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广中传欲将小麦专家梁增基的传奇故事搬上大银幕!
年6月21日咸阳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来京与新时代新时代演员、音乐唱作人、导演、经济智库学者、人民日报民声面对面记者、燊道国际集团副董事长、国广中传董事长任承浩先生、艺术总监王家霖关于育种专家梁增基事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在详细听取了咸阳市相关领导关于新时代楷模、中国好人、人民公仆、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介绍后,决定早日将育种专家梁增基的传奇感人故事搬上大荧幕,对于宣传中国精神、科学精神、咸阳精神等具有重要历史及现实意义。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为进一步深度挖掘梁增基精神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咸阳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广中传(北京)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筹拍农业科技大电影《梁增基》,由陕西本土籍著名军旅作家贾松禅先生当编剧,并盛情邀请国广中传团队进行实地采访调研了解真实的梁老,希望剧本能够以点睛之笔真实体现出科学工作者梁增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与人格魅力。
《任承浩与梁增基、郭大会和贾松禅在小麦育种基地》
年6月26日在燊道国际副董事长、国广中传董事长任承浩先生带队下与郭大会郭董、刘来发一行三人上午抵达咸阳长武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调研,在咸阳市科技局著名军旅作家贾松禅等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对黄土地上的育种人、国务院特殊津贴、旱作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先生及其生活、工作的事迹进行电影拍摄前期实地影视采风。
《任承浩和梁老交谈》
《郭大会和梁老交谈》
《编剧贾松禅和梁老交谈》
《梁老当年的自行车》
《梁老部分生活用品》
《采访梁老学生》
梁增基55年深入黄土高原,扎根黄土地,呕心沥血,跋涉在小麦育种征途中。他走出了一条由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创新路。他从零开始,自创条件,55年如一日,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打破“无技术基础”“无育种场地”两个空白,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长旱58”,省审的“”、“”、“长武”,在陕甘旱区和河南部分区域推广过亿亩,增产最少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筹备组成员在梁老几十年前种的树下合影留念》
年11月26日,习主席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梁增基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亲切接见。
《梁老部分奖章》
林林总总的奖励、众多纷纭的荣誉是政府的认可,是百姓的肯定,更是梁增基人生天平给出的砝码。然而,这些荣誉不足以评价老梁的育种事业,更不足以总结老梁的人生价值,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实现着一位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他淡泊名利,克勤克俭,清清白白、实实在在,诠释着一个人民公仆的人生价值观。
《任承浩、郭大会与人民公仆梁增基》
通过此次实地采访调研,梁老的事迹深深的震撼了同行的每一个人,梁老就是当代的焦裕禄,活着的孔繁森,毕生的精力都无私的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小麦育种事业,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大家一致认为《梁增基》的题材非常好,体现在基础好、选题好,“我们不乏楷模,而是缺乏宣传楷模”,梁老形象立体丰满,情节真实生动感人,电影《梁增基》剧情将背景强化与人物家庭、事业、情感以及使命的有机结合,人物形象将更加立体丰满,更加精彩。
《任承浩与郭大会在梁增基育种场》
《梁增基小麦育种》
“旱塬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
“南有袁隆平、北有梁增基”
此次面对面采访梁老对见多识广的任董、郭董、刘总等在场的相关人员心理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憾和感动,同时也感受到非常大的责任和使命以及灵感,土生土长的著名军旅作家贾松禅先生对电影《梁增基》的编剧充满信心!
《任承浩、梁增基、郭大会、刘来发和前来陪同市县领导》
最后,《我为祖国代言》栏目组副主任任承浩先生听完梁老及家人学生和当地百姓的介绍后,非常感动,当场代表《我为祖国代言》栏目组盛情邀请梁增基先生为祖国代言,梁老听到祖国和绿水青山显得非常兴奋和开心,86岁高龄的他现场铿锵有力的喊出了,——我是梁增基,我为祖国代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郭大会郭董、刘总及作家贾松禅先生等人对任总作出的决定非常支持,大家一致认为梁老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梁老的事业就是绿水青山!梁老为祖国代言开篇,当之无愧!
《贾松禅、任承浩、郭大会与梁增基家人合影》
两天的采访结束,筹备组成员在梁老家中合影留念,深情道别,最后大家一起为梁老及及家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愿梁老全家身体健康、早日达成心愿,家庭幸福美满!
