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hl/161203/5066150.html专栏介绍“祁县弹丸之邑也”,然而就是这弹丸之邑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人文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一些村庄正在悄然消失,一些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为了留住乡愁,记住乡音,收集、记录和挖掘家乡风光、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走遍祁县”采风团由五个志趣相投的人组成,并于年开始,以蝼蚁之力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系统地开始了"走遍"之旅。其间,曾被人误解遭驱逐,曾在黑夜山中迷路,但更多的是乡亲热情的指引和知无不言的相待。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每一位乡亲分享,今开办“走遍祁县”专栏,发布我们在行走间的见闻,更为抛砖引玉,望同好不吝赐教,共同丰富这个栏目。
祁县鲁村纪行
一、鲁村东涧都略考
年7月15日,晋中市文史院王俊山院长来祁县下乡,王院长是阳泉孟县出生人,祖籍祁县鲁村,我们便相约了几位鲁村王氏宗亲,一块随王院长到鲁村拜访考察。
在王院长所带的清朝嘉庆十四年所写的王氏家谱资料中,孟县王氏始祖是“太原府祁县鲁村东涧都五中人士,迁居孟县巨峪沟居住。”另有一支移居平定县张家堙、东西畛。据鲁村人讲,年时,有一支迁居榆社的王氏后人也曾回祖籍鲁村拜访,寻根向祖,足见鲁村在很久以前早已是王氏宗族,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人丁兴旺的富庶之乡。
走访前后,在王跃人、王之德、王友苏等几位王姓本家的陪同下,先后访问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骑车绕村观看了边长一里多方园古城堡、地窖、堡门、烽火台遗址,祁州磁窑遗址、古茶道、古戏台等遗址,探究了鲁村历经沧桑,凝重久远的历史遗迹。鲁村姓氏渊源
鲁村原名鲁家庄,原来住着鲁、耿两姓人家。据老人们讲,解放战争期间,一名二战区山东籍的鲁团长指着鲁村对人讲:鲁村是他祖上的老家。由于战乱,鲁、耿两姓人家全迁走,后来有五个家族同时迁入鲁村,这五个家族姓氏为范、高、王、王、白,其中两个王分别代表两个王姓支脉,王姓立祖王吴娶妻白氏,王白两家自古就有血缘关系。
王姓繁衍几千年,是全国大姓,祁县王氏更是大族,自古名人辈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为了明确各辈世系关系,各家为孩子起名时,必遵训用同一个字,现在这二十辈的字是清朝一个有名望的王秀才起的,即“孝友人之本,传家贵朴淳,锦诚绵世泽,积久自逢春”。后人遵循祖训,秉承家教,蔚然成风。遗憾的是传承几百年的家谱在十年动乱中遗失。现在只记得鲁村王氏远祖为俊德魁秦四兄弟德字一门的后人,到王吴时建谱,所以家谱上立祖为王吴、白氏,传至孝字辈已是十八世,鲁村现在辈分最长的是孝字辈,最小的是本字辈。
鲁村东涧都的来历
孟县王氏家谱中称:“始祖係太原府祁县鲁村东涧都五中人氏。”经查资料,“都”是上古时期地方区划名,西周及以前的封邑,有城垣宗庙的称都,据“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年):“都、城过百雉,(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就是说,“西周时,大都的城不过一里多,中都的城不过一里,小都的城不到一里。”鲁村西崖古城堡墙高有一丈多,长一里,颇具规模,见证了中都的历史。历史在演变,行政区划随各朝代有所不同,但从鲁村的“东涧都”古区域名和古城堡遗迹来看,鲁村的历史应推溯到西周之前,距鲁村几里远的梁村,专家考证到远古仰韶文化的遗址,早在距今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已在这一带土地上繁衍生息,同属沿河而居的丘陵地带。鲁村在挖土填地等工程中,挖出过盆罐碎片,成片堆埋的人体遗骸,也见证了这一历史的久远,鲁村不远的上古县、下古县在春秋时期(公元前年,距今多年),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奚大夫食邑。鲁村东涧都下辖5村,即鲁村、东西涧村、段家窑、牛居。牛居原来是草滩,鲁村的大户人家为了方便耕作,在草滩上围起了牛圈,雇人养牛耕种,随着人口的繁衍,扩展成村落,起名牛居村。东西涧村与段家窑都紧靠昌源河,古窑洞傍山而建,段家窑马家家族是明清时代富商,与祁县渠家、乔家、何家齐名。马家大院也曾富丽堂皇,可惜被人为毁坏,破损不堪。在东涧村坐北朝南的山坡上,建有一孔几十米深的地窖,挖洞的时间没有考证,据说是古代为藏兵藏粮而建的。鲁村古堡地理位置很有特点,西靠昌源河。北边崖下是伏溪河,两河在崖西北方向交叉,堡崖东是一条深沟,战时如有外寇入侵,将堡门一关,易守难攻的古堡,让敌人很难攻入,外加烽火台瞭望哨传信,防御能力很强。在古兵器时代,无论是塞外少数民族的骑兵骚扰,还是周边各国进犯陈兵,这一特殊的建筑格局,为先民生存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堡下面是两条河流冲刷的河滩,平坦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为先民衣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堡南边崖下有大窑窖,古地道的遗迹,平时藏粮,战时藏兵,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进攻北京,路过祁县,要地方供应粮草,当时鲁村囤积的粮草可供李自成十几万士兵食用一个月,为此,祁县百姓免除了一场战乱的生灵涂炭。据老人传说,鲁村烽崖(永兴庄)曾是李自成驻扎的地方。鲁村古堡东边也是一条深沟,沟底筑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官道,北通并州,南至潞安(长治),是明清年代晋商的茶道,石板路上三寸深的车辙凹痕见证了古茶道繁忙的车流,茶道两旁的店铺、驿站人流熙攘,鲁村祁州窑生产的杯盘碗碟也随贩茶驼队运往口外,93岁精神矍铄的高锡安老人说到当年的情况时话语滔滔,侃侃而谈。
