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33710.html
甘肃宁县太昌镇位于黄土高原董志塬南部。距陕西省长武县约30余公里,过去是长武至庆阳公路的一个大镇,是陕西通往庆阳的笫一个门户。是董志塬边一个文化商贸比较发达的古镇。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朴实,忠厚,勤劳勇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过着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据说在大灾之年有一乞丐从陕西一路乞讨到太昌,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施以食物,十分慷慨,该乞丐感慨道“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成为千古奇话,流传至今。
太昌镇宋代以前为永昌镇金代始为太昌镇。明万历二年筑太昌城。建成后的太昌街的格局是这样的。南北长约米,东西宽大概有米。有南北城门各一个,城中心有戏楼一个,南北城门外各有戏楼一个,为方便行人通行,戏楼下面有楼洞子。城内戏台是实体的。城门,戏楼均处于中心线上。
孔子庙有个园涝池傍有个很粗壮的古槐树,涝池水倒映像似镜子。群众统称太昌古建筑为“五楼四洞子,古槐挂镜子,中间加了个石碇子”。南城墙上东南有三教殿,西南角建有将军庙一处.西城墙中段有魁星楼一个.东城墙外与南城墙齐平建有娘娘庙.南戏楼右手有关帝庙其往右有一个山神庙.城内西南有孔子庙.也称显圣殿.北城门外东北是药王庙;西北是文王庙。
筑城时由于大量取土的缘故,东西城墙外低于原来地貌故称东城墙外为东壕,称西城墙外为西壕里,我们小户王家就世代居住在处.同样的原因,城筑好后在南城门外,城内孔子庙东和西城墙傍形成很大的坑.由于太昌地形西低东高利於储水,坑内常年水量充沛,形成人工湖,陇东人俗称涝池.西城墙外的涝池是长方形也可起到护城河的功能.敌人攻城时可以减轻守城士兵的压力.这种格局一直存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太昌街有于、王、赵三大姓。王姓分大户王家和小户王家.同姓不同宗.我族明未才从县城东山上迁来,人单势薄,我祖有自知之明不敢居大只能称小,所以我们这一族为小户王家.以示和大户王姓划清界线。于姓居城内,赵姓住南头,王姓占西壕和北头。
太昌镇在明清,民国直至上世纪30年代是董志塬上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城镇,文化发达,市面繁荣,人才辈出,远近闻名,先人给后人留下数不清的古老而有神奇的传说.美丽的童话,使人们产生久久的回味。
一、文王庙的故事
文王庙也叫百子庙.地址在城北,座北向南.前檐长后檐短.庙殿内塑有商纣朝的文王姬昌像.故叫文庙.传说周文王姬昌有九十九个儿子,在西岐伐纣时。在电闪雷鸣的暴风骤雨中,收养了一子取名雷震子。这样,文王就有子整一百。所以,文庙也叫百子庙。每到八月十五日,这天是中秋节。月亮园人称团园节也是赏月时机。金秋八月,天高云淡,粮入屯,麦下种,秋上埸,一片欢乐的埸面。这时,北头戏台上大戏唱得正欢。百子祝寿也是正理。而老百姓给文王上柱香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多福多寿,富贵平安。也属正常。
二、药王庙里龙抬头
药王庙殿门朝南,庙内塑有药圣始祖孙时邈像。文革时东风大队部占用。后来又改作东风大队面粉加工厂。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在北头戏楼唱大戏,过二月二庙会。又称舍药会。人们在药王庙求神拜佛祈求百病不生,福寿康宁。药王庙原址尚在,庙地滩至今空闲,按常理庙址应是风水宝地。可至今无人敢在此地修宅地。
三、三教殿与三霄殿的传说
南城墙上东南有个三教殿,三教是指孔子创建的儒教。老子的道教和释加牟尼的佛教。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道教信服的是金、木、水、火、土八挂。佛教讲究的是生、老、病、死、苦等因果报应。
太昌三教殿内供奉的是在广寒宫修道成仙的太上老君为大教。在玉虚宫修道成仙的元始天尊为二教。在碧游宫修道成仙的通天教主为三教。九月九是重阳节。那时,虽没明确这天是老人节,但尊老爰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天,在南戏台唱大戏过长寿菊花会。老百姓祭神拜佛,盼老人健康长寿,延年益寿。愿全家福、禄、寿同春。
