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附丸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

导读:良附丸,温胃理气。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属气滞寒凝者。

方歌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胃脘胁痛一齐除。

组成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等分。

用法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为丸服之。现代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温胃祛寒。症见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成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属气滞寒凝者。

方解本方治证为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气滞寒凝,不通则痛,故胃脘胸胁诸痛;气滞宜行,寒凝宜温,温中祛寒之法畏寒喜温,苔白,脉弦乃气滞寒凝之征;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肝气郁滞,寒邪凝滞,在妇女则可引发痛经。治宜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臂,散寒止痛;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二药对肝郁胃寒痛有良效;两药相合,一以散寒凝,一以行气滞,如此则寒散气畅,疼痛自止;以米饮汤、生姜汁、食盐为丸者,取其和胃之意。

加减化裁若偏于肝气郁滞,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力;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白芍以和血调经止痛等。

禁忌忌寒凉。阴虚津少、出血者及肝郁有火而胃阴不足、舌质红绛的胃痛者不宜用。虚寒性胃痛及火郁性胃痛,均不宜使用。

文献摘录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治肝胃气痛之偏于寒者有效。这两药的效能,良姜长于温胃散寒,香附长于疏肝行气。一般用量大多相等,取其互相协助,但因寒而得者,良姜可倍于香附;因气而得者,香附可倍于良姜”。

医案精选

黄xx,女,26岁,农民。

患者素体虚弱,荤腻杂进,恣食生冷,两年来,每至秋季胃痛复发。近来呃逆频繁,泛酸吐涎,腹中如雷鸣,脘闷满不适,食入即痛,痛处喜按。今值秋忙,早吸凉风,晚吃冷食,上腹卒痛不耐,便溏溺清。

检查:面黄体瘦。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胃镜提示:①反流性胃炎;②十二指肠炎。辨证:寒湿痰浊犯胃,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失畅。治法:温中散寒,燥湿祛痰。

方药:二陈汤合良附丸化裁。处方: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高良姜10g,香附10g,代赭石25g,吴茱萸10g,草豆蔻10g,瓦楞子25g,炙甘草6g。

二诊:服上药三剂,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一周后胃镜检查,康复如常。并且近两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加之早吸凉风,晚进冷食,积劳成疾。寒湿痰浊困滞中焦,升降中枢失职,气机失其调畅,故见腹中如雷鸣,脘部胀痛;胃气上逆则呕吐泛酸;痛处喜按、便溏溺清,均为寒湿中阻之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寒湿痰浊阴邪凝滞,非温散之品难以解散,故用良附丸合吴茱萸理气散寒止痛;上逆之势非重镇之品不能降,故用代赭石降逆止呕。瓦楞子、红豆蔻、草豆蔻健脾祛湿,制其胃酸。方药对证,沉疴之疾,一战而平。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w/10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