祁县鲁村东涧都的历史遗迹是从古至今政治经济结构与地缘环境的双重塑造,是三晋文化以及华夏文明乃至整个礼乐世界的缩影,发掘、研究这一凝重久远的历史意义深远,让我们不断的探索续写无愧于先贤,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文史新篇。二、游子祖籍寻根
8月15日,王院长一行五位王氏族人,分别从榆次、孟县巨沟和阳泉东西畛来祁县祖籍地考察访问,尽管遇上天气强降雨,仍风雨无阻,冒雨而行,足见游子寻根的赤诚之心。县文史办渠龙宇主任亲自陪同,一块到鲁村、涧村考察,共同发掘古姓氏文化遗产。
在鲁村西崖古城堡,王友苏给大家讲了抗日战争时,祁县独立营长武克鲁率部在此地一颗子弹打鲁村的精彩故事。明末起义军李自成率部扎在鲁村催办粮草坐镇指挥的历史传说。古城堡面积很大,历史渊远流长,古堡墙虽经历代战争洗礼,依然巍巍矗立,堡旁几处风剥雨湿,寥寥无几的古民居也在近年推平造地了,古《永全寨》门,烽火台早已不见,只留下墙基在记录看那段沧桑的历史。
大家在雨中踏着泥泞前行,在天气停雨的短暂时刻,到鲁村村委、剧场内合影留念,让寻根问祖的美好时刻成为永恒的记忆。紧靠村委门口是一条南北方向贯通并州上党的古驿道。当年晋商车水马龙,店铺酒肆林立,物流运输繁忙,这一条沟内,是晋商人流的重要补给点,在南北出入口门柱上,王信孝老人题写的墙楹展示着鲁村人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
南门墙楹为:青山昌水润鲁境,(昌指昌源河)
左窑右烽裕村乡。(烽指烽火台)
北门墙楹为:双崖通衢伴紫路,(双崖指古驿道两旁山崖)
诸坡坪梁胤绿洲。
两联高度概括了鲁村的地形地理,古往历史。
为了探究“东涧都”的涵义,一行人从鲁村出来驱车到了涧村。涧村在鲁村北面,分东西涧两处。西涧村王姓人口占多数。大家找到84岁的王跃禄老人,拿出他家珍藏的王氏家谱,供大家参阅考证。涧村王氏祖上名人辈出,其中王昶是明代两广兵部监军,率10万军马在攻战砂矶战役中阵亡。朝廷特为嘉奖,昭示后人,流芳百世。
大家又找到东涧村支部书记王忠洪,这位年青的农村干部,很重视对历史文物的收集,他将在工程施工中破碎的大理石碑运回,整放好放在院内,供研究考察,拿出珍藏的王氏家谱让大家研讨,他的家谱与王跃禄老人的家谱为同一祖上,在元末明初年间,从沁州牛市镇迁入涧村。作为一个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有着一种执着的精神,很受众人的赞赏。
中午,大家到东观用餐,顺便座谈交流,东观程氏宗亲会热情地招待了来访的嘉宾,并交流了整理家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情况。多年来,程氏宗亲会在会长程志坚、副会长程江波的热情组织下,年年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联谊年会,宣讲《二程理学》的传统理念,使之成为新时代传承民族血脉的精神力量。程志坚会长经营的《荣德聚》总公司积极支持宗亲会各项工作,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很有创意,很值得推广、借鉴。这次鲁村之行,为王氏宗亲活动开了一个好头,王姓是全国大姓,祁县王氏是太原王的一大支脉,历代名人辈出,我们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民族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我们加强联系,挖掘精神财富,传承祖上美德,形成良好的族风、家风。为共建精神文明共创民族复兴大业付出应有的奉献。鲁村王氏后人王济人
年8月15日
作者简介:王济人(完)
感谢浏览欢迎转发
“走遍祁县”栏目责编:雷雨清
《走遍祁县》精彩往期(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以打开文章)祁县来远镇又发现一处抗战遗迹来远洪山寺刘家堡关帝庙千年古镇——来远镇冯静武南关拼图冯静武
牛家庄速写东观村的“国保”兴梵寺高城遗址河湾村--罗氏宗祠及祖茔冯静武
梁村考异祁县--南河石窟祁县--南河村、鱼儿理村祁县--九汲村鲁村窑址祁县—东杜家庄村鲁村永全寨遗址西六支关帝庙及惠安寺遗址峪口下庄遗址新寨堡墙遗址及堡门刘氏先茔及石坊左家滩堡门幽仙寺双塔祁县—石佛窑村阎维藩故居祁县鲁村遗址祁县——大庄村峪口乡下王庄古迹峪口乡上王庄村观音堂遗址大德通票号(光绪帝慈禧驻跸)旧址贾令—光绪帝及慈禧歇脚地《走遍祁县23》晋中战役下八洞·神堂头指挥部旧址《走遍祁县22》白寺岭战役遗址集林坪遗址来远关帝庙里湾杨氏宅院来远东山摩崖造像古县—祁县故城遗址东磨支遗址私立竞新小学校旧址来远祝家庄石窟岭北庄戏台及寺庙遗址修善观音庙遗址峪口乡—下凹村东观镇—白圭村古县镇—段家坪村闫漫村后庄戏台河湾村涧村歇马庙“六郎城”的传说和历史顶山庙及武克鲁墓遗址黄贝山村郜北村--岭北庄梁村--子洪村—上古县村--古县开栏语昭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