三教殿往南方向不远处便是三霄殿。又称娘娘庙。庙殿门向西。一进大门迎面有一个楼亭子挡住行人,此亭盖的很是精致古气,亭内塑有一个叫香酒爷的小神像,此像面貌非常凶悍,青面獠牙,豹头环眼,很是生煞。猛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惊的人不自主向后倒退几步。香酒爷是专门保护香炉的武士神。还有一种说法是降刹爷手握宝剑,专门斩杀袄魔鬼怪,人们进香求得的娃娃,能得到他的保护,降生出世不受任何伤害,平安吉祥。三霄正殿清雅精细,庙殿内供奉的是西岐伐商纣时的三位女神。他们是手握金铰剪的云霄,手拿量天尺的碧霄,手提混元斗的琼霄。三姐妹英勇无比,十二大仙都被捉去。正殿庙门向西。北面和南面各有柏树六棵。分别代表的是鼠大,牛二,虎三,兔四,龙五,蛇六,马七,羊八,猴九,鸡十,狗十一,猪十二的相属。民间有一种说法三教殿与三霄殿相邻且高于三霄殿,意思是三教管束着三霄,男神管女神。好像人间男人管女人一样。如今,人间已是女人管男人不知仙界是否也有改变。另有一种说法是方便降刹爷保护娃娃。竟究那种说法正确已无法考证。
四、三月十八庙会
每年进入农历三月,三月三是桃花会紧接是清明节。水源木本应念祖宗荫德,春露秋霜勿念祭祖之诚。人们祭祖扫墓,庄稼汉开始点瓜种豆。三月三桃木棒槌顶上天,削桃木捧槌柳木刀给娃娃戴在胸膛前,既能驱鬼又能降魔,可保娃娃吉祥平安。
太昌三月十八的庙会负有盛名。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这个会实际上是娘娘庙会。解放后改叫物资交流会。虽然现在每年准时举办,人们对其来历知之甚少,加之现在物资己极大丰富人们也不需等到三月十八到庙会上去买牛卖马捉猪娃子了。因此,风光不在。
庙会主要活动是祭拜三仙姑。盼其显灵,为需要小孩的家庭降生贵子。人丁兴旺。娘娘庙殿后有千余棵柏树林。表示是经过娘娘之手送出去的娃娃有成千上万。出世后像这树林的柏树一样茁壮成长。庙解放后改作乡政府,八十年代派出所在此。庙原址至今空闲。
我小时侯三月十八会确实很大,热闹非凡。前来逛庙会的,求神要娃娃的善男信女,夫唱妇随上和下睦。上至驿马关,下到泾河川,南至陕西省的长武等县的客商,善男信女都慕名而来。真是人山人海。庙殿里香火旺盛,烟雾燎绕。香客自愿摆上供品,在功德箱撇下香钱,表示心诚。他们跪在灵霄殿的神像下,磕头进香,庙里的主持和尚敲一下钟给施主赏一付药。所谓的神药不同於人间的药,就是用很薄的黄纸折叠成三角形的表。信男信女拿回家跪在灶前,拜祭灶君爷张奎和王桂英夫妇。将请来的“药”烧成纸灰用酒冲服下肚就能够生儿育女。这就是三月十八会的来历。至于唱大戏,物资交流等杂七杂八的活动不过是助兴而已。时代的进步其会的内容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到现在只剩下娱乐和商品交换的功能了。三月十八会自古以来,都能得到当地官府,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商会,各机关单位涌跃参与。积极慕捐赞助凑集资金。百姓也有捐献的以表对神的崇拜,图个吉利,祛祸消灾。会前,组织机构就早早地进入工作状态,凑资金,,方园百里张贴露怖,邀请外省外县的剧团,组织商户物资销售单位进埸,规划埸地是他们主要的工作。
经过筹委会的紧张有序的工作,终于盼来了三月十八会。小时候我最企盼两件事,一是过年,二就是过会尤其盼过三月十八会。邀请的外省,外县知名的秦腔剧团在赵云成家的大园子搭的戏台上亮像登埸。台下人山人海的观众使台上的演员格外卖力。久没谋面的远亲朋友都能在这里遇到。会前好几天太昌街的农家就打发家里人牵上毛驴,套上牛车把自家的亲戚早早的接来了。戏台下除了看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人。封建社会里子女婚姻全凭父母作主,有些人在结婚前没见过对方的人是常事。对方是光脸还是麻脸只有凭运气了。解放后虽然婚姻自主,提倡自由作主。但还是比较封建,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全靠媒人一张嘴。婚姻法的宣传执行打破了父母在这件事上的绝对话语权。因此,男女双方在成事前双方互相照个面显得非常必要。于是戏台下青年男女手里拿上事先约好的物件。好像电视据中国民党特务或地下党工作者接头那样。互相看一眼,如有感觉才进行下一步程序,避免直接见面的尴尬。
戏台下还有许多功能,远亲近友都能在这里有意或无意碰得到。调解家庭矛盾的,说合邻里纠纷的,寡妇改嫁的,托人办事的等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市场。真可谓是;说不完的故事,听不完的戏!