01梁增基人物故事:
梁增基,男,年出生,中共党员,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虽然退休20多年,至今86岁高龄任然工作在一线。
他从南方广东茂名农村来,安家长武,扎根长武,默默无闻为第二故乡奉献了不朽年华。他从鱼米之乡来,成长黄土地,倾情黄土地,兢兢业业为渭北旱塬带来了福祉。
五十多个春夏秋冬,两万个日日夜夜,他艰辛地跋涉在渭北旱塬的小麦育种道路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惊人业绩。他就是小麦育种专家、研究员梁增基,长武大地上的一位粮食安全生产的保护神,黄土高原上的一盏永不磨灭的灯,渭北旱塬上一颗耀眼的科技之星。
情系民生
背井离乡,走小麦科技服务之路
年,高中毕业的梁增基,报考了当时的西北农学院。
年大学毕业后,听从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梁增基踌躇满志,背起行囊,带着雄大抱负和满腔热情来到了偏远贫穷的长武。谁曾想,恰恰是这个决定,让他在西北旱原一待就是57个年头。
几间土坯瓦房、一张漆皮脱落的三斗桌、一条三条腿板凳和一个没有席片的土炕,惊呆了这位广东岭南鱼米之乡的汉子。
面对这些,梁增基犹豫过,彷徨过,退却过。美丽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眼前闪烁,父母的叮嘱、亲人的思念、朋友的牵挂在脑际萦绕,他心动了,有过回家的念想,有过放弃理想信念的想法。可是,当他看到面黄肌瘦的小孩啃着坚硬如石的高粱面窝窝头,看到单产不过百斤的小麦田地时,他心软了,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仅西北农大分到长武农技站18人,分到农业系统25人,后来都走了,最后就剩下了梁增基一人,那时的长武生产生活环境特别艰苦,光坐卡车从咸阳到长武都得一天的时间,很少有人愿意留在这里。
放下行李,支起锅灶,梁增基便跨出了扎根黄土地53年的第一步。
六十年代的渭北,耕地全部种粮还不够吃,而且大部分种植的是小麦,年年月月日日却大都吃的是高粱、杂粮。有人说:旱塬小麦低产主要是缺水。可是年风调雨顺亩产只有32公斤,年高产也只不过是亩产78公斤。田地里的小麦秆如茅草,穗如蝇头,亩产70公斤就倒伏。经过一番深入科学调查、论证:渭北黄土地不是不适宜小麦生长,关键症结就是小麦品种太差。
找到了症结,就找到了希望。年,梁增基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赤诚的为人民服务真情激励下,踏上了小麦良种引进和繁育之路。
缺育种材料,函请科研单位寄;没有钱,自己干;克服种种困难,在农场借来的二亩地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把自己的住室作种子室,桌子上摆满了信封纸袋,屋梁上、墙壁上挂满了麦穗。一切亲自动手,整地划区,拉行开沟,一区区耕作,一粒粒下种;锄草、施肥、防虫,块块立标记,株株建档案;小麦扬花,连日精心选株杂交;收获时,株株过目,精心挑选,仔细分类,单打单收,一干就是通宵……
农业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跟天时、地利、人文、耕作种植技术、作物种类有极大的关系。
为了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他什么都干,下乡蹲点,调查研究,参加群众生产劳动;三次奔波北京、海南搞“两杂”北繁南育。
高原育种无“圣经”可借鉴,但梁增基深信“实践出真知”。他凭着一股顽强的“钉子”精神摸索着、追逐着,从大量引种失败的挫折中,从各类品种特性对各种灾害的反应中,从认真地观察思考中,理出了规律:只要将各品种的优点综合到一个品种上,定能成功。
梁增基特别注重科学性、严密性、重演性,坚持一切亲自动手,一丝不苟地注重选材、杂交、收获、脱粒整个过程的细枝末节。为了小麦的高产,为了育种的成功,他废寝忘食,苦了自己的身体,常以开水泡馍充饥,常以麦苗作伴聊天,常以田坎当床打盹。
执着的守候,期盼收获的喜悦。即使在“文革”动乱年月,“打砸抢”也没有拦住他前进的脚步,始终坚持独自一人留下来看守门户,继续育种,从未间断。
日出日落,星移斗转。风雨兼程,他一路走来。
年,经过无数次的艰难曲折,梁增基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的全国先进品种“”和“”终于问世,作为主栽品种在咸阳北部、平凉地区和黄陵、天水等地推广,部分县推广面积达45%,累计万亩以上,长武推广后小麦亩产首次跨越了公斤。全国锈病会议确认“”为全国抗锈品种之一,并于北京农展馆展出,获得了“陕西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被编入小麦专家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农科院利用“”的姊妹系“抗引”育成“丰抗13”在部分省区推广;陕西农科院利用“”育成“陕农”通过省审定推广;中国植保所利用“抗引”作锈菌小种鉴别寄主在全国27个省区种植,以鉴定锈菌小种的分布范围。
年,梁增基利用“”的姊妹系“”育成了“秦麦四号”,推广后几乎覆盖整个咸阳北部、陕甘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万亩,累计万亩以上,成为当时渭北和甘肃旱地小麦面积最大的品种,长武县小麦亩产再次跨越公斤大关。“秦麦四号”也因此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央广播电台报道:“秦麦四号”是全国唯一获此奖励的县级单位项目。
