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戎国新考

义渠戎国新考

薛方昱

义渠戎国,是春秋战国时陇东、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大国,历时数百年之久,后为秦所灭。本文就它的历时演变、疆域都城、经济社会作一初步考证。一、历史演变义渠,国名也。义渠戎即义渠国之民,属西戎之一。在义渠建国前,义渠戎作何称呼?原居何地,后居何处?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义渠戎,其先为商代的獯育,西周的玁狁。由于该部族信仰犬图腾之故,西周末至春秋初又称其为犬戎。这一部族原居于陇西洮河流域,其族源于羌族一支的狄人。今洮河流域的临洮、康乐等地区上古之时为狄人所居。《后汉书?西羌传》云:“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这里所说的戎,就是居住在洮河流域的狄戎。战国时秦灭狄戎后,在此置狄道县,汉因之。《汉书?地理志》有“陇西郡狄道县。”颜师古注:“其地有狄种,古云狄道”。今陇东泾河流域商代中叶以前为周人所居。《史记?周本纪》:“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豳地就是今天泾河流域的陕西栒邑、彬县、长武和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镇原、泾川等地[1]。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不少先周文化遗址,从而证实周人先祖曾在此居住。但是到了商代中叶,即周祖古公亶父之时,或在此稍前,一个强悍的外族入侵了,并迫使周人南迁岐下。《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獯育戎狄攻之……。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后汉书?西羌传》言:“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孟子说:“昔者太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2]”。从这些文献中我们看到,击败古公亶父的獯育、犬戎、狄人,名称虽异,实为一个部族,即狄人部族。这个狄人部族与洮河流域的狄人部族有无联系呢?寺洼文化的出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目前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寺洼文化是我国商周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在陶器型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分为洮河流域寺洼文化和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两种类型。从时间上看,前者早于后者,即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是洮河流域寺洼文化的晚期遗存[3]。据合水县九站安国式寺洼文化遗址的碳-14测定,时间为公元前±年[4],这和獯育戎狄进入陇东的时间大体吻合。另据宝鸡竹园沟西周墓中出土的寺洼文化与周文化共存的情况来看,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的下限,可能晚到西周早期。[5]关于寺洼文化的主人,早在四十年代,夏鼐先生曾提出是羌人文化的推测[6],胡谦盈先生认为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的居民是獯育戎狄[7],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寺洼文化疑为商周之时羌族一支的狄人文化。所谓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则是一部分东迁后的狄人即獯育、玁狁文化,由此可以看出:义渠的先民獯育、玁狁原居于陇西洮河流域,同那里的狄人是有着共同文化的同一民族。文王之时,周人强大起来,伐犬戎、密须[8],不仅收复了豳地,而且控制了今陇东泾河流域之地,玁狁臣服于周,并随武王伐纣,后被“放逐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9]。”此泾、洛之北,即今陇东泾河上游及陕北洛河上游之地。此后数百年中,玁狁与周人之间虽进行过大小不等的多次战争,但从总的看,玁狁臣服于周的关系并未改变。西周末年,玁狁即犬戎空前强大起来,其中一部分南下关中,助申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继而东迁中原的伊、洛流域及晋的“南鄙”之地,史称允姓之戎。前人吴承志已经指出:“允姓之戎,为玁狁之后[10]。”这部分东进的犬戎,开始时还很强大,甚至一度左右东周朝廷的局势,几乎又要重演杀豳王于骊山的故事[11],但后来在同中原诸国的角逐中,逐渐变弱,最后被融于华夏民族。留在原居地的泾、洛流域的犬戎,在东周初期联合诸戎,成立了义渠戎国。从此,西周至春秋初年,活动于泾、洛流域的玁狁即犬戎,被义渠戎取而代之,再不见于史书。说明戎族各部族无定称,往往因时因局地而施名。关于义渠一名,疑为古羌语,本地名也,其意为“四水”,即四条河水相汇的地方。笔者就此曾请教了对藏语深有研究的王俊英、张庆有等同志,均言流行于甘南、川北、青海的“安多”藏语中,仍保留着这一古羌语的古音古义。义渠一词在“安多”藏语中对音为“义”,是数词“四”也。“渠”是名词“水”也,合为“四水”之意。