街道里有耍猴的,卖艺的,卖药的,还有外地来的动物园助兴的。飞禽走兽,畸形怪鸟,狼虫虎豹要有尽有。也有杂技团表演,耍魔术的,还有马戏团叫人看了大饱眼福非常的过隐。电影就在董家的马车店里晚上售票放映。全是黑白的也有无声的。外地各供销社也来跟会,帆布帐篷在街道两边搭的满满的。开饭馆的,各种各样的日用杂货,生产资料,五金交电,烟酒副食五花八门。任由人们选购。儿童少年在人群中挤来串去,东瞧西望跑的看热闹。嘴里吹着哈哈笑;眼里看的万花筒;手里拿的鸡咕咕,一吹活像鸡叫唤的一样。伙伴们玩的很开心,无忧无虑,相猜无疑快乐极了。看见什么都感到惊奇,什么都是新鲜的。
二十天的三月会结束了。我们又盼望来年的三月会早早来到。
五、孔子庙的演变
孔子庙也叫文庙还称显圣殿。供奉着圣人孔子座像。庙殿内有楼亭壁画,金钟玉鼓。还有大钟一个。古色古香的氛围不由使得人们对先圣肃然起敬!庙殿大门向东,北边有一棵古远而粗壮的古槐传说是孔子的一支毛笔。槐树下有个很大很园的涝池,人称积水潭,据说是神的砚台。儿时我们结伙成群爬过城墙上的窟窿到涝池的边沿上脱的一绦不褂光着脊背。捕蝴蝶,捉蜒蜻,捞蝌蚪,用瓦片向涝池的水面上撇鱼儿。涝池转园圈栽的全是翠柳,水很深。淹死过老关,因此我们不敢下去嘻水游玩。
每逢农历七月七是鹊桥节。在南头戏台唱大戏。唱的是七仙配也叫天河配。同时过显圣庙会。百姓祭拜文人初祖孔子。望子成龙,盼后辈多出文人秀士,造就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清未,朝廷提倡新学孔子庙改为新式学堂。民国初,又改为宁县笫二高等小学校。这个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前清的秀才,贡生因而古文造脂很深。虽则是小学其学生年令文化程度差异很大。这个学校在宁县西区比较有名气。也培养出许多人材。我们小户王家北店四个大学生就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大革命时期,甘肃省笫一个农村党支部的领导人王晓时,任宜之,王之径及青年社的骨干也大多毕业于此校。
解放后,政府新建了太昌小学。这个学校作为老校与新校并存于五十年代未。
六、四爷神与将军庙
将军庙在城墙的西南角上。将军庙很小据说庙内是四爷神赵云。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为大,关羽为二,老三是张飞,后来加上赵云为老四。另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时,蜀国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和黄忠。赵云位列笫四。赵云在蜀国将领中年令最小而且打仗很少失败,称常胜将军封为战神。官至汉胜候。听说四爷赵云成神时娃娃形未变,因此神像确不大是用石头雕刻的。可能也与其在神界中级别不高,亨受的待遇也不一样。估计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待遇。
四月初八的庙会的戏是在南头戏台上唱的。一过四月八庄稼汉的心也就放下了,意思是说往后危害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比较少了。这时百姓祭拜神灵祈求今年有个好收成。
七、魁星楼里有故事