杨凌多个同行专家赞誉说:梁增基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在推广区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桥梁。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捧着丰收的小麦,喜上眉梢心里甜,流传着“旱塬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南方水稻有袁隆平、北方旱地小麦有梁增基”的民谣。
情系育种
壮志凌云,创惊世之作
年,农业部经过调查,在旱塬推广施用化肥,群众期盼高产心切,原有品种杆高易倒,年、年都出现抽穗期一派丰收景象,灌浆期却大片大片倒伏,并穗上发芽,群众找上门来说:“你育的品种好是好,就是太高了点,能不能把高度降低一点。”
旱塬小麦既要矮杆高产,又要抗旱稳产,这在国内育种领域尚未有人涉足,而且专家一致认为,抗旱与抗涝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执着的梁增基翻阅大量资料,他发现国外少数研究认为“半矮杆对抗旱力没有直接影响”。这一发现为他寻找矮杆抗旱高产之路带来了一丝希望,点燃了他攻克矮杆抗旱高产难关的信心和决心。
降低旱塬小麦高度,梁增基早有预料。年,梁增基按同一目标,做了多个杂交组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白天田间选株,晚上室内选粒,对照亲本和目标考察后代的遗传性,对照多年气候考察其性状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酷暑和阴雨,为了防止某些性状“昙花一现”,他整天钻在地里,仔细观察杂种后代对旱、涝反应的敏感性和遗传性。周而复始,在选择与淘汰中找寻着每一个惊人的发现。
年,82岁的老母病故,电报发来,梁增基正在外地考察,回来看到电报已经过去十几天,当时天旋地转,背在肩上的麦种顺势滑落一地,他长跪在黄土地上,热泪长流,目注南方,以寄托对含辛茹苦一生的慈母的哀思。
年6月的一天,已经3个昼夜没有合眼的梁增基一个人顶着毒辣的太阳在田间转了4个多小时,昏倒在田埂上,是老乡发现并医院。第二天稍有好转,他又出现在田间地头。
年、年,在千万个分离株系中,梁增基突然发现一个矮杆株系,表现金黄,成熟度好,就作为重点,紧紧抓住不放,扩大群体,加强选择强度。年特殊干旱,年特殊多雨,他发现了一个株系抗病性、成熟度表现都很好。他欣喜若狂,机遇终于送给了这位煞费苦心的守候者。年旱塬第一个矮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选育成功,亩产水平公斤,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广种植面积多万亩,年长武平均亩产.5公斤,成为旱塬亩产最先跨越公斤的县。“长武”的育成拉开了旱塬选育矮杆抗旱高产小麦品种的序幕,成为一项国内旱塬首创的品种,开辟了旱地高产育种的先河。《陕西日报》8月21日第一版报道:“长武”旱区亩产居国内外领先地位”。西北农大赵洪璋教授说:“旱地小麦品种亩产公斤,了不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武”的良种信息传播到了地球另一边的加拿大,让中国的一些农业专家惊叹不已。西北农大、陕西农科院等旱地育种组都利用“长武”作亲本,培育出了“西农”、“陕旱”、“济旱44”、“铜麦3号”等适应不同旱区的优良品种。
“长武”的育成推广,似乎是旱作高产到顶了。但是,胸怀大志的梁增基并没有停下追梦的步伐,一心扑在新时期科技富民的广阔天地, 高产仅仅是第一步,吃饱了还要吃好,更要保证单产更高更稳。梁增基又开始从提高多抗性、品质和高产等综合性能寻找新的突破。
没有完善的育种材料,需要综合多品种的优良特性。梁增基潜心钻研,选用国内外优良的异源多基因材料作阶梯式复合组配,并分阶段进行。利用自己独创的“幼嫩种子低温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方法”加快育种进程,仅仅只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理论上需要十几年也很难完成的科研项目。
年,综合性优良、高产、优质的“长武”又与农民朋友见面了。“长武”半矮秆,抗倒高产,抗条锈、叶锈、白粉和叶枯等多种病害,性能全面突出,实属国内少有。年国家审定后,即作为地膜栽培的首选品种,种植范围、覆盖地域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品种,是二十一世纪初陕西西部旱区的主栽品种,并为以后快速选育综合性优良的小麦品种创造了技术性新样板。
