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千年万年地流淌。
泾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泾河儿女,
泾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泾河文化。
作为泾河的子孙,由于对泾河文化的茫然与无知,让我心底一直叠压着“寻找泾河源”的愿望,这梦想好些年都挥之不去,总想有一天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触摸她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脉动。
年9月开始,采风团一行五人历时三个月,从初秋到初冬,行程一万四千多公里,走遍了泾河流域县区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我们驱车赶往柳毅传书故事的发生地——柳泉。路过地掌、彭公、相公三个乡镇时候,“相公”这个地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为那些留存古老的地名必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是现在的人们对于地名文化早已淡漠了,许多人对当地的地名说不出个究竟来。幸好,长武县政协出版了由鱼佩云先生撰写的《长武地名文化》一书,让我们对长武地名及其历史渊源有了详细的了解。
相公,是一个古老的村名。“相公”曾是古代宰相的称谓,即宰相公的简称。隋朝礼部、吏部尚书、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奇章郡公牛弘是安定鹑觚人(今长武),逝后葬于故里,即今天的相公镇相公村西北的坡地上。相公因此得名。
关于牛弘究竟是哪里人,灵台县为此颇有争议。但中国人自古便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牛弘在隋宫官至宰相,死后回葬故里,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的相公村以曹姓为主,相传是牛弘的后裔。至于为何后人姓曹不姓牛当地有一种说法,据说牛弘的次子牛方裕,在隋朝官拜护玺郎,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其后裔怕获满门抄斩之罪,以“牛不离槽”而改姓曹。还有一说是,牛方裕弑杀隋炀帝时,李渊的唐王朝已在长安定都,牛方裕非但未获罪,还出任唐初的莱州刺史。但是到了贞观二年,唐王朝统治稳固后,唐太宗旧账重提,下旨将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的旧臣以犯上欺君之罪统统免职流放,牛方裕当然不能幸免。居于长武的牛氏这一支出于谨慎而改姓曹。
这两种传说无据可考。但纵观中国历史,因一人获罪为免株连九族改换姓氏者比比皆是,想来这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柳毅传书的故事在泾河流域广为流传,各地传说略有不同。长武“柳毅传书”传说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芋元乡的柳泉、东咀、彬子沟、高家楼、李王等村及相公、彭公镇沿泾河的20多个村,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传说,唐高宗仪凤年间。江南学士柳毅,三次赴长安应试不第,满腹踌躇,无心归乡,决意在秦地游学,骑马沿泾河行进。走到今天芋元东咀,见有一座七星殿庙宇,便下马入内参拜,庙神九天雷祖应愿普化天尊,感其心善志诚,显灵指点,柳毅便在此归道修心。一天出门途经一山坡,遇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子,满面泪痕,放牧着一群羊。柳毅下马问其由,方知是洞庭龙君三公主,几年前被泾河小龙君抢占为妻,惨遭虐待,无法脱身。出于同乡同情之心,柳毅誓为龙女传书解难。柳毅取出笔砚却无水研磨,愤然执笔就地一墩,地上冒出笔头状泉水,遂取水研磨修书,辞别龙女,毅然上马,千里传书。所乘马忽然跃蹄一刨,清泉溢水,马喝泉水后,竟腾空而起直奔洞庭。洞庭龙君接信后,赶至泾河杀了孽龙,救出了龙女,泾水从此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龙君感柳毅忠义诚善,将龙女许配柳毅为妻。婚后,二人与当地百姓融融相处,教民识字,修水植桑,传授江南养蚕耕织技术,做了许多有益当地百姓的事,成为百姓心中幻想的典型化身。柳毅羽化后,百姓感戴他的功德,取村名为柳泉,泉名马刨泉,井名为笔墩井,龙女牧羊的山坡叫做牧羊山,以此以示纪念。并在此修建了龙泉寺,在龙泉寺与泾河川道之间的柏树山修建了柳公祠,塑像奉祭。
站在柳公祠前的台地上可以看见蜿蜒的泾河。吸纳了马莲河的泾河河面比上游宽阔了许多,因两岸山势所挡,泾河在柳公祠以东几乎拐了一个大大的“u”形的弯。
柳泉村一带农居的门楣上几乎都有题字,称为“门斗”,这一风俗在长武由来已久。门楣斗格,源自于牌匾,按门口的大小分为两斗、三斗、四斗。常见的为三斗和四斗,每斗一个字,讲究字句简练,含义深远。常用的有宁静致远、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恭俭让、居之安、谦受益等等,表达主人的向往追求、治家要义和美好心愿。这种风俗也是当地百姓崇尚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另外,门斗还有认门识户、方便往来的标识作用。文化在民间之说确非虚言。
从柳泉返回县城途中,我们拜访了彭公乡方庄村年近八旬的道场音乐传承人文东来老人。长武道场是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清乾隆年间流传到长武一带,它是一种道教独特的音乐艺术。源于道教,兼容儒、佛诸家教义,历经演变成为融宗教礼仪、乐舞、民俗为一体的劝善化恶、娱乐育人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从他们的乐器、服装和法具,让人联想到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秦可卿亡命后道士们“打醮诵经”的场景,想来该与此相似吧。