在西城墙上的中段有一庙名魁星楼.魁星原为天上的二十八宿之一,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魁星楼向东与城里小戏楼对端,向西和西壕北店大门对齐三者为一直线。非常相称。此庙与戏台对端可能是有意的。与北店大门对齐纯系巧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店里出现过两位有代表性人物。一个是我家门的二爷王孝锡一个是我三爷王介夫。他们均毕业於国立西北大学和西安中山学院。王孝锡在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在西北早期职业活动家,是共产党在甘肃的创建人之一。创建了共产党早期党组织----中共甘肃特支并担任组织部长。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太昌镇创建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社有人员五十余人,于心甫,董启明,王教习,王敏读,王干城-----均是其成员。如果王孝锡不死。太昌镇解放后可能就是将军镇,高干乡。王孝锡还组建了“中共彬宁区委”,领导参与了旬邑暴动。年十月被捕,十二月被国民党杀害於兰州。成为革命烈士。王介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阶段37年至39年,被抗日联合政府派往延长县担任县长。在任职期间与延安中共高层多有往来。关系密切为抗日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并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宴请。39年回乡务农终老家乡。解放前后北店还出过两位大学生一个是我二叔王维城,兰大毕业,另一位是我大伯王维垣,新疆学院毕业。文革后恢复高考,北店里更是大学生多於其他家庭。是否和魁星楼与北店对齐有关,不得而知。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天过逍遥会,也叫逍闲会。魁星寺里也过会。城里小戏台因过于小耍不开。因而只能唱折子戏或木偶戏或皮影戏。这个会时间短外地来的人少。也就是本地人自娱自乐。
八、五月关老爷庙会
南头戏楼面向北前檐长后檐短。戏楼东与关帝庙相连。戏台上有塑像,四周有壁画。真是雕龙画柱,戏楼全彩画装饰。两个大红色的明柱上缠绕着金黄色的巨龙。柱子顶端塑有两个洁白色的泥娃娃,净身裸体,只穿着大红裹兜,手舞足蹈,活灵活显。其形和真娃娃一模一样天真烂漫。是雕龙画凤绝顶之极。
关帝庙台内建有亭台楼阁,两傍各有两棵很粗很壮的参天古柏树,中间摆一大香炉叫鼎。正殿门顶悬挂深兰色金字大匾,上书;[光明正大]四个大字。庙堂内正中塑有三国关云长文武像,挂百[汉武候]三个金字大匾,左边是儿子关平,一手托印一手握剑。右边是马童周仑,手舞青龙愝月刀。像塑的比现代人还高大,非常威武把关羽的英雄气慨表现出来了。庙宇建的确实雄伟壮观。壁画活龙活显,颜宇装饰的极为罕见。也算古迹一绝。从庙背后进庙宇时要上二十四个石台阶,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台阶两侧各有石栏杆十八个共三十六个,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庙傍有个很园的涝池常年有积水,就是老爷磨刀的水盆。
人间把关羽当财神爷敬,所以人们把关帝庙通常叫老爷庙。每年五月初五端阳节至五月十三日在南头戏台子唱大戏过老爷庙会。传说五月十三这天是老爷磨刀的忌日。老天爷必定祥降甘霖一定要下雨。五月十三滴一点,耀州城里买大碗。预料粮食作物一定能丰收。老爷庙会虽没三月十八会大,但在太昌及方园几十里也有较大的影响。四面八方涌来的香客在关老爷塑像前跪拜进香。祈求财源广进,日进斗金,招财进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祈祷财神爷保佑风调雨顺,民和年丰,盛世太平,五谷丰登。
老爷庙台阶下东有一个石碾子,许多人都去那碾米。傍边是关老爷的磨刀盆,洗衣服的妇女,老奶奶也常带着淘气的孙儿到那儿聊天拉家常。夏天,这里又成了我们撤欢的乐园。成群结队的小孩按区域组成代表队,开展游泳比赛,打水仗。把弄湿的衣服搭在石拦上晒。然后赤裸裸的睡在台阶的石条上舒服服晒着太阳。这又是太昌一个奇特的风景线。