今甘肃宕昌的藏族自称为“羌”,川北一些地方的藏族则自称为“戎”,说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藏族与古羌、戎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将一些古羌语保留下来是可信的,查义渠国都所在地的今宁县庙咀坪,恰有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四条水相汇,证明义渠一词在古羌语中为“四水”之意。这样看来义渠是由地名而演变为国名、族名的,这一古羌语地名恰恰证实义渠戎是古羌族的一支。义渠国灭亡后,一些遗民又当作姓氏,如西汉人义渠安国。义渠立国的时间,当在东周平王末年。《后汉书?西羌传》:“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平王在位51年,死于公元前年,这就是说义渠立国的上限在公元前年或在此稍前。义渠立国后,与秦或战或和,抗衡数百年之久。秦惠王十一年,义渠国乱,秦遣兵伐之。义渠遂臣于秦,成为秦的附属国,但义渠并非俯首听命,双方也未停止你争我夺的战争。最后秦国采取诱杀其王、出兵偷袭的办法一举灭掉了义渠。《后汉书?西羌传》:“秦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义渠从公元年前约年立国至公元前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灭亡,历时约年。秦灭义渠后,在义渠地置郡设县,义渠戎也就成了秦民。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盖义渠既灭。余众北走,于后为匈奴,居河套南北[12]”。这是因为:义渠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在秦的突袭下,不可能舍弃旧土而远遁荒漠的塞北;况且义渠国灭亡之前,匈奴作为一个强大的实体,已存在于漠北草原。据西汉刘向撰的《说苑》卷一记载,燕昭王元年(公元前年),昭王问政于郭隗时,郭隗就提到“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说明义渠灭亡前的40年,匈奴已出现于塞北之地;另从《史记?李牧传》中看到,在与义渠灭亡的同一时期,匈奴已兵临赵国北部边境,赵派名将李牧率军驻守代、雁,以备匈奴,并于赵孝成王初年(公元前年)大破匈奴十万骑。说明匈奴并非是北逃的义渠余众;如上所述,义渠戎及其先的獯育、玁狁、犬戎属羌族体系,语言属汉藏语系,并和周、秦两民族相处近千年之久,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定居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的民族,是一个与匈奴有着明显差别的另一个民族共同体。当然义渠灭亡后,可能有一些人散亡塞北,逃入匈奴,但这并不能得出义渠就是后来之匈奴的结论。二、疆域都城据《史记?匈奴列传》:义渠在岐、梁山、泾、漆之北。《后汉书?西羌传》说:“泾北有义渠之戎。”又《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据此,所谓泾北,地当今陇东泾河流域,即西周之太原。义渠国以此为根据地,不断扩张,先后灭掉了地处今平凉西北的乌氏[13],居今宁夏盐池、灵武一带的朐衍[14],地跨陇山东西及宁夏陕北黄土高原。其域东至洛河、延河与魏相邻,南至岐、梁二山与秦相接,西至陇山以西的今葫芦河与清水河中、上游之地,西北至黄河,北至今毛乌素沙漠南缘。其地望相当于今甘肃陇东的平凉、庆阳地区,宁夏的固原、吴忠地区,陕西的延安地区和咸阳市北部的彬县、长武、栒邑。应劭曰:“义渠,北地也。”《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宁、庆、原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国之地,周先公刘、不窋居之。”公元前年,秦灭义渠,在原义渠属地及其势力范围内,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足证其疆域之广。由于国土辽阔,国力雄厚,回旋余地大,故能与强秦对抗四百多年之久。公元前年,秦惠王伐义渠,取郁郅(今庆阳县城)。过了两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公元前年秦伐义渠,取徙泾二十五城[15],义渠尚能立于不败之地,说明义渠所筑之城,不止二十五座。所以《后汉书?西羌传》言:“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关于义渠国都的具体地理位置,今作如下考证。(一)揆诸史料,义渠国都应在今甘肃宁县之地。唐代人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在宁州条下记载:“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明《嘉靖庆阳府志》卷十七《古迹》载:“公刘邑在(宁)州治西一里许,周之先公刘居此”,《大清一统志》也在宁州条下说:“义渠故城在州西北。”唐、清二代的宁州治所,就是今天的宁县县城。由此看出,义渠故城在今宁县县城附近之地,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另从西汉北地郡、安定郡一些属县的分布而论,今宁县东南为北地郡的大要县(详址待考),南为泥阳县(今宁县政平),西南为鹑孤县(今陕西长武)。北为略畔道(今合水县城)和郁郅县(今庆阳县城),西北为安定郡的彭阳县(今镇原县蒲河与茹河交汇处的彭阳乡),再西北为安定郡的参县(今镇原县三岔附近),义渠道则是今天的宁县,不可能越上述四周之县而置他处。(二)察其地形,今宁县城西北二华里的庙咀坪,具有建城立邑的地理条件。庙咀坪地处马莲河、城北河、九龙川、水磨沟(又名水门沟)四水相汇之处,交通方便,古为关中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周围董志塬、南义塬、春荣塬、早胜塬辅集,土地平坦肥沃,古代农业发达。