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远古时期夏商周

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哲学有3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

我认为,《中国通史》可以回答前两个。集的《通史》,介绍了从远古人类到清末,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相关文化背景以及更迭过程。当然,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这仅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

用了天的时间看完,为了便于回顾,整理了笔记。

又为了避免过多的文字引起疲劳感,从《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前逛博物馆拍的照片和网络图片里选了一些文物贴上,将文物融入时代背景,这样看起来也更全面一些。另外,《国宝》的文案,也是很值得欣赏的。

考虑到篇幅和朝代完整性,分了10期(点击穿越):

第一期:远古时期、夏、商、周(1-11)

第二期:春秋、战国、秦(12-18)

第三期:汉(19-29)

第四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30-41)

第五期:唐(42-51)

第六期:五代十国、宋(52-62)

第七期:辽、金、西夏(63-68)

第八期:元(69-75)

第九期:明(76-88)

第十期:清(88-)

本期目录:

1综述

2远古时代(人头壶)

3农业起源(贾湖骨笛、陶鹰鼎)

4文明起源(红山玉龙、良渚玉琮王)

5邦国时代

6夏朝觅踪(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7殷商兴亡(妇好玉凤)

8商代文明(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9武王克商(利簋)

10周公摄政(何尊)

11周王室衰落(玉组佩)

第一集综述,略。

第二集远古时代

古猿活动范围的最北端在张家口泥河湾,此地发现猛犸象肋骨有刮削痕迹,但是没有人骨出土。

云南禄丰古猿因气候变化,食物减少,从树上到下地活动,从而渐渐直立行走。四肢分化是制做工具,武器,绘画的前提。

距今万年的元谋人是最早的直立人。长江沿岸发现众多古直立人遗迹,说明在一两百万年前,中国先民已经在此生活。

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人开始用火,使人告别动物。通过狩猎制作工具,使上下肢分工,刺激神经元分化,体型改变。

猿人还有一些动物特征,古人则开始有现代人体质。代表人种有广西大荔人,山顶洞人。距今4-5万年,山顶洞人的骨针说明可缝制衣物,饰品及墓葬方式,证明已有家庭及精神追求。

人头壶西安半坡博物馆-年前

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发生质的转换。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人类认识自身创作万物的非凡能力。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世界各大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第三集农业起源

从采集到种植。粮食充足后,使人群有精力进行分工(艺术,手工,战争)。

1万年前的冰川运动,导致食草兽减少,使人被迫自行觅食。南方野生稻变成水稻,北方狗尾草驯化成谷子,也就是小米。

江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水稻遗存,是全球水稻的起源地。

北方以谷为生,小米长得好的是良,长得不好的是莠,所以有“良莠不齐”。

五谷:小米、糜子、稻、大豆、小麦。

六畜:狗、猪、鸡、羊、牛、马。

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距今9千-7.8千年前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萧的大家族。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陶鹰鼎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内容即胸怀。陶鹰鼎的造型带着上古的气息,也带着中原质朴的民风。但更神奇的是,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又同时显示出另一种很现代的气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

捧着陶鹰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华民族起源的泉水。

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

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教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第四集文明起源

五千年前埃及有了金字塔。苏美尔人创造了文字。

年河南渑(音免)池发现彩陶片。仰韶村是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

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距今多年的玉猪,原始八卦,最早的玉人三个。

辽宁省牛河梁积石冢发现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大量玉器,玉猪龙,C形龙,但没有人的遗骨,推测为祭祀场地。在内蒙兴隆沟发现了一个陶人,确定为红山人的住所。礼仪场地远离居住区是中国人的特点(十三陵,天坛)。

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城距今年,是中国最早的城。因南方战乱少,古城保存条件好。

杭州良渚(古杭州)代表中华文明的曙光,此时已有明显的贫富分化,玉琮外方内圆。

上述众多文化遗址距离虽远,但从出土文物来看,有相近的地方,证明有文化的交流(凌家滩与红山文化的玉猪,玉人,形状接近)。

众多文化圈相互作用、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雏形。

红山玉龙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

五千年前的人类,创造了红山文化,那是自然和人类彼此直面的时代,生命和心灵,以及全无杂念的想象,在双手中表达和传递。地理空间相距遥遥的文明,竟具有相同的感应和灵犀。

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呼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玉龙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历代审美风尚的继承和延续。龙的形象,回归到蜷体的“玦”,这个蜷曲,仿佛婴儿在母体内的形象,成为几乎最古老的器物的雏形。这是个体生命被孕育的开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开始。

有时候,我们对着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的先民一样,看他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这块玉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时光中飞翔,起舞。