九、山神庙里驱虎豹
老爷磨刀盆隔路东边有个大土壕,壕里有个高土墩,上面建有山神庙。庙内四周布满了壁画,非常生煞。山神爷在神界主管的工作很单纯,也不太重要,清水衙门。因此办公室并不大,不过此神有自知之明,塑像也很小。凡人很势利,平时巳很少去光顾。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是给先人上坟送寒衣的日子。初六,是祭奠山神爷的日子。那天要杀猪献羊,敲锣打鼓。在南头戏台唱大戏。求山神爷管好野兽不要出来伤人。据说狼是山神爷的看山狗。那时候狼确实很多,时常出没吃羊,吃猪咬伤人甚至还要吃人。政府还组织打狼队对其进行围剿。给山神爷献猪羊是否有这样的含义。用人间的猪羊把山神爷喂饱让其不要再给部下搞滩派,不要再抓人间的猪羊来进贡。这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前几年有学者根据社会现状提出高薪养廉,结果公务员的待遇提高了,大小贪官照出不误。给山神爷猪羊送给了,狼照旧我行我素。
十、正月初九的上九会和元宵节
玉皇大帝权力至高无上。上管天上大小众仙。中管人间黎民百姓。下管阴曹地府阎王,四海龙王。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界,即仙界,人界和魔界。民间传说天上一层神中间一层人,地下一层鬼。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全民同庆,要唱大戏过会。
玉皇大帝庙殿建在青牛村。称其为大殿。玉皇大帝的金身确实是用纯金熔炼而成高尺几,砸不烂烧不化。青牛玉皇大帝庙确是名副其实,其上九会也是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到了七十年代因青牛是太昌乡的一个村,所以把上九会移到太昌街过。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不过唱几天戏,群众比往日多些罢了。
十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太昌集市的变迁
太昌镇自古以来群众喜爱秦腔戏,因此太昌的戏台子多。太昌秦腔戏迷也多,也有水平相当高的票友,差不多的都能唱几句。舞两下。懂戏的多,也就涌现出许多业余评论家,说起戏来一套一套的。不由的你不敬佩。但太昌人尤其尊敬艺人,并没有将唱戏的划入下九流范畴。那时,剧团来表演。都是由筹委会安排到各家各户去吃派饭,太昌人好客,爱面子总是尽其所有让艺人吃好,让其满意。但是,在真枪真刀的戏台上太昌人六亲不认。动作不到位,戏词唱错的,对不起,石头瓦片就飞上戏台了。台下一片吼声;进去,进去!会唱戏吗?这时戏唱不下去了,班主只好上台承认错误,为表示诚意加演某某折子戏。这种埸面叫[轰台]。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太昌的饭好吃,戏难唱的说法。因此,外地剧团来太昌就要格外小心。太昌除六月外。几乎月月有活动,月月要唱戏。北头戏台子演,南头戏楼唱,城里戏台小演木偶唱皮影。中午演,下午唱晚上挂上汽灯演。由于有些活动时间短,请专业剧团不现实,於是本土剧团应运而生,造就了如刘兴民,何庆华,赵喜忠,于拴元等一批民间艺术家。同时,浓厚的文化氛围,造就出许多民间文学爱好者。北店我七叔父王吉宁自小爱好艺术,尤其对快板,小品有天然的天斌,任何事情在他嘴里都能用顺口镏或快扳表现出来,出口成章。与现代赵本山比较在其下,绝对和其徒弟水平不差上下。近年,我有心整理记录其创作的作品,但他已患老年痴呆征。
