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征文17号作品
恩师万道光
我年夏季高中毕业,年底就参加工作到县气象站,认识了我人生的又一位恩师——万道光,他是陕西三原人,三十岁左右,为人忠厚正直,气象专业学校的高材生,知识渊博,是站里的业务骨干。
由于WG期间大专院校停止招生多年,科学技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才断档,县气象站和省、地气象局一样,不得不通过社会招工、单位培训这个渠道解决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我分到单位后就由万老师带着,他手把手的教我,从练习书写十个阿拉伯数字和云的英文缩写基本功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再学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国际云图册》、背诵气象要素发报编码表。接着再熟悉地面气象观测内容和流程。经过三个月的跟班见习和恩师的指点,我就出师独立当班了,万老师和站领导都感到很欣慰。
刚开始独立当班那阵,经常晚间从梦中惊醒。梦中不是找不到观测簿,就是没有按时发出气象电报,要不就是温度计弄坏了,反正是精神高度紧张。开始当班时,晴好天气、阴天还能顺利完成,遇到打雷闪电下冰雹等灾害性(危险性)天气就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甚至不能按时发出气象电报。万老师经常观察、关心、协助我完成主班工作,教导我遇复杂天气要沉着应对,不要慌乱,如果有困难及时请求帮助,保证完成当班观测发报任务。
有一年秋天,我当班时天气实况是阴天,忽然就下起牛毛细雨来,我就在观测薄上记录了毛毛雨。当万老师知道后批评说:当时本站没出现雾天,记录毛毛雨是错误的。下去好好学学观测规范,“毛毛雨降自雾中”。这次失误对我触动很深,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一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懈怠。
(恩师万道光同我的珍贵留念)
我们县气象站是国家基本发报站,比一般气候观测站业务量大,编制13—15人。每天担负着4次区域气象绘图报、3次气象补充绘图报、20多个军民航单位的24小时航(危)报和地方长、中、短期天气预报任务。
记得70年代有一次接省局重要通知:周恩来总理陪同莫三鼻给(现译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访问革命圣地延安,省局要求将每60分钟观测发报1次的航(危)报增加到30分钟观测发报1次。站长决定每班配2名观测员,万道光老师总负责,力保按时准确无差错。大家紧张忙碌了三天三夜,终于出色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
那时正值WG,清理阶级队伍、清查5.16、批陈整风、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反击右倾翻案风,直到揭批“四人帮”,大小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县站的技术工作、业务学习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万老师力主多安排一些业务学习,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我从中受益匪浅。在从事地面观测2年后,我开始跟着万老师学习本地短期天气预报制作技术。
上世纪7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滞缓,科学技术还不太发达。气象预报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接收天气形势预报加看天(本站气象要素)和经验预报。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2时分别接收记录1次西北气象中心/省气象台密码播发的天气形势预报,据此手工绘制出当天欧亚天气形势图。从图中看高压脊、低压槽、冷锋在什么位置,未来1—2天低压槽是否在增强。根据冷空气向东南移动的速度和强度,结合本站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认真分析本地近几天的天气趋势,经综合分析考虑,制作出本站未来12、24、48小时天气预报并予以发布。这些都是万老师一招一式手把手的教给我,并无私的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实际经验传授给了我,使我在短期天气预报制作能力上有了较快的提高。不久,我就开始单独承担起短期(12、24、48小时)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工作,逐渐在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方面都具备了独当一面的业务能力,恩师万道光也多次流露出对我这个学生还是比较满意的。
(七十年代与县站同事合影)
当个称职的预报员就像当个医术精湛、大众喜欢的好医生一样,一是要有一颗热忱的心,二是要有不断积累经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刚开始当预报员时缺乏经验,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走在街上,碰见熟人常打趣说:“痔疮尻子关节炎,胜过B县气象站”,这种戏谑不无道理,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气象专业人员的心。
为了稳定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站里决心下深功夫,花大气力加快预报业务基本建设。王站长亲自担任业务会战小组组长,万老师任副组长,发动每个同志广开思路,各显其能,以天气谚语为思路,统计本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降水概率,筛选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天韵律;“九九有雪,伏伏有雨”是≤天韵律;“初一(农历)主十五,十五主月终”;还有数值预报等方法。经过近百天会战,基本建立起了一整套本站行之有效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方法/模式,预报业务基本建设首战告捷。
我们站的这种做法很快得到了咸阳地区气象台领导的首肯和重视,并于年9月中旬在我县召开了现场经验交流会。万老师代表我站在会上做了精彩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们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