改革开放后,随着与国际经济的交流和人员的来往,对小麦品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筋和中筋优质作为商品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有预见的梁增基就开始以综合性状优良的“长武”为基础,开展品质改良。为了改善品质,他把水地品种的抗性和优质性引入旱地。年,他采用水旱品种杂交并自然加代一次,后代再扩大群体,结合异地水旱鉴定,强化选择。1年,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问世了。4年10月国家审定后,被列入农业部“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6年以后,一直作为主栽品种在渭北中西部、河南、山东等旱地区域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万亩以上。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年,西北水保所利用“长旱58”在长武实施“耕地保育与现代化持续高效示范工程”。—年,长武、永寿用作高产创建项目,连续五年亩产超千斤,创陕西旱地小麦高产之最。中科院验收组专家唐登银研究员看后说:“旱地小麦长得像水地是个奇迹”。
年,梁增基培育的抗旱丰产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即将通过省级审定,其高产性不亚于“长旱58”,抗旱抗冻抗青干则远优于“长旱58”,也远超全国旱区推广面积最大的“晋麦47”,这将成为旱地更稳产高产的优良品种,并将开创旱塬小麦生产的新天地,实现新的跨越。
情系农业
呕心沥血,改造传统技术
黄矮病是旱塬仅次于锈病的严重病害,年、年、年渭北大流行,小麦减产近半。过去多少植保和育种专家费了几十年的心血未能找到有效办法,梁增基则用小麦播期预测调节法找到了预防的途径;而且播期预测本身又能使播期准确,避免播期过早或过晚而造成的减产,这又是一项国内旱塬首创。早在区域试验、育种和生产过程,他就发现黄矮病跟小麦播期早晚有极大关系,但适宜播期又没有有效的办法确定。教科书上以温度定播期,或按某一地区的习惯播期,都会因气候变化出现这年早了,那年晚了,年度间最适播期甚至相差半月。过早会造成冬旺、耗水、耗肥、老化早衰、生长不良或晚熟青干等现象,一般减产17-44%。
为了准确把握播种期的规律性,梁增基不辞辛劳,连续几年在塬、川、坡不同海拔同时进行多年多点多种栽培条件的多因素试验。首先,他确定适宜播期的积温数及其同海拔的关系,再对照历年同期降雨量、播期温度及播后至入冬前积温等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同一地点、同一条件的小麦适宜播期跟播期内平均温度无关,而跟夏季到播前降雨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为了避免干旱影响播期,他进一步研究农业措施,从而在国内旱塬首创了“以夏季至播前降雨量和海拔预测小麦播期”辅之以“活保墒、确保死播期”,正确确定播期对长武发挥高产品种效能,保证持续高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十多年的实践,梁增基对长武气候和土壤都有了较透彻的了解。他潜心研究旱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氮磷配合的肥料利用率,提出了“用氮磷钾配合和耕作法促进旱作高产品种利用深层水的旱地高产法”、“施肥按纯肥公斤来推算,氮9磷5钾4合理配,播前结合四轮机耕一次施,想要麦胖增厩肥”和“麦茬留高防径流,晚翻合墒紧耙耱,来年丰收看今秋雨,一米半墒好定措施”等一系列技改措施。
每年,梁增基都给县上写1-2份生产技术论证报告,提供技术咨询。年和年秋,他预测第二年小麦要大丰收,就建议县上大力增施肥料,氮磷配合,年长武成为第一个渭北旱塬普及氮磷配合的县,也成为渭北旱塬小麦单产最高的县。年秋,他预测年特别干旱,小麦将严重减产,便建议调整作物布局,压减小麦,当年小麦平均亩产仅.3公斤,事实也就验证了他的预判。八十年代中期,梁增基先后编写了《长武县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和《长武县小麦平均亩产公斤栽培管理技术规范》墙贴表,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印发推广。
小麦高产之后,群众单一种麦,年年连作,造成小麦全蚀病和杂草恶性蔓延,严重阻碍了高产品种高产作用的发挥。为了结合轮作给高产开路,梁增基结合玉米、小麦、烟草轮作倒茬,创造了“地膜高产油菜”,首次解决了将甘兰型油菜北移高产的问题,又为防止小麦全蚀病开创了新路……
梁增基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人,是一位勇攀高峰、永不止步的人。
情系民需
淡泊名利,弘节俭之风
半个世纪,梁增基功成名就,首屈一指,声名远扬。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享安逸,不追名逐利,更不居功自傲,始终便服简装出入机关单位大小会场,奔波于田间地头山村农舍;依然住在50多平米的廉租房、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下乡;依然过着每天一个蒸馍一个蛋一盘青菜一碗稀饭的生活。