座落在庙咀坪的义渠故城,依山傍水,北靠南义塬峁,东临城北河,西接马莲河,南部直伸两河交汇之处,形如半岛,坐北向南,南北长约步,北部宽约步,南部宽约50步,总面积余亩。坪面即城址所在地距河床高约25米,其剖面上部为黄土,下部为青砂岩石质,十分坚固。管子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规律,道路不必准绳[16]”。庙咀坪正符合古代建城的这些要求。在大山之下,广川之上,高而近水,近水而又不受洪水威胁。该坪为周祖公刘之邑,曾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以及齐家文化,在遗址中住室、窑穴、灰炕分布很多,说明早在年前,这里已是人类聚落的优良场所。同时由于它背靠高山三面临水,地形险要,周围适宜农业,成为古代建都立邑的理想之地。(三)观出土文物,证明义渠故城在今宁县城西的庙咀坪。笔者于年曾和《宁县志》主编李升堂,宁县博物馆巩世瑾在实际调查中,在庙咀坪几处因水冲和人为下挖的壑渠中,发现古城墙遗址。夯土层厚约六公分左右,系黑色土质,十分坚硬。城墙走向依自然地形弯曲,呈不规则形。其剖面上筑下削,城西临马连河一段,因人为破坏小,削山痕迹至今犹存。城北与太子冢相接的一段开阔地,有两道深壕,显然不是洪水所冲,而是人工所挖。“纵观中国都城形制,一种城垣依山傍水自然弯曲,可称为自然形。另一种城垣方整,可称为方正形”。义渠故城就属于前者的自然形。该城址内,周至汉代文物十分丰富,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文化层厚一至三米,内中周文化有泥制灰陶盆、豆,夹砂绳纹灰陶鬲、绳纹灰陶罐,夹砂绳纹砖、瓦。特别一提的是这里出土大量夹砂回纹、几何纹图案的方砖,厚约三厘米,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春秋战国时王宫铺地之砖。与秦都雍城、魏都安邑、齐都临淄、楚都郢城出土的残砖图形一致[17]。出土的秦、汉文物有:灰陶盆、罐、甑、云纹瓦当和“万岁千秋”圆形瓦当[18]。除此,在该城址及附近地区还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制短剑及秦汉兵器等物。该城址内各个时期的文化混杂在一起,很难看出文化层的叠压关系,这可能是人们在此累世营邑定居,土层被打乱的结果。义渠故城大概毁于西晋末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在今宁县置豳州定安县,其城筑在庙咀坪稍北的太子冢,西魏改置宁州,隋时移至今县城,名宁阳城,其城址相沿至今。原定安城改为关,遗址今存。依据上述,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的义渠国都,就是今宁县城西北二华里的庙咀坪。《庆阳府志》中说的:“义渠故城在州西北六十里”,未提出任何论据。按其里数,应在今董志塬上。《中国历史地图集》年和年两个版本中,都将义渠故城标在今庆阳市附近的董志塬上,与《庆阳府志》之说大体吻合。以地形言之,董志塬为高而平的大原,远离河水,又无险可据,似不可能。今庆阳(原名西峰)市其所以为市,是因为有了电力上水工程,否则也会另当别论。另外,查陇东春秋战国时的故城,如密国都城(今灵台县西四十华里的百里)、共国都城(在泾川县北五华里的水泉寺)、郁郅城(今庆阳县城),均处河谷阶地,作为义渠这样一个大国的都城,当然不会例外。就交通而言,古代关中通往塞北的大道是经今宁县、合水、板桥、庆阳、环县。由此言之,义渠故城在宁县城西北六十华里董志塬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是缺水,二是无险可据。三、社会经济义渠国是一个定居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的国家。具体地说,在其南部之川、塬地区以农业为主,在其北部山区和草原地带以畜牧为主,但不是一个居无定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民族。其据如下:(一)义渠国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处岐、梁二山之北,泾、洛中、上游流域的义渠戎国,由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黄土的土质酥松肥沃,适宜原始旱耕农业的生产,加上黄土的垂直节理,便于先民穴居,故成为我国人类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陈正祥先生认为泾、渭、洛、汾、沁河流域是中国“农耕和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的原始中心[19]”。冯绳武先生依据秦安大地湾出土文化,认为渭水支流葫芦河东支清水河谷是“中国旱耕农业的起源地[20]”。另外,陇东庆阳、平凉两地区目前已出土的六百多处新石器遗址,和从这些遗址中发现的不少房屋、窑穴及糜子、油料等粮食作物,足以说明义渠国之地老早就是一个人类定居、从事农耕的地区。义渠之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当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农业的环境中,从事农业是理所当然的事。(二)义渠是一个具有农耕传统的民族。义渠之先的獯育、玁狁约商代中叶之前从洮河流域东迁陇东泾河流域后,与周人杂居相处,深受周文化的影响,而周人是一个以从事农业著称的民族,所以玁狁在商周之时已掌握了农耕技术,这从獯育、玁狁的陇东安国式寺洼文化遗址中得到证实。合水九站寺洼文化居民的聚落遗址,地处河谷第二阶段,面积达平方米,出土有大量房屋、窑穴及陶器。并在陶器的底部重复地发现谷物痕迹[21],说明獯育、玁狁在商周之时已是一个定居从事农业的民族。