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医院皮肤科好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01世家出身
高骈,幽州人,祖籍渤海蓚县,唐宪宗时期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出身禁军世家,世代将门。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
年少的高骈就异于常人,勤而好学,为人严谨,喜好文学又善于研习兵书。经常与士子交往,谈论经国治世之道,很有才华和见解。
出身在将门世家的他,在武将身边跟随学习,很受左右神策军宦官器重。被卫武大将军朱叔明看重,担任军中司马,后累官为神策军都虞候。
02远方和诗
末唐的天下是多难的,狼烟四起,手中有点实力的人,都想从大唐的手上切下一块蛋糕。边境的吐蕃、党项、南诏蠢蠢欲动,大唐在风雨中飘摇的前行。
唐僖宗的不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身边又没有力挽狂澜的能人志士,有的只是争权夺利的奸佞之臣,盛世的大厦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高骈在那个时代,是乱世下的一股清流,末唐最后一位能征善战、能文能武、没有心怀异心的将领。此时的他有着兼济天下的心胸,一心为国,朝廷对他有很多的仰仗。
带领着他的军队,南征北战,平定边患,建功立业,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职责,他用勤劳和努力守护者风雨飘摇的大唐。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高骈的这首《对雪》很美,也写出来他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的武将,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努力,换世间一片清明。
03战功赫赫守边疆
每一个武将都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个武将都希望在战场上杀敌建功机会。每一个武将都会用毕生的信念来守护自己的家园。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唐懿宗初年,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他善于用计,多次采用有效的计谋,迷惑叛军,利用优势发动奇袭,最终大获全胜,杀获甚多,多次受到懿宗的赞赏。
吐蕃进犯边境,唐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任命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骈用计谋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的帐落,并趁机收复了河州、渭州,平定凤林关。
咸通五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不久后,高骈率军大破峰州蛮,收复交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受封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节度使。
此时的高骈可谓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优秀的高级将领,也是上天赐给晚唐一道绚丽的彩虹,可惜这道彩虹却是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些,留下太多的遗憾。
04威名之下的负担和消沉
在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中,人力总是显得无比的渺小。
农民起义推动着大唐走到历史舞台的边缘,黄巢起义让本就动荡的朝廷瞬速的走向衰败。望着势如破竹的义军,高骈也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广明元年黄巢北上,五月在信州击毙张璘,并于七月飞渡长江。高骈慑于黄巢威势,又与中宦田令孜有怨,故而坐守扬州,拥兵十余万,保存实力,放弃了迎头直面义军的机会,也放弃了可能消灭黄巢起义军的机会。
这是这一错误的决策,把大唐推向了灭亡的边缘,也把高骈自己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此后的高骈,对朝廷围剿黄巢的命令,不以为然,不尊调令,一直想着保存实力。到了晚年,更是昏庸,笃信神仙之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付以军政大权。导致军心失散,最终被秦彦、毕师铎所杀。
也许高骈果断一点出击迎战黄巢,也许高骈不那么固执,也许他的一生就会更完美了。至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忠臣义士的美名,至少不会落得被囚被杀的结局。但是这个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05结后语
《新唐书》将高骈列入《叛臣列传》里,在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驳的,毕竟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生出过反叛大唐的心思。或许他在后期会有很多决策和政策上的失误,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者他所热爱的土地。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高骈的诗还是很美,美的让人心动。
更多精彩故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