当时和梁增基一起来到长武工作的同窗或校友,带着惆怅和无奈早就回到城里,许多同学做了官,而他却仍然坚守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省内和外省两所农科院曾3次许以优厚条件调他去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他深知育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而育种工作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另外,他不愿离开这片倾注了感情的黄土地,更不愿离开旱塬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广大百姓。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麦品种的影响和作用几乎波及北方冬麦区,是国内的一项先进技术,但是他却迟迟不申报奖项,随后在同伴们的催促下,从“秦麦四号”才开始申报,并获得陕西省、农业部的奖励。另外,获得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二等奖,则是省级单位为他申报的。
梁增基为小麦育种和技术推广费尽了毕生心血。他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越是困难,越要节约每一分钱,为国家多办实事。他每次上省、市开会或办业务,都是搭乘公共汽车,住最低价的旅馆。年以来,他四处奔波多方努力,亲自动手,由国家投资19.7万元,建设起了目前有多万元固定资产的试验基地,许多设备都是他将省上给的少量育种经费一点一滴节约下来而购置的。
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不分白昼和黑夜,不管吹风下雨,他都坚守工作岗位。他为了自己的事业,全然不顾个人的事情,直到36岁才晚婚成家。年,爱人生孩子时,他仍坚持在试验地搞杂交。年,当他第三次从海南“南繁”回来时,不到两岁的孩子已被肺炎折磨得十分虚弱,而他却投身试验田,顾不上照管。年夏,右脚碰伤,大块瘀血,仍为工作奔波,造成伤口化脓,手术治疗未愈,他又忍痛拉着拐杖参加夏收。年春节,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他却一人跑了14个村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埋头撰写了《小麦苗情分析及当前管理意见》。年8月,当他为市秋播会议赶写小麦技术规范时,又因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但是病情稍微好转,他又出现在育种试验的田间地头。
金钱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说,“我的工作是国家支持搞的,我本人只是人民的服务员,我没有权力从中贪占一分钱”。
年“长武”刚育成不久,种源短缺,社会上抢购,黑市每公斤卖3元钱,有人劝他趁机为自己捞点“外块”,但他严辞拒绝,就连自己的女儿女婿也不给一点面子。所有卖种子的钱全部归公,用于试验和生产,连补贴也不要一分。
年“长武”刚通过审定,当时小麦种子炒得更热,1公斤卖到80元,但梁增基却不以公斤卖,而是装成二两的小袋,分散供给农民,保证人人有份,促使群众自繁推广。那几年,倘若凭借种子抢购潮,他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成为百万富翁,可他把更多的利润全部奉献给了养育他的渭北大地。
年,咸阳市授予梁增基“特别贡献人才奖”,所得五万元奖金,他全部捐赠给了贫困学生。
认识梁增基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不”,一是开会不吃会上的饭,二是不请客送礼;三是吃住不讲究,出差不用管烟酒,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梁增基的脾气“犟”,有时竟“犟”得让领导无可奈何。年5月,他同单位领导一行几人前往甘肃宁县考察小麦长势,宁县的同志因种植“长武”良种,粮食大幅度增产,出于感激之情,招呼大家吃了一顿便饭。梁增基吃完饭后硬是付给饭钱,对方坚决不收。回来后,他还是把钱给寄了回去。
直至现在,梁增基还住的是租赁房。单位领导多次在房子紧张的情况下给他挤出两间房子,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五十多年来,梁增基秉持着他“索取是为自己,再多也没有意义,奉献是为社会,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的人生哲学,弘扬着新时代的道德文明,彰显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磊落情怀。这也正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情倾百姓
投李得桃,成人民心中之楷模
梁增基深入黄土高原,扎根黄土地,呕心沥血,跋涉在小麦育种征途中。他走出了一条由无到有、由低到高的创新路。他从零开始,自创条件,53年如一日,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打破“无技术基础”“无育种场地”两个空白,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长旱58”,省审的“”、“”、“长武”,在陕甘旱区和河南部分区域推广过亿亩,增产最少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梁增基所育品系作为科研“种质资源”,陕、甘、鲁、京6个育种单位用作亲本育成21个品种。培育的优质品种荣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市奖四项(都为第一位)。