良渚玉琮王浙江省博物馆新石器时代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述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显示了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和流转。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第五集邦国时代

公元前到前年,各邦国兴起。

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发展到顶峰时嘎然而止(距今年)。

4-5千年前,华夏集团(华北),东夷集团(山东),苗蛮集团(浙江福建)。

年前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尧舜之都。出土陶,玉器,社会显著分化。城东的12个巨大石柱,为古观象台,比英国的巨石阵早年,证明尧曾组织人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另外发现的圭尺,标出地中,垄断与天沟通的唯一通道,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地都之中,中土之国。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中国史前规模最大的城址。或者受公元前年降温影响,或因底层革命,或因外族入侵,突然结束。

良渚是因气温升高,海啸水灾而消亡。

公元前年各文化衰落,中原文化迅速崛起,覆盖广大地区。

河南二里头,公元前19到前16世纪,夏朝建立,为广域王权国家。

昔日的邦国,如果说是星星,那么夏朝就是明月,从多元无序到多元一体。

第六集夏朝觅踪

河南禹州,大禹曾在此治水。

四川汶川当地常举办祭祀活动,纪念大禹祖先。

杭州会稽山禹陵,大禹文化。

河南二里头,四平方公里的夏都遗址。后期都城出土大量手工业制品,生产生活用具,陶器最多,有单个刻符。

贵州荔波县水族,水文中有很多与二里头陶器相同的文字。

河南新密新砦(音寨)遗址(公元前到)早于二里头。夏启(少康时代)之后,夏朝动荡,太康失国,被后羿夺走。之后少康中兴,目前找到的只是一些间接证据,未来要继续探索。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洛阳博物馆二里头文化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混圆的眼睛,透过三千五百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它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

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三百多片绿松石,历经三千多年,纹丝不动,光洁依旧。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深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

第七集殷商兴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开创了青铜文明时代。

商第一代国王成汤。伊尹、钟虺(音灰)辅佐汤灭夏桀,夏的奴隶王朝结束。

成汤,改历法、政务、习俗,迁鼎于商。伊尹创立五味调和说、火候论,被称为厨圣。

公元前到年,盘庚将商都迁到殷,历时20年。以此为分界点,之前为商前期,之后为商后期。迁都后重整国力,使国力提升。

殷墟,是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有甲骨文证实的都城遗址。

武丁之妻,妇好。妇好是政治家、军事家,带兵开疆拓土,使国力达到鼎盛。

帝辛(纣王)与周族关系恶化,将周族人姬昌关押,姬昌在押期间创造《周易》。被释放后,得姜子牙辅佐,其子姬发继续积累国力,公元前年,东征伐商(牧野之战),纣王在鹿台(河南鹤壁)自焚而亡。

商朝共31王,历时余年。商结束后,多年的周开始。

妇好玉凤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商

这件玉凤线条流畅,风韵迷人,侧身回首,转顾生姿,它属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爱美的又讲究生活品质的女性,正如玉凤般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这位王后并不是深居后宫的弱女子,她是参与国家大事,在男权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以实力说话的女性。

妇好生前能征善战,经常主持各种大型祭祀,拥有自己的封地,经济独立,也向商王室纳贡。武丁朝雄踞中原,开疆拓土,毫不夸张地说,妇好打下半壁江山。

作为王后和女将,以智慧和实力,担当家国事业,博得众人的尊重。她坚若青铜。生活中,为武丁生儿育女,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温润如玉。爱武装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堪称完美女性的典范。

妇好的玉凤,恰似她优美的身姿,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为后人所敬仰。

第八集商代文明

发现:年王懿荣因病购药,在药中龟甲上发现文字,大量收购中药龟甲,发现了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可惜王懿荣次年病逝,其友刘鄂继续研究出版《铁云藏龟》,展示了甲骨文文化。出版后,大批外国学者开始疯狂收藏甲骨。

年,罗振玉在河南安阳考古,确定甲骨文出自殷墟。

-年,共出土2.5万片甲骨,另有陶,玉,铜等器物。

“六书”是指中国文字创造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商代将祭祀占卜视为治国头等大事,凡事都占卜,需大量的骨。

出土大量石镰,农业与养殖业发展较好,农作物以黍为主。

立法星相学发达,因耕种用。

创造了酒曲复式发酵法。

商代青铜器的合金比例已经失传(铜铅锡)。

青铜器象征地位与财富,多用于制造礼器及军事、政治用,少有农具人物。

乐器:商代已有半音概念,有固定音高

玉,也是权贵的珍爱之物,被做成礼器,戈矛,文化生活用具,形成玉文化。

出土车辆:证实商贸活动多,有印度洋的贝币,和田玉。

早期瓷器(白陶),形状与纹饰和青铜器类似。

商代的文明(文字历法农耕音乐瓷器)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文化基因。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商