我们还从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下泉林的《多友鼎》铭文中看到,多友率领的周军,仅在两次战斗中缴获玁狁战车辆。另外从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钱、铜戈、铜矛、铜刀、铜铃、铜镯、铜销和陶文或符号[22]来看,玁狁的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体与中原一致或接近。(三)义渠是一个有城郭长处的定居民族。据《后汉书?西羌传》载,春秋末期“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又《史记?匈奴传》言:“义渠之戎筑城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从两传来看,义渠筑城当在东周之时,然另据《诗经?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此诗当为西周宣王时作,金文“朔”意为北,朔方即北方之意[23]。联系同时之作的《诗经?六月》:时之作的《诗经·六月》:“薄伐玁狁,至于太原”。此朔方实指西周的太原,也就是今天的陇东黄土高原泾河中上游流域之地。这里正是春秋战国义渠国之域,可见在义渠地筑城的历史,当上溯西周宣王之时。一般来说,定居是以农业为前提的,没有农业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长期定居于一地。义渠既筑了这么多的城,说明农业在其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四)义渠国已有了纺织品的生产。义渠国之域的豳地,是我国桑蚕的发源地。《诗经·豳风》及《公刘》等篇中,就有多处关于桑蚕的记载。在肯定义渠国是一个定居从事农业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其有发达的畜牧业。《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其缯物,间献遣戎王,戎王什倍其赏,与之畜,畜至用谷量其牛马。”《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夷王命虢公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太原戎就是义渠之先的玁狁,说明传统的畜牧业在义渠国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义渠国的社会性质,由于资料缺乏,很难定论。从陇东寺洼文化墓葬中殉人的情况来看,商周之时义渠戎之先的獯育、玁狁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在习俗上,义渠戎大体与氐羌族相同,如火葬。在《墨子·葬节》篇中记载:“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在洮河和陇东寺洼文化墓葬中亦曾发现火葬之迹,这和《吕氏春秋·义赏》中记载的:“氐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义渠戎族源于羌,而不同于匈奴。注释[1]《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诗》豳国、公刘所邑之地也,豳城至此原上。[2]见《孟子?梁惠王》。[3][4][5][7][21]见胡谦盈:《试论寺洼文化》,见《考古集刊》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三十年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年版,第页。[6]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见《中国考古学报》四册,年。[8][11]见《史记?周本纪》。[9]见《史记?匈奴传》[10][12]见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书局,年出版,第9页、第页。[13]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33——34页。[14]《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按:唐代盐州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15]见《后汉书?西羌传》李贤注:“徙泾,县名,属西河郡。”即今陕北东部之地。[16]赵守正:《管子注释》,广西人民出版社,年版。[17]叶晓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第一集,兰州大学出版社,年版。[18]庆阳地区博物馆:《庆阳地区文物概况》年铅印本。[19]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年版,第1页。[20]冯绳武:《从大地湾遗存试论我国农业的源流》,见《地理学报》年第3期。[22]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甘肃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发掘纪要》,见《考古》年第2期。[23]黄盛璋:《玁狁新考》,见《社会科学战线》年第2期。(此文选自《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年第2期)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1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