耍社伙是陇东人独创的民间艺术。正月里初三一过社伙队就出来了。牛车装饰的彩车,骑在骡马身上的经过化妆的戏剧人物,高跷队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在锣鼓队引导下上街了。街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还有跑地故事的,形式同社伙不过规模小没有彩车牛马之类东西,灵活机动。主要服务对像是街上各商铺和大户人家。跑地故事队伍到谁家门前,主人把事先备好糖果,香烟,酒,被面摆好。燃放炮仗迎接。这时,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演员们表演着各种动作。家庭主妇端起年糕,瓜籽,花生,核桃,枣,水果忙向人们手里塞。故事队到谁家,预示着这家人来年吉利,避邪消灾,万事如意。
太昌的集市贸易是一,四,七,十天三个集。在五十年代前其规模相当大,粮食市,柴草市,山货市,猪羊市,门类齐全。每逢跟集日,街道,胡同巷,人挤人,非常热闹。街上人多连汽车都过不去,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气象。地方风味小吃清香喷鼻。小盘河川,埸咀山里上来跟集的人,担着捆绑的四方四正的硬柴,蒿柴一街两行整齐的摆放着。街上闲逛的人窜来挤去。做生意的人叫卖声一声高过一声。杂货摊上你挑我拣,讨价还价争吵不息。我们小孩在人群中跑来挤去看热闹。东张西望这个摊子一瞅,那个摊子上一瞧。太昌供销社是官方办的商业机构,财大气粗。门前有两个大石狮子,很是雄威。供销社收购组人更多。乡下人赶集时拿点农副产品在这里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再买些日用品回去。这就是六十年代农村经济的真实写照。
去年,北店里我岁姑叫王蜀霞,是我五爷干城公的最小的姑娘,自小离开家乡到成都定居。退休后回来住了几个月。他走东家,串西家,听到了许多有关太昌美丽的传说,太昌虽小,名胜古迹数量胜过文化名城成都。虽说是个小小的太昌街,在外多年游子,即是天上的神仙,人间的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她决心恢复太昌的[五楼四洞子,古槐挂子],发展旅游业。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由于这件事难度太大。折腾了几个月,无果而终。带着无穷的遗憾离开了太昌。
解放初,大学毕业在新疆参军任随军记者的太昌藉离休干部于璋老先生,生前多次回太昌。对家乡的文化始终有极大兴趣,留有诗一首并有注释,现照录如下:作为本部份的结束语。
宁县太昌镇
于璋
槐苍柳翠长庆路,名固太昌落其间。
古迹三庙甚壮观,五楼四洞别有天。
百年古愧城中茂,显圣殿内育英贤。
人杰地灵物丰胰,自古商贸小海关。
各族祖先有眼识,移足四方驻斯间。
史记已逾十八代,风风雨雨五百年。
代代都有英贤出,族族皆多囯中坚。
先烈为斯把头断,英名永留民心田。
热血染得天地红,秉承先志齐向前。
几经风雨几番苦,太昌方有朗朗天。
珍惜过去再奋斗,明天太昌更灿烂。
宁县太昌镇过去是长庆公路上的一个大镇,是陕西通往甘肃庆阳地区的第一个门户。是董志塬边一个文化商贸比较发达的地方。民囯时期,太昌小学是宁县第二高等小学,许多教师是晚清的秀才和拔贡,也是太昌四杰:王孝锡、任鼎昌、王之经、王晓时的母校。太昌镇集市是宁县唯一的最大集市,尤其每年三月十八会,骡马牛羊成群,陕、甘、宁三省的商贾云集于此,延续至今,绵延不断。原来该镇有三庙一殿(娘娘庙、药王庙、关帝庙、孔子庙(又叫显圣殿),多者始建于明、清,又有五楼四洞(三座戏楼、两个(城楼四个楼下有洞可通行)城中古槐,树龄五百余年,粗12围,高岀城墙数米,枝繁叶茂,树旁是六亩多大的大涝池,涝池东边就是太昌小学。故太昌人都形象的把这些地理特征概况为“五楼四洞子、古槐挂镜子,中间夹了个石碇子”。解放后经过十年浩劫,破四旧、立四新,一夜之间,经过太昌人民几百年用汗水建成的古迹,荡然无存,至今找不到一张珍贵的照片,只留在祖辈的美好记忆中,令人神往和留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