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国学院|出品杨志强|撰文袁浩|编辑
1
4
1
年,那支立马横刀的部队终于扫清了血腥的二马,轰开了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道路,从酒泉开赴哈密。
习惯自力更生的胡子将军要修筑红星渠,战士们见到了道旁合抱之粗的古柳,有人主张砍掉,但当他们听到这些树都是左公驻节哈密时所栽,便立即放下了手中的刀斧。
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
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
这些士兵大多没有听到过这数十年前的官府告谕。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这些士兵更少机会读到过数千年前《诗经》上的句子。
他们没有收到停止砍伐的命令,他们没有听到勿剪勿伐的劝告,淳朴的他们却懂得敬畏二字。
我一直以为各种书中说的三千里是一个虚数,并不确切。
直到很多年后,我坐了漫长的火车从西安过兰州经达坂到乌鲁木齐,再用漫长的时间从乌鲁木齐到达其他城市,才知道,三千里是一个怎样真实的距离。
这一路,黄沙漫天,征尘莽莽,
这一路,绿树成荫,一碧千里。
据记载,从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里之间,这支军队种活了,多株。
其他如会宁、皋兰、大通等地零星统计,共植30-40万株。
加上河西走廊和新疆所种,约有-万株。
西征的部队到底多少人,历来没有具体数据。
秦翰才先生推算,连同金顺、张曜、荣全的部队一起,统共不过七八万人。
也有人认为,真正属于左宗棠的部队,最多不过六万人。
而阿古柏军民一体,号称百万,虽是“号称”,数以十万计总是有的。
就是这支七八万人的军队,在杀敌数十万的同时,种树上百万。
树都种在道旁,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
马啸先生说,
“树木长成以后,在荒凉的西北大抵上,就犹如出现了一条绿色苍龙,它蜿蜒盘旋于广袤的西北荒漠之上,奋力抵抗着风沙一次次的侵袭。”
其时,《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
画上题字:“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
风沙从树梢掠过
军队从树下行进
商贾在树阴小憩
百姓以树木充饥
年春,善写鸳鸯蝴蝶的小说家张恨水游西北。
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
张有感写了一首《竹枝词》:
“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
档案记载,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棵。
而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棵。
20年后的年,有读者说在甘肃沿途还见到了左公柳,“树干虬劲,柳叶苍茫”。
年,长武县在国道沿线两旁植柳10多株,现已亭亭如盖,他们仍然用“左公柳”这个古老的名字来命名这些新栽榆柳。
年4月,在某著名旧书平台,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罗家伦的两页圆珠笔手稿《玉门出塞歌?序言》被人元拍得;
年9月,又以的价格拍出。那是他作词的一首歌: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溶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过瓜田碧玉丛丛,望马群白浪滔滔,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更是欧亚孔道,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1
5
1
欲种树,先筑路。
为军用应急,也为民用长久,左宗棠下令修路。
他修的路东起陕西潼关,横穿甘肃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
是的,你没看错,他们杀敌数十万、植树上百万的同时,还修了三四千里的路。
路幅宽度大抵为三到十丈,最宽之处则有三十丈。
路宽换算成国标单位就是9-30米,最宽处90米。
我们今天普通国道的一般标准为8米,如果是八车道外加隔离带和人行道,大约50-60米宽。
修路必定要架桥,据记载,仅甘肃平凉、会宁等8个县境内,他们就新修了79座桥梁!