商晚期,王室为了占卜和祭祀,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商人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所感转化为字符,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其中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

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

此刻,我们写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第九集武王克商

周准备“克商”的想法,起于“王季”时期。季历被商王杀害,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将国都迁到周原(陕西宝鸡),逐渐增强国力并取得商王的信任,认为是商的属国,还有兵权。

周文王偶遇姜子牙吕尚,得其辅佐。用兵灭掉商周围小国后,迁都至丰邑。将重心向商靠近,并不忘向商进贡,隐藏实力。

姬昌病逝后,姬发(周武王)继位,姜子牙继续辅佐,在迁都至镐(音浩),商的精力被东夷牵制,已耗尽商的国力,给了周发展的机会。

武王为检验实力,同时也测试商的反应,进行军演,即“孟津观兵”。武王见士气高,周边有附和出兵,但不够多,于是收兵再等机会。

两年后(公元前年),虽占卜显示不利,但在姜子牙的劝说下,武王仍然出兵,在洛阳孟津县(朝歌城外70里)再次会师,与友军共5万人向商进军。商还在庆祝东夷大捷,等武王杀来,才临时凑了17万人应付,不料军队倒戈,即“牧野之战”。

户外叫郊,郊外称牧,牧外称野,野外称林。

河南鹤壁,淇河,纣王墓,纣王儿子造。

周武王开始封建制,周人有天命观,德的概念,影响后世,商人只信神权。

利簋国家博物馆西周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

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沿袭的象征。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得越级使用。

西周王爱赏赐,将此赏给官员利,西周法制严格,藏礼于器。此物珍贵之处在于底部铭文,记录了武王伐商的日期,根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年-前年,再根据天象规律确定为公元前年1月20日,刻下了商与周的边界。

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跟三千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来下,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第十集周公摄政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武王治国。周公(元圣)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是中华礼仪的奠基人。摄政仅七年。

公元前年,周灭商后,武王把纣王儿子留在朝歌,派了几个弟弟监视。

武王回镐(音浩)京后,思考如何治国,两年后病逝。武王的儿子诵(周成王)即位,周公辅佐太子。有流言说周公欲夺王位,留守的几个弟弟也联合小国发动叛乱,太子也怀疑,不过最终周公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周公东征,用三年平叛,弟弟们或杀或流放,周版图扩大到山东一带。

周公发明“分封制”,即派王室成员分管各地方,分散商民。

“宗法制”,用血缘加强统治力,家国同构。

为了更好地控制商民,迁都洛邑(洛阳),在何尊有记载。

又将九个鼎搬到洛邑,带上千诸侯祭典,另创周礼及作乐,构建中国礼乐体系。七年后,周朝稳固,还政于周成王,三年后周公病逝。

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周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要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因为它记录了上古时期,一对十几岁少年的心跳,一段关于王朝不忘初心的对话。

当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

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人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上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示在后人眼前。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第11集周王室衰落

周穆王时,西周极盛,但有外患:穆王强征西部戎狄部落,从此双方反目。

内忧是:1.诸侯实力增强但缺乏监管,产生离心力,土地买卖,王室控制力弱。

2,随着世代不断增加,宗法的血缘力减弱,礼数也过于复杂。

3.周夷王靠诸侯拥立得以继位,故对大臣软弱,被称“周天子失礼之始”,其子周厉王想转变,重新树立王威,但用力过度,暴力专政。

公元前年,群众暴动,厉王逃跑,流浪14年,死了。太子周宣王上位后,有短暂的中兴,也难阻止衰落。

公元前年,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亲小远贤,烽火戏诸侯,为了褒娰的儿子没后患,杀了自己之前与申国公主生的儿子,申国反目。

公元前年,申国联合犬戎发动攻击,西周灭。

前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郑武公(护军之一),郑庄公,郑桓公本是东周最倚重的诸侯,但郑实力变强后,不服周。

前年,周,郑对战,周败。此后各国不再向周进贡,周仅存名义上的天子。

玉组佩山西博物院西周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的西周。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

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龙的鳞片和大雁的羽毛,振翅在同样的天空。鱼的沧海和蚕的桑田,被同一根绳子,以一指相间。两条龙的缠绕,龙和凤的合体,龙的身体和人的头,人们把见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浓缩成玉片,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

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玉,身为礼的载体,用来当做沟通日月天地,对话祖先的语言,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用来象征女子美好的仪态。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玉石。先民的双手,把玉开凿出来,拣拾起来,捧着手心里。

从礼玉到配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w/10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