梁增基个人也荣获了许多荣誉,年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年获陕西省先进生产者,年获陕西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年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年获咸阳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获省有突出贡献专家,0年获“咸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5年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年中国发明协会授予“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年获咸阳市首届“特别贡献人才奖”。他曾任陕西省五届人大代表、陕西省七次和八次党代会代表,连任五届县委委员兼人大、政协常委和县政府巡视。
中、省广播电台以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咸阳日报》、《种子世界》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了梁增基的先进事迹。《中国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大词典(陕西卷)》、《98陕西人物年鉴》和《长武县志》等收录了他的个人事迹。
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梁增基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出席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接见。
林林总总的奖励、众多纷纭的荣誉是政府的认可,是百姓的肯定,更是梁增基人生天平给出的砝码。然而,这些荣誉不足以评价老梁的育种事业,更不足以总结老梁的人生价值。
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不达目的不罢休,实现着一位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他淡泊名利,克勤克俭,清清白白、实实在在,诠释着一个人民公仆的人生价值观。
“只要干得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梁增基本可以撒手安度晚年,但他不愿就此终止自己的事业。如今,梁增基还在努力实现一个心愿: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下去,把育种阵地延续下去,手把手全力培养并指导年仅31岁的研究生慕芳,继承他的事业,希望她继续为培育旱塬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一流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而努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
就这样,梁增基永不停歇地奔波在永无止境的育种道路上。
亲人们说:他是铁面无私的“老顽固”
走进梁增基居住在50平方米的安居房内,眼前靠墙边放着一台老式彩电,老式沙发上铺着一条粗布单子,他用的衣柜、书柜都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板柜、木头箱子,三两个小木凳摆在客厅。如果不是墙上挂满各种全国、省、市获奖合影照片,大家很难把这个家与为社会贡献40亿财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联系起来。
梁增基的大女儿梁瑞芳告诉记者,本来,父亲不用过得那样拮据,他完全可以把卖小麦种子的钱拿来贴补家用。但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把这些钱当做自己的科研经费,再搞研究。组织上发的奖金,他一分钱也舍不得花,而是一次次地捐出去。年,梁增基得到了5万元奖金,当年孙女刚刚考上大学,儿子也刚刚凑钱买了房子,全家人的生活都非常紧张。可梁增基还是把奖金全部捐给县教育局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在梁增基看来,国家发着工资,干出点成绩是分内之事。即便得了奖金,也得捐出去,因为奖金本来就是国家的,还应该用于国家。
身处他乡53载,梁增基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乡看看,可50多年过去了他仅回过家三次。就连老母亲病故,他也没能赶回去见老母亲最后一面。
梁增基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到小麦育种上,奉献给了黄土地。60岁以后,老梁常常念叨回老家看看,但总是因为工作而一拖再拖。如今已86岁高龄,他回家的愿望还未成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