为使屡经兵殄的河西走廊安顿下来,左宗棠下令筑城。新建化平川、宁灵厅、平远县、董志原县,这些城池的长度最短的约1米,最长的有米。
与此同时,修复了在甘肃兰州、河州、狄道、秦州、阶州等城市的重要设施,重修了平凉、庆阳、隆德、合水、镇原县城,被毁严重的肃州、安西州则基本重新修整。
在新疆,这支部队很快修复了兵燹之余的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乌鲁木齐、玛纳斯、巴里坤、精河、玛喇尔巴什,扩建库车,重建喀拉沙尔。
是的,他们在杀敌数十万、植树上百万、修路三千里的同时,还筑城数十座。
战尘之中,左宗棠着手整饬吏治,恢复兵制,禁绝鸦片,开通盐茶,驻兵屯田,刊刻图书,修建书院,营制官店······
在兰州,开凿饮和池,引黄河水以解居民饮水难题。
在酒泉,把酒泉疏浚成湖,建设了大西北第一个城市公园。
在洮河流域,修沫邦河水利工程,疏通沟渠,引流灌溉。
在甘肃,设立机器制造局,仿制德国枪炮。
在甘肃,设立机器织尼局,试造洋绒。
在新疆,大规模开挖坎儿井。
他着意振兴农牧蚕桑,仅新疆境内就种桑树80.6万株;教民试种水稻,广植棉花······
在新疆,他五次奏请设置行省终获首肯,彻底改变过往两千年中央机关在此地只有军事机构而无行政机构的历史。
在甘肃,他首次与陕西分闱取士,改变了京师无甘肃籍文官的历史。
左宗棠广泛兴建义学,实行全免费的基础教育,在其任陕甘总督期间行办的义学共多所,其中回民义学57处。
左宗棠着力倡导高等教育,新修了15座书院、修复了14所书院,其中特别还在回民聚居的平化厅修建归儒书院,专收回民读书人。
开科取士时,回民士子除了可以与汉民合试之外,还单独设科,以确保必有回民士子被录取。
他是真心爱才的,甘肃最高学府兰山书院每年需银2两,左宗棠就从自己的年薪中捐出。
他是真心爱树的,不仅根据西北气候亲自选定树种,还对如何栽种、如何浇灌、如何守护、如何补栽作了详详细细琐琐碎碎的规定。
他严禁毁坏林木,规定伙夫不得砍树为薪、马夫不得任马食苗,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他对这些荒漠中的幼苗,真心实意的“守护之,灌溉之,补栽之”。
我问佛:谁是乌鲁木齐最大的王?谁是乌鲁木齐最帅的郎?
佛不语。
1
6
1
从来没有哪支军队像他们那样,左手持戈,右手植柳。
从来没有哪个将军能像他这样,把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结合得如此完美。
锋镝所向,敌皆披靡;随手所植,树皆荫庇。
戈者,兵也,大凶;柳者,绿也,大吉。
打仗只是一时一地,治理指向千秋万载。
左宗棠说自己“每打一仗,须发皆白。”
我想,他的白发,不过十之一二分配给了战事操劳,其余十之八九都给了战后治理。
幼为神童、长任总督的杨昌浚写了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让人瞬间梦回大唐: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而左公自己,
从不赋阳关,
最不负阳关。
梁衡先生在柳湖抚摸着左公柳,“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感慨道:
“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年9月,左宗棠雕像在家乡湘阴落成,当地报纸以简短的文字配图,报道了这件事:
“9月5日,高达11.1米、重约吨的左宗棠花岗岩雕像在湘阴县左宗棠纪念园组装完成。
该雕像由湘籍雕塑家聂仕华历时10个月创作而成。
左宗棠手握地图,目视疆土的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不畏强势、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年,73岁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任上。
临终口授遗折,“臣督师南下,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
长安从没有过张小敬,湘阴却是真的没有了左宗棠。
从此,帝国再无擎天柱,帝国只剩裱糊匠。
那位自称裱糊匠的李大人沉痛地说过“抽芯一烂”的话,人们后来却发现,他这芯只不过是一根细小而燃尽的灯芯。
年12月,左宗棠归葬长沙跳马白竹村。
当地一勤恳老实的黄姓农民被左家人挑中,成为守墓人。
至今,黄家传承已有四代,多年不曾懈怠。
许多年前,我曾在一个以边疆史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论坛上没日没夜的挂着,做一些从国外网站上翻译资料的小活。
当时年少无知,给自己取了一个“季高前驱”的网名,还小得瑟了一把。
这些年庸庸碌碌,年齿繁盛而才力不增,现在而今眼目下,大概可以十分确定的是:
这个网名,我不配。
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看待这个左手执戈右手植柳的人,我估计木心听了,会说:
这是一个
在暗夜中
大雪纷飞的人哪
今日用典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诗经·召南·甘棠》
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意思是:
茂盛的甘棠树啊,枝叶不要修剪,树干不要砍伐,召伯在这里住宿过。
茂盛的甘棠树啊,枝叶不要修剪,树干不要毁坏,召伯在这里休息过。
茂盛的甘棠树啊,枝叶不要修剪,树干不要折断,召伯在这里停歇过。
《甘棠》的主旨,体现了中国诗含蓄的特点。
召公在职时,治理得当,人民和睦。他去世后,人们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心破坏,后人便作了这首诗来纪念他。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体现了人民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