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论坛middot苦丁随想

豳州·邠州·彬州王吾堂

谷雨刚过的周末,我们应邀来到咸阳市彬州中学做高考二轮备考示范课和讲座,中午孙健校长一边招呼我们吃饭一边给我讲述彬州中学的发展历史。

“彬州中学始建于年,为纪念周王朝先祖古公亶父太王将学校起名为太王中学。年秋正式招生,年更名为邠县县立中学,年更名为陕西省省立邠县中学,年更名为陕西省彬县中学,年随着彬县改为彬州市,彬县中学也改名为彬州中学了。”

我夹了一筷彬州御面放在口中稍加咀嚼,深感“似曾相识”,有一种在那吃过的感觉,便问校长说,“这御面好像在哪吃过似的,有啥历史传承没有?”

校长说,“有!御面,本叫“淤面”,和你们宝鸡那边常吃常吃的岐山面皮是一脉相承的。”我不知多少次吃过岐山面皮,只是近些年肠胃不太好才不大吃岐山擀面皮了,但我还真的不知道“彬州御面”与“岐山擀面皮”的联系。

孙健校长见我一脸疑惑,便“诲人不倦”般地给我继续讲解:“周太王古公亶父居于豳国的时候,其妻姜女贤美聪慧,善于烹饪,发明了淤面。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就将淤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

我说:“孙校长,你这么一说,彬州御面和岐山擀面皮的制作工艺和调拌方式是一脉相承的了?”

“本来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因水土关系,岐山周原一带的小麦面粉更筋道,口感更耐嚼,而做成了比淤面更薄的‘岐山面皮’了,但据说,”孙健校长夹了一口菜,“据说,古公亶父由豳州迁徙到了岐山之后,大约过了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了殷纣王,建立了周朝以后,就率臣民亲自到祖居地豳国来朝拜,来了以后就专门要吃曾祖母发明的淤面。从此豳地的人就把淤面改称为‘御面’了”。

“彬州淤面”和“岐山面皮”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源缘。本想再问一下“豳州与邠州的关系”,可惜时间很紧,我们还要赶往泾阳。

崭新的别克车载着我们一行三人飞驰电掣般地驶离彬州城区,褐绿色的莽原和披绿挂彩的丘陵迅速向车后甩去,高速公路在塬梁与丘陵相夹的沟壑间向前延伸。我把视野从窗外收回,闭上眼睛,“豳”“邠”和“彬”三个字在我的脑际交替浮现。

“豳”,山中有“豕”,应该是能够圈养家畜的地方,周的先祖在古公亶父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居家蓄养家畜,已经改变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存状态可以过上居家农耕和养殖的稳定生活了。

但“邠”是什么意思呢?左“分”右“耳”,是会意还是形声?我自己问自己,但不得其解。打开手机,百度百科显示,“邠,读作bīn。有三个基本词义:一是通‘彬’,形容有文采;二是通‘缤’;三是同‘豳’,古代诸侯国名”。

百度百科虽然对“豳”如何改为“邠”语焉不详,但我的思维凭借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可以推断,从古公亶父时期,即大约在公元前多年以前到公元多年的西魏时期,在长达多年时间里,这个周朝的先祖之地一直被称作“豳”,直到唐代才开始将“豳”称为“邠”。这是为什么呢?我猜想,一种可能是找一个简化一点的同音字“邠”替代笔画繁多难记难写的“豳”,但还可能是为了表示新的历史时期对周文明发祥地的一种尊敬,开放包容又自信绰约的唐人认为先祖的文明不应该是从“山中养猪”的地方发祥的,而应该是从地域缤纷、人才杰俊的地方携带“礼”走向岐山,走向儒雅,走向礼治。

车依然在高速路上飞驰,我的思维依然没有停顿。那“邠”又何以改为“彬”呢?孙健校长在给我们介绍彬州中学发展历史的时候说过,年才将邠县中学更名为彬县中学的。我猜想,新中国,将“邠县”改为“彬县”,一方面是为了统一地名,避免一地多名现象,另一个用意可能还是为了突出人文教化的力量,邠县北有“长武县”,再来一个“彬县”,不是正好体现了“文武兼修”应该成为新中国国民素养的发展指向么?

