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武县 >> 长武县车站 >> 旬邑县

旬邑县

历史

秦(前~前)时,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

西汉(前~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三辅黄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时,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

三国(~)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兴平元年()曹操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黄初七年()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

西晋(~)时,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县。三为高平县。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时,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隋(~)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二年()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唐(~)时,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4县,三水序列2。《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时,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

北宋(~)时,属永兴军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

金(~)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元(~)时,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8)。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大明一统志》: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

清(~)时,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9)时,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3年()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2年()3月属陕中道,民国14年()9月属关中道,民国17年()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6年()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4)8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7)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5月7日,在中共栒邑区委领导下,许才升率领旬邑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30日起义失败。但从此以后,国民党栒邑县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旬邑县的城关、张洪、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政权区。革命政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

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年11月设,区苏维埃政府驻今马家堡。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9年5月迁往三原。

新正县年8月,在旬邑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0年迁驻看花宫,1年迁驻阳坡头。设有4区21乡,共户,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

赤水县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政府,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政府,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赤水县政府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旬邑县今土桥马家庄,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设有4区26乡,共户,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

永红县年10月16日,在今旬邑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年5月撤销。

马栏县9年5月,在今旬邑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

栒邑县7年5月22日,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政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9年2月12日撤销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7月栒邑县政府迁入县城内。9年5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国近代政区表》记载,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年5月2日,划归成阳专区。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年12月划归咸阳市。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

地理环境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辖境的北端,地处关中平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南限。在东经°08′~°52′,北纬34°57′~35°33′之间。东界黄陵、铜川、耀县,西邻彬县,南连淳化,北接甘肃正宁。

县城与各地的距离是:距彬县城44公里,淳化县城69公里,耀县城39.9公里,铜川公里,甘肃正宁县城94公里。南距省城西安公里,距咸阳公里,东北距北京经河南道公里,经山西道0公里。[2]

旬邑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0米,无霜期天,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毫米,日照时数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旬邑县的气温分布,明显受地形的制约,一般都是塬区高于山区。年平均气温塬区9.1℃,山区的转角7.1℃;一年中,冬季的1月气温最低,黄土塬区-4.6℃,山区-6℃左右,夏季的7月气温最高,塬区21.5℃,山区20℃左右;春季塬区4月的气温10.6℃,秋季的10月气温9.9℃。

旅游编辑卧龙潭

清朝咸丰十年,沟底显现一神潭,周围百里以外的人都前来神潭祭奠,求潭保佑,乞福保安,求医救人。在此期间,传说潭中有一巨龙,夜出昼伏,保佑地方百姓。朝中一位中堂大人,听闻此言,于是驾临神潭,乞求神龙为其家人医病。中堂来此,神龙显现,回家以后,久病家人病症痊愈,此事传入皇上之耳,皇上封此潭为卧龙潭。从此,远近闻名,在此乞福者甚众。胡家村也因此闻名于世。

民国十八年间,一军队途经胡家,在经过胡家沟南畔时,战马停而不前,嘶鸣起跃,吼声震天,将士不知所措,突然前面闪现一断沟,挡住了前进路线,于是将军命令在此扎营,动员全村百姓及官兵修筑石桥,利于通行,因与卧龙潭相望,故起名为卧龙桥。

北宋泰塔

泰塔又称旬邑塔,在旬邑县城内。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券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盘登远眺。从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并逐层依次变换其方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颈部各有铁铸环套,用以系铃。每当清风徐来,铁马叮铛,抑扬顿挫,如听神曲,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此塔建于唐代,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年。

十里桃花川

十里桃花川位于姜嫄河川道,长达十公里。每逢清明前后,这里满山盛开的山桃花,如片片绯红的云霞,把群山装扮的分外绚丽妖娆。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其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森林中满目清翠,郁郁葱葱。高大的乔木摩云翳日,低矮的花草争妍斗奇。树木枝叶繁茂,鲜花艳丽夺目。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貌,又显示出人工花园的神韵。

古象犀牛化石展馆

古象、犀牛化石馆陈列有年出土于我县马栏镇西塬村的黄河剑齿

象化石和犀牛化石骨架,其中古象化石体长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体长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是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地质、古气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标本。大象化石体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复原装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骨架。古象、犀牛化石为国家一级文物。

旬邑红色旅游

红色马栏——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是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成果,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之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同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一道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争夺和旬邑这块土地,曾发生过大小战斗余次。重要的战斗有:谢子长收复职田镇、刘志丹夜袭马栏镇、陕甘游击队奔袭旬邑城、陈国栋以计取张洪、张占英巧取赵家洞、王振西吕家歼灭战、罗春生夜袭东牛坡、三五八旅出击西府首战解放旬邑城、七七一团攻克职田太峪镇等。

旬邑地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前沿阵地,曾谱写了我党、我军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其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马栏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现存有习仲勋、汪锋、赵伯平等革命领导人的旧居及党政军机关办公居住过的孔窑洞,有当年修建的七孔石桥和工字房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敬请扫描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是多少元
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1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