饰,用绸布把船形下面围住,以遮挡表演者的腿脚。

艄公和船中女子大多是扮作父女,也有扮作夫妻的。女在船中,男在船外撑篙或划桨,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

行进时,只舞不唱。当在宽阔的场地表演时,两个人就开始唱曲子了,记忆中我只看过一次唱曲,但是因为离的远,加之人多嘈杂,只看着艄公一手扶浆一手扶着船帮,轻轻摇晃着说唱,感觉跟陕北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比较相似。开始几句是“正月里来是新春,小小莲船要起身……”这句唱完就开始起身舞动了,后面的词也就听不清楚了。听老人们说旱船的词曲没有书面版本,都是那些把式们口口相传的,好的把式还可以自己根据情况现编现唱。

从艄公边唱边舞的动作可以看出水面时而平静时而风浪大作,时而又要调转方向。女的手握船舷,配合“艄公”做出相应的动作,不论前行后移还是随波倾斜起伏,脚下走的都是快速碎步,这样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保证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而船边的绸布和飘带也随着移动产生的微风轻轻飘荡,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此后,我再没有看到过且歌且舞的跑旱船。

06

社火汇集闹元宵

在长武,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凸显的就是一个“闹”字,图的是热闹喜庆。

元宵节也是新的一年里大家第一次在更大社交范围的“亮相”。不论男女老幼都穿戴一新,特别是孩子和姑娘、媳妇们。暗自在心里都比对着谁更“心疼”(长武方言:漂亮的意思),更“干舒”(音)(长武方言:精干的意思)。

有了正月十三、十四两天的热场,人们对十五的社火巡演充满了期待。

正月十五一大早,各村的村委会就热闹起来了,前两天的热场可以晚点露面,可是十五这个正日子那可是不能含糊的。

人们都在这天早早上街,就为等着看社火,这对于社火表演者来说是最大的动力和荣耀。就如同歌唱演员和戏曲演员表演,台下观众越多,台上演员发挥的越好。

早上九点多,各镇、村装扮齐整的社火故事就伴着喧天的锣鼓沿着东西南北四条街道进入人们的视线。

喜庆的锣鼓就像集合令,一会儿工夫,从县城各个街道和胡同涌出看社火的人便挤满了四条街道,每年元宵节应该是长武县城人员最为集中(应该是拥挤)的一天,家家偕老扶幼全部出动。那时候汽车还是比较稀罕的,县城四关之外的人大都骑自行车赶来,好一些的骑着摩托。全家坐着三轮车来的,那应该是村里“万元户”级别的人家。

各村的社火一般都先去县委、县政府大院演出热闹一番,然后就是一些沿街的单位,展示城乡人民的精神风貌。

长武县城并不大,若在平时,走完四条街道也就半个多小时的样子,可是十五这天,街道中间被社火队伍占据,沿街两边都挤满了人,一眼望过去,全是乌压压的人头,要想挪一步都很艰难。

这个时候,孩子们便是最开心自由的了。假小子般的我总是充当“开路先锋”,因为我总是能在人群中寻隙钻空的从外围挤到最里层,找到欣赏社火的最佳位置。其代价是,到下午社火散了回家吃饭时的我,已经不是早上被姐姐精心打扮的那个整洁可爱的小女孩了,两个羊角辫一高一低松散不堪,满是汗渍的脸上也不知道被什么抹的一道黑一道白的。这都是拜自己拉着姐姐或胡同的小伙伴在人堆里低头钻缝所赐。

儿时记忆中,每年正月十五县上都有社火表演领导机构,总指挥在西门十字、四条街道也分别设有负责人协调指挥。所有的社火表演队都赶在正午十二点到达西门十字,按照指挥分列于西门十字中心区外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上。

那会儿,十字周围的楼顶、阳台,路边的树桠、商店外面的窗台、手扶拖拉机和三轮车车厢以及自行车座,都是人们尽量攀高看社火的好位置,孩子们的最佳位置自然就是爷爷、爸爸的脖子上了。

据姐姐说,四岁之前,我看社火的最佳位置,是比我大十五岁左右的大侄子的脖子上;四岁到六、七岁这段时间,便是姐姐早早就给我占下的胡同口百货商店离地一人多高的窗台上;七岁之后,我就已经是“看社火儿童队先锋”了。

社火巡游的那几天,特别是十五那天,所有的警察不分警种,全部上街维持秩序,以确保观演人群的安全有序,特别要关照的就是那些被家人专心看社火而忘记的孩子们。几乎每年看社火的时候,社火巡演指挥喇叭里总会随时插播几个认领启示:要么是###,你的孩子##在指挥部,请赶紧前来认领;要么直接就是孩子带着哭腔的呼喊家长的名字。听到这些,人们在笑话这些粗心家长的同时,都会下意识的摸一把身边自己的孩子,脖子上驾着孩子的,那双拽着孩子双腿的手也会不由得加几分力道。

西门十字展演社火展演时,除了前面说到的舞龙、狮子,竹马、旱船、扭秧歌、高跷、撅把、马故事、车亭等故事,乡下的社火队也是不可或缺的,相比县城社火队的行头和装扮,也许稍微逊色一些,但那精神头也是十足的。

锣鼓家什开响,场内社火队个个都使出了看家本领,虽说故事队伍有大有小,但是每支队伍几乎都有舞龙舞狮。

你舞出蛟龙入海,我便舞一个龙腾九霄;你耍一个金狮戏绣球,我就耍一个群狮齐送福。那一个个在庄稼汉手里上下起伏、左右翻转的龙头、龙身,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腾空灵动;一张张扔在地上就是一摊行头的狮皮,在他们手里,顿时成了舞动绣球的驯狮人面前一只只,时而明眸圆睁、时而假寐诱敌、时而威武凶猛、时而调皮呆萌的活物。

各队的特色社火展演,在庞大的观众队伍面前,自然也是比平日增添了几分神采。精彩的表演引得人们不由不叫好,叫好声越多越响亮,场内表演的越带劲。

耍故事的人舞的酣畅淋漓,看故事的人观的尽致尽兴。

这会子,耍的、比的可不是行头了,而是精神,是在长武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子民们无可替代的气势。

到了晚上,那可就是地故事的世事了,一个个地故事社火队相聚在一起,竞相表演。大人们带着打着灯笼的孩子们走上街头,伴随着锣鼓、社火、烟花、炮仗,观灯赏月,猜谜逗巧闹元宵…一直闹到夜阑烛尽方尽兴!

如今身在异乡,身不能及,每至佳节,只能在回忆和朋友圈里品味寻找承载家乡浓郁年味的社火,由衷发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感慨了!

来源:三秦散文家

大家都在看父亲的朝圣——剡小惠

集中登记挂牌即将结束!逾期未挂牌禁止上路!

医院——贺英

长武来了个有名的南方医生

保护文化遗产·延续长武文脉

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ly/8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