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叶是徽州民间对南天竹的别称
青竹叶是徽州民间对南天竹的别称。我一直只知青竹叶而不知南天竹,一次在花市看见它的盆景,才知南天竹这个通用名。
冬春时节走进徽州古村落,青竹叶那一丛丛绿叶,一串串果实,不经意间闯入视线,就象汪曾祺先生在散文《岁朝清供》中所述:“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正红,——一般天竹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适宜天竹。”可见青竹叶在徽州是多么的常见和讨人喜欢。
我老家院子的花坛里有一丛青竹叶和一株月季花,一年四季青翠葱郁,花香满园,特别是青竹叶的红果果,从当年的冬季一直红到第二年春节之后,十分醒目。春赏嫩叶,夏观白花,秋冬果叶皆赏,令人娱心悦目。遗憾的是那花坛现已成为厨房所在,不过它一直是珍藏在我心中的小花园。犹记得春节其间,花坛里的青竹叶经常有乡亲们来采摘,插在给孩子们的红包上,搁在婚嫁喜事的嫁妆上,总之有喜事的地方,大多有它的身影。徽州习俗中,常有青竹叶的参与,有时还非它不可。听老辈人言,婴儿出生第三天俗称“洗三朝”,从这天起,做父亲的要送喜酒给亲朋好友。将油煎荷包蛋中加入甜酒酿及红砂糖煮制而成的喜酒,装入一把大茶壶中。若是生男孩,壶嘴上插着青竹叶、柏枝;若是生女孩,只在壶盖下衬一张红纸即可。行走在路上,人们看见茶壶上的装饰,一目了然添丁进口之喜。此习俗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过新生儿过春节时,徽州人送红包的礼俗一直沿袭至今。那红包上插着绿意盎然的青竹叶和柏枝,有的还缠着蓝、白棉线各一束,象征着家族绵绵不绝。青竹叶有吉祥平安之寓意,在徽州人的春节里不可或缺。送灶是春节前的大事,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老爷上天述职。男主人与子孙肃立灶前,燃香焚纸,左手一碗清水,右手一枝带红果的青竹叶边洒水边祷告:“一碗清水一股烟,送你灶师老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祖时“煮粥捞饭”流程中,那捞饭上也要插上带红果果的青竹叶。正月初一,岁之朝也,旧时此日,徽州人将正红果实的青竹叶、青翠的柏枝和盛开的黄色腊梅插入花瓶,作为清供以示祝贺。若春节来徽州人家,堂前横条案上的岁朝清供屡见不鲜,清供品之色彩和寓意相得益彰,既温暖着冬日里人们的心房,更增添了节日气氛。若是老人做寿,送上一盆青竹叶,的确是福寿绵延的高雅礼物。青竹叶天性朴素,既耐涝又抗旱,适应性强。记忆中每天早晨的洗脸水直接泼向花坛,从未刻意地浇水。春天的青竹叶,与万物萌芽的苍翠欲滴不同,是顶着红色的小脑袋。随后每根叶茎的顶部,有一簇簇的白色小花缓慢地绽放,米粒大小的淡黄色花蕊,经常招蜂引蝶,空气中隐约有一种淡淡的香味。花谢之后,青竹叶的顶部就长出了一长串绿中泛红的浆果。深秋时节,那果实也褪去了青涩的外衣,换上了红妆,像一串红珊瑚,红得发亮,红得滋润,红得耀眼,红得诱人。直到大雪落下,聚集成穗的果子仍然结结实实地挂在枝头。一颗颗璀璨的红宝石,成了小鸟们的果腹之物。整丛树几乎找不到颜色完全相同的叶子,有绿,有红,有橙,有渐变,它无疑是万木凋零的冬日里一抹别致的风景。青竹叶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古典园林的造景植物,后又成为盆景界的宠儿。常与腊梅栽在一起,制造有花有果的冬季小品。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盛赞它“以叶胜,以花胜,以果胜,青之绿之,为红为紫,为黄为碧,五色陆离,四季出彩”。那坠在枝头红艳艳的果实,甚至比冬日里盛开的红梅还妖娆。尤记得雪天的清晨,打开大门,花坛上的白雪映红果,美艳惊人。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青竹叶是我国的土著,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小灌木。它虽非竹,却有着竹子的清雅脱俗。近代画家任伯年、吴昌硕等常将青竹叶、水仙、腊梅等置于画中,作清供图迎岁、赠友。春节将至,何不让我们学着徽州礼俗,插一瓶青竹叶果枝、盛开的腊梅和柏枝的岁朝清供,增添节日气氛呢!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回顾
歙县人力资源市场网站开通啦!欢迎求职者云登记求职徽州到底算不算江南?
歙县古村落英川的婚恋民歌《丝线挂铃钟》
寻踪歙县大坑山......
歙县柔川村: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乡....
歙县岱岭,悬挂在半山腰处的小村落....
臭中带香,咸而清纯!徽州臭豆腐.....
儿时印象里的难忘记忆!徽州故乡采摘山茶籽.....
名山多古刹,古刹藏名山......
歙县~千年义成,徽州符号......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