奔忙了一天的我们回到县城已是饥肠辘辘了,自然会想到家乡的特色小吃。锅盔、长面、血条汤、水豆腐是长武最具特色的小吃。
“陕西十大怪,锅盔像锅盖”说的就是长武的锅盔。据说长武的锅盔是唐太宗李世民浅水塬大战时,将士们发明的,算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直径五十公分,厚近一寸,浅锅文火烙烤而成,外皮微黄透红花斑状,干而不硬、酥而不软,里面洁白如雪,绵而不虚、松而不柔。用刀一切,立即香气扑鼻,而且耐储藏。即使在夏天,三四天内也不会变质,至今每回老家,总有同事朋友央邀捎上几个。
血条汤是别处没有的长武特色,许多外地人都叫其“血面”。它是用白面粉与鲜猪血或鸡血拌匀,擀成或用压面机压成面条,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晒干储存。食用时,把干血条放进滚水锅内(骨汤、肉汤更佳),煮泡5~10分钟,然后放进大油,加入臊子、豆腐、木耳、黄花、油泼辣子等,起锅时撒上香菜、葱花,一碗香喷喷的血条汤就做成了。加上热腾腾的馒头,任谁都难抵其色香味的诱惑。
水豆腐也是长武独有的小吃,将黄豆打浆、滤渣、烧开用石膏或自制卤水点制成豆花后带汤食用。豆浆煮锅盔顶上豆花,汤清、味香,豆花鲜嫩,是长武人上好的早餐。长武水豆腐、锅盔曾得到贺龙元帅的赞赏。
锅盔、血条汤、水豆腐这三样是长武绝无仅有的特色小吃,还有一样“刀剺面”。这是长武巨、路南塬的绝活,面条到处都有,但长武南塬地处陕甘交界又与宝鸡地区相连,因此这里的面可以说是集陕甘面条精华于一身又自有特色。刀剺面讲究“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做饭时,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出锅入碗浇汤后的面,突出薄、长、筋、光、煎、汪,让人垂涎欲滴。
次日清晨,吃过水豆腐,我们又赶往长武南大门——亭口。沿国道的公路两旁生长着一排排粗壮茂盛的柳树,这里的柳树与江南的柔柳不同,名曰“左公柳”。据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征西路上目睹陕甘一带荒寒贫瘠、秃山光岭、了无生气。遂令战斗队兼司植树队,人人随身带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后营管。从长武到甘肃会宁多公里,栽植柳树26万多棵,形成了道柳“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念左宗棠植柳之恩,后人称其为“左公柳”。
有诗赞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当年的“左公柳”多被损毁。为了恢复这一生态奇观,年,长武县沿国道,在“左公柳”的故土栽植柳树一万多棵。如今的杨柳又再现了当年左公柳的盛况。
留心的人会发现,无论是在长武的南塬还是北塬,到处都是连片成林的果园,占了长武耕地面积的大半。长武属西北内陆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优生区之一,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苹果原产地域保护区。长武的红富士、秦冠等苹果个大、色艳、细脆、耐储运,备受海内外客商青睐。每到收获季节,长武如同过节一般,处处果香飘溢,笑声盈盈。
不觉间,已到亭口黑河大桥。这座亚洲最大弯度的大桥如一道巨大的彩虹飞跃于黑河之上,气势宏伟。黑河大桥长米,宽12米,仅设7个桥墩,最高的桥墩达70多米。大桥直接从亭北的老城半山腰凌空而起,飞越宽阔的黑河川道,穿过斩断山,跨过田家岭,绕过凤凰岭,下到黑河川,亭口古镇豁然眼前。
亭口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这里距离长武县城、彬县县城、彬县北极镇、灵台邵寨镇各40里,古代40里为一亭,并设驿站,故而取名为“亭口”。这里是泾河、黑河的交汇处,古丝绸之路的驿站,也是历代出使西域的必经渡口。黑河大桥就是在以前的“黑水渡”上修建的。
今天的亭口镇已成为长武县工业新区,煤炭储量达35.3亿吨,占陕西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总储量的56%。长武县的第一个煤矿——亭南煤矿在亭口建成投产,拉开了长武矿产资源开发的帷幕。
长武全境煤炭、石油、煤层气储量大。特别是煤炭储量极为丰富,煤炭分布面积.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2%,总储量57亿吨,煤层气总储量约亿立方米,石油储量2.6亿吨。
这个昔日以农为主的山城如今按照果畜富民,工业强县的思路,正阔步迈向新的康庄大道。
出了亭口便是彬县地界了,不舍中暂别家乡。以自己曾填词的一首歌曲结束长武的行程——《高原果乡》
追着烂漫春光走上鹑觚塬,
百花争艳,蝶舞蜂喧,
绿色画廊,世外桃源,
烂漫春光扮靓梦中家园,
那是你对春天难舍的眷恋,
那是你写在大地永恒的诗篇。
沿着斑斓秋色走上鹑觚塬,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
百里果乡,笑语喧天,
斑斓秋色装点梦中家园
那是你青春绽放的笑脸
那是你描在大地灿烂的画卷。
日新月异的甘甜,
国富民足的美满,
古老文明的鹑觚塬
焕发生机的长武塬,
张张笑脸写满丰收的喜悦,
串串笑声荡自幸福的心田,
啊,长武,绿色的高原果乡,
啊,长武,美丽的梦中家园!
来源:《泾河文化之旅丛书》
(李胜灵,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长武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任泾阳电视台培训部主任。年策划并担任咸阳市政协“泾河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负责人,采风成果结集为《泾河文化之旅丛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