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唐相牛僧孺墓
年6月的最后两天,乘在西安出差的机会,与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牛思涌先生和西安交通大学牛鹏英先生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了古鹑觚地——甘肃省灵台县和陕西长武县,寻访隋唐牛氏三公——牛弘、牛仙客、牛僧孺的遗迹,因为这里是他们生养安息的故土。
长武县与灵台县交界,同属古鹑觚地,距西安市约公里。6月30日下午17点左右,由牛鹏英先生驾驶红旗轿车,拉着我和牛思涌先生,满怀着多年来一个心仪已久的情结出发了。走到安寿县时,已是黄昏,在路边简单地吃了一碗面条,便继续赶路,后面的行程不是很顺利,载重大车特别多,还经常占住路面不让,到了长武县已是近晚上23点,只好住进了县宾馆。第二天一大早又踏上了去灵台的道路,两地相距不远,仅40公里。陕西侧是新修的公路,跨过一道深沟上得原上,走不多远,便到了两省交界。一出陕西,便踏上了年久失修坎坷不平的旧路,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虽不能说是不毛之地,但说是三不管地带也不过分。大约颠簸了两三公里才有了像样的公路,继续往前走,再下得沟去,便看到了漂亮的灵台县城。这时已是上午9点多。马上与灵台中学的郑平老师取得了联系,当我们赶到灵台宾馆,郑老师已等在那里。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灵台县志》和他的大作《牛僧孺评传》,还带来了一位他的同事、灵台新开乡牛村的郭老师做我们的向导。随即,我们又踏上了拜谒牛僧孺墓的行程。
据当地人讲,牛村是牛僧孺从小生活的地方,死后也葬在这里。当我们快到牛村时,郭先生特意让我们下车,俯视牛村地形,还真是块风水宝地,果有“凤凰卧地”之势,牛村就座落在凤凰的背上,牛僧孺墓就紧靠在村边上。转弯下坡,便来到了墓前,没有找到任何一件有文字的实物,只有一座孤独的硕大墓冢在证明着墓主非同一般的身份。这时,墓边不出10米恰巧有户人家正在办理丧事,鼓乐队正在吹奏着悲伤的哀乐,彰显着对逝者的祈祷。我愿意相信,这是我们的先人显灵,预知了他的后人的到来,特意设置了这样的氛围。哀乐声中,我们牛氏宗亲三人,向先人安息之处深深地躬下了腰身,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郭老师原不是牛村人,但从小就在这村里上学,办丧事的那家正是他的亲戚。这时,他带着村里三位老者来到墓前,其中一位叫魏文儒,59岁.老魏告诉我们:从他记事起,村里就没有姓牛的了,但牛僧孺的传奇故事妇幼皆知,当地有位张秀儒老师曾经收集整理过一本《牛僧孺传奇》手抄本,但张老师已经故去,手抄本也不知去向。接着郑平老师说,他在写《牛僧孺评传》时,曾借阅过手抄本,后来听说被一兰州人拿走了。说话间,我们发现了一块倒扣在墓旁的石碑,热心的村民帮我们翻了过来,上书“牛僧孺墓”,是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年9月10日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
牛僧孺是唐代名相,是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我们是看了灵台县旅游网后慕名而来拜谒的,不曾想一代名臣的墓地竟如此凄凉,见不到任何的保护措施,好在文物纪念碑在当地百姓的善待下还安然犹存,只是羞羞答答地面地而卧罢了。据村民讲,近年来,县里还曾有人到牛村寻找另一座墓冢,但没有结果。人民网甘肃视窗记者李志春曾写过一篇同名文章,称“牛僧儒及其同样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孙子牛峤的坟墓,就在面南山坡上的衰草丛里。一前一后紧挨着的两个土谷堆,算是他们骨骸在下最彰昭的标志”。我想,县里来人找寻的应当就是牛峤墓吧。我们的牛村实地考察证明,在牛僧儒墓旁及其附近,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的“土谷堆”。牛峤是牛僧孺之子牛丛的儿子,牛丛在唐末襄王之乱中客死太原,牛峤身处乱世,是否安息在故土我看是个永远的迷。也许,这个无形的“土谷堆”,正是家乡人对故人的美好企盼,更是对政府文物保护意识的呼唤。
牛僧孺在灵台的遗迹,还有城南离山寺洼遗址,县志称为牛僧孺别墅,晚年生活的被今人称为“玄怪宫”,但现已荡然无存。据我所知,牛僧孺墓还有三处。一处据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葬少陵南某乡某里,即今长安区王莽乡韦兆一带(韦引公路旁),因隋代宰相牛弘及八世孙牛僧孺所居之地就在这里;一处据湖南祁东牛氏《陇西家乘》记载,御葬南直隶卢州府卢江县巴江庙前;一处据江西永新人文旅游资源网,墓在永新县城西14公里里田镇。牛僧孺时代至今已有1年的历史,哪里是他的真身墓,哪里是他的衣冠冢,已不重要。
中午时分,我们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牛村,来到寺底村,拜访了郭老师的同事、新开中学校长牛国栋先生。他对牛僧孺的事迹了解不多,也没有听说有家谱,但他小的时候听父亲说,文革之前,每逢清明还要到牛村去上坟的。啊,这或许传递了一个信息,牛僧孺的后人仍然守望着这片热土。有了这样的感觉,先前的缺憾稍稍有了些缓解。
本文原创作者:姑射山人
系牛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山西省牛氏文化研究会顾问
发表在年9月《牛氏文化》总第16期上
牛僧孺(~),唐穆宗、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10卷,现仅存辑本一卷。
任何一族之族人,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族人,对其本族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族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族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联系我们★★
niushiwenhuazaixian
niushixiong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