今天,我们的高考以核心素养为发展指向,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格教育,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通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和终生发展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

正在我自我思考有一种豁然顿悟的快感之际,车子将我们载到了泾干中学门前,下了一位老师,我和政治老师继续前进。我将思绪收住,向窗外远眺一座座高楼和一台台黄色的吊塔收缩着横臂。一会儿时间就到了新建的现代化高中泾阳中学的校门前。

下车、测温、扫码,经过这些现现今出入一个单位的必经程序,下午两点四十分我们走进了泾阳中学的大门,走进了多功能报告厅,下午三时整开始了《非连续文本阅读难点突破和答题指津》的二轮复习公开课教学。

社论、图表、新闻、论文相组合的一组非连续的文本阅读材料的分别认知,在加上高考题型示例和考查指向的认知与分析,最后得出三步解题策略和四点答题指津,虽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总体的效果令我并非十分满意,因为泾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有点不如彬州的学生。

下午六点在泾阳中学完成了公开课教学和专题讲座。在乘车返回西安的路上,我深深感到文化传承的力量,“耕读文化”像基因一样一旦植入血脉就具有传承的力量,就具有了超越血脉传承而达到了永不稀释还会光大发扬的效果。

但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际萦绕:从公刘迁徙到豳,一直到到古公亶父时期,周的先人在豳地生活了将近四百年,但到了古公亶父时期为何就离开热土而迁徙岐山脚下周原呢?

回到家里,我赶快打开《史记》,翻到《周本纪》。《周本纪》记载:“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从这段记载可知,由于古公亶父认为“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但现在戎狄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来攻伐。百姓归我周和归他戎,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像以往一样和他们开战,使许多人的父子遭受战争而失去生命,以此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据此可知,古公励精图治,普施仁义,深受国人爱戴,百姓宁愿牺牲生命为他抵御戎狄。但古公亶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宁愿放弃祖宗创业之地,迁徙到岐山之下,也不愿发动战争。这样以来,不仅豳人举国扶老携幼跟随尽归古公于岐山,就连旁国百姓也多归之,可见古公亶父鸿恩仁德的强大感召力量。

人类渴望幸福生活,自古而然。但当一个民族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会有抢到惦记,总会有人想掠夺你的财富。面对掠夺者?是以战狼的态度待之,还是以古圣先贤的态度退之?我疑惑了。

我或惑于史学家司马迁的认知有问题,或惑于圣人的思维有问题。但是,难道司马迁不如我聪明吗?抑或太王古公不如我聪明呢?在疑惑难解的时刻,我走到阳台,望一眼朱雀大街川流不息的车辆,我的耳畔仿佛听到了豳人吟唱的民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夏天还没有到来,但世界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会提前到了秋天。

.4.26.夜

作者简介

王吾堂:笔名苦丁,籍贯陕西凤翔,学历大学本科,终身从事教育,曾在凤翔县横水中学、凤翔中学、西北农大附中任教,现任西安交大附中雁塔校区高中语文教师兼教研室主任。陕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名师,陕西首批“特支项目”名师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家,陕西省基础教育研发中心专家库成员,陕西省中小幼校园长培训评估专家;西安市首批名师,西安市规划课题评审和指导专家,西安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语文学科主任,西安市教育局督学;陕西师大教育硕士导师、文学院特聘教授,人教社教材培训专家。曾应邀远赴云南、江西、北京、内蒙、黑龙江等省市区做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经典阅读、高考复习等专题报告余场,先后受教育部、人教社委派远赴湖北、宁夏、甘肃等省区进行新教材培训84课时。兼任《作文与考试》(吉林)特约编委(陕西惟一),《语文报·高考版》(山西)特约栏目主持人,《满分作文杂志》(西安)特约编辑;有三十余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改革、语言文字应用及写作等教育教学论文余篇,著有《王吾堂语文理念与实践》等专著和编著10部(册);指导学生发表习作80多篇、获奖30余篇。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

txlexu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c/6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