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装台热播,谝关中方言二

?

字圣仓颉

“我国民族导源于西北,故夏声元音,关中实得其真谛。盖民族孕育于斯,语言亦孳乳于斯也。仓圣起于白水,肇造书契,佑黄帝以成教化,仍根据关中之语言之音义,为依类象形之文。其后形声相依,文理相会,比附为字。”

上一期讲了一些有关关中话里称呼称谓方面的常用语,今天接着说一说关中美食方面的常用语。

享誉全国的西安火车站“面皮”

“面皮”

说到关中最大众化的美食莫过于面皮,按制作原材分为麦面皮和米面皮,按制作工艺分为蒸面皮和擀面皮。

面皮,又叫凉皮,在西安和肉夹馍、冰峰合称“三秦套餐”。

三秦套餐

关中人的面皮是用麦面加工而成,因面皮柔软筋道,关中人称为“穰(ràng)皮子”。关中宝鸡一带面皮则以擀面皮为主。面皮不但关中人爱吃,就连外国人来到西安都爱吃,有民谣为证:“外国人,高鼻子,爱吃西安的穰皮子,辣子呛了一鼻子,到河里,洗鼻子,青蛙给了一蹄子,到医院,看鼻子,医生给了个驴锤子”。这是三四十年前的民谣,可见那个时候的关中人还是把面皮叫穰皮子。

“穰”:《说文解字》里解释是柔软的麦秸杆。

“穰和”:关中话读(ràng伙),形容物品的柔软光滑。

现在大街小巷卖的面皮大多都是米面皮,以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秦镇米面皮最为驰名。秦岭北麓鄠邑、长安一带原本种植水稻,秦镇米面皮就是用当地所产大米制作而成。

米面皮和麦面皮制作不同之处是米面皮用笼蒸,麦面皮用“穰皮锣锣”蒸。“穰皮锣锣”也叫“凉皮锣锣”,因其和铜锣相似,年初疫情期间在淘宝上“凉皮锣锣”的确火了一把。

风靡全国的凉皮锣锣

“肉夹馍”

外地人提到西安的肉夹馍感到奇怪,明明是馍夹的肉,却叫做肉夹馍,其实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

“饼饼面”

关中人把“宽薄的面片”称为“饼饼面”,读音为:biǎngbiǎng面,因此面制作过程中会发出biǎngbiǎng的声音,故有此读法,而且还发明创造了一个写法,并有口诀帮助记忆:“一点点上天,黄河两岸边,八字开了口,言字朝进走,一丝丝,二丝丝,一长又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丢个戈刀挂麻糖(关中话把麻花叫麻糖,糖读音为趟),推个车车走咸阳”。油泼辣子biǎngbiǎng面

“臊子面”

又叫“膮子面”,读音为嫂(sāo)。臊:指的是猪肉汤、剁碎的肉。《水浒传》中也有鲁提辖让郑屠亲自把肉“剁成十斤臊子”。关中的臊子面以宝鸡、咸阳一带较为有名,其中有岐山臊子面,乾州酸汤面,礼泉烙面,都是以臊子汤著名。大街上有饭店写作“哨子面”是不对的。臊子的制作不仅是肉,对于关中人而言,所有能吃的蔬菜还可以做成素臊子。

乾州酸汤面

岐山臊子面

“锅盔”

关中八大怪里就有一个“锅盔像锅盖”,关中人把用铁锅烙制的大饼称为“锅盔”或“锅盔馍”。因相传“锅盔”最早是古代的士兵用头盔代锅而制,故称“锅盔”。

锅盔制作主要分布在关中西府一带,“像锅盖”只是锅盔的一种,锅盔在关中地区也有几大流派:

乾州锅盔:其“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瓤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似板油”。乾州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因其形制似农具尖杈的轮子,故当地俗称“尖杈轱辘”。

乾州锅盔

长武锅盔:是“像锅盖”锅盔的代表,整体成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其制作工艺是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特点是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香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长武锅盔

武功睁眼锅盔:其特点是厚度有一扎,咬起来嘴要张得很大,眼睛要瞪的很圆,所以叫睁眼锅盔。

睁眼锅盔

锅盔要做好,两个要点要掌握:一是面要揉到,做出的锅盔才酥口,关中人说的“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火色要掌握好,一定要文火慢烤、三翻六转才能烙出好锅盔。说了这么多的锅盔,你一定觉得很香,但关中人形容锅盔的香味、好吃不说香,而说成“爨”(cuān)。

秦人喜食辣椒,所以“锅盔辣子”现在也是关中地区宴席上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

锅盔辣子

“献馍”

关中人把馒头叫做馍或蒸馍,“献馍”就是献给祖先或神灵的馒头,献馍可以做成各种造型、花色,所以又叫花馍。

“玉米”

关中话把玉米读做“玉麦”。除了小麦和大米,玉米也是关中人的主要食粮,玉米在关中有几种叫法:包谷、包米、玉米棒子、棒棒等,关中人用玉米做的美食也不少。玉米糁:用玉米碾制的小颗粒,吃时用水煮,关中话一般只说"熬玉米糁",“熬”有细火慢煮的意思。玉米锅塌:关中人又叫做锅塌塌,是用玉米面发酵后,做成团状,在蒸笼里蒸制而成。锅塌塌

“搅团”

搅团用麦面、玉米面皆可做,关中人叫做“水围城”、“哄上坡”。吃搅团要方法得当,方法不对吃着不香。吃的时候,将搅团舀进老碗里(关中人把大的瓷碗叫老碗),汤汁倒进碗中,一定要盖过搅团,吃时用筷子一点一点拨拉下来吃,不能乱搅,不能用牙咬,直接吸进去就可以了。水围城的意思就是用汤围着搅团,一点点吞食。所以关中人还有吃搅团的口诀:“吃面要捞,吃搅团要刨”。至于“哄上坡”的意思是,搅团大多是用玉米面做的,农村人做苦力,拉着架子车要上很多坡,而搅团吃一点就饱,消化快,不抵饿,坡下吃完,上了坡就饿了,所以关中人给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哄上坡”。“搅团鱼鱼”:搅团做好后是热的,不适合在夏季吃,关中人就把搅团用“漏鱼盆盆”做成“鱼鱼”,夏季拌以浆水菜,是一道消暑的美味。

“蒸碗”

蒸碗关中话发音为“蒸晚”,把制作蒸碗称为“蒸碗子”。关中人把食材盛在碗里用蒸制的方法做成的菜肴统称为蒸碗。

蒸碗小酥肉

“泡馍”

泡馍是关中人把锅盔或蒸馍泡在牛羊肉汤、红肉汤(关中人把猪肉又叫红肉)里的一种吃法。按食材、制作工艺分为:牛羊肉泡馍、水盆泡馍、葫芦头(关中人指的是猪肠子)泡馍、红肉泡馍、豆花泡馍等。还有一种泡馍对关中人来说是最经济实惠的:开水泡馍,就是把馒头(关中人叫蒸馍)、锅盔泡在白开水里吃,关中人以前很少喝茶,把白开水也叫茶,所以白开水泡馍又叫茶泡馍,这就是很多外地人不明白为什么关中人吃的茶泡馍没有茶叶的原因。到了关中人家里做客,主人问你喝茶不,你说喝,主人端上来一碗白开水也不要感到奇怪。如果想喝茶叶水,正确的说法是来碗“叶子茶”。

水盆泡馍

葫芦头泡馍,简称葫芦头

牛羊肉泡馍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看《装台》热播,谝关中方言(一)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w/9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