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记忆中的长武“故事”(二)
“橛把”、“车亭”“背亭”
小媤
大年初五,在朋友圈看到了老家一位表姐的孙媳妇发出的一段段“地故事”视频,我惊叹竟然这么早就开始耍“故事”了。她得意的笑笑,又给我发来表姐83岁大寿时的儿孙合照、村里在外打工的小伙子过年回家结婚时的传统习俗场景,白天还在炫地故事的她,晚上又晒出一家人去KTV欢唱的视频。还需要说什么?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越有品味了,反倒是曾经优越感满满的城里人越来越茫然,越来越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心生羡慕却身不能往的我,只能用一篇篇的文字来回忆和念想。找出去年的《记忆中的长武“故事”》边修改边回味,聊以慰藉。
从正月十三开始,县城的社火故事也就开始了,长武的故事多姿多彩,舞龙、耍狮子,竹马、旱船、扭秧歌、高跷、撅把、马故事……。
长武人还根据各村故事的特点编出了顺口溜:“东关的马故事,西关的车亭子,南关的高跷,北关的“橛把”。
小时候我总以为大人们说的“撅把”是“脚把”两个字。后来才知道是“橛把”,长武人把踩高跷叫“载撅把”,之所以叫“撅把”是因为高跷的形状就像撅头把。因为撅把接触地面的面积太小,“三寸金莲”与其相比都显得太大了!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表演者的双脚必须不停的踱着,因而叫“载撅把”。北关的“撅把”区别于一米多高跷不同之处是,“撅把”也就有农村的小板凳腿那么高,耍的人操作更方便,也能出花样。小时候见过“橛把”耍的好的,能带着“橛把”劈叉、下腰,翻跟斗,那可是真功夫呢。现在几乎没有那样功夫的人了,想来甚是可惜。
还有“东街的狮子,南街的龙,西街车亭,尧头的娃(指大头娃娃),灵凤的旱船满地行”之说。县城四关的社火可是长武故事的压轴戏,个个都精彩。我最喜欢的当属西关车亭,特别羡慕车亭上扮相精美的小女孩们,随着车子的移动,色彩鲜艳的戏装,长长的水袖,身上的飘带随风飘飞,对同龄的小女孩来说极具诱惑。
我有一个表姐就在西关村委会工作,记得自己刚上小学那年她来给爸爸拜年,我趁机向表姐打听自己能不能也去扮一回车亭子。表姐本就负责村里的故事,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兴奋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胡同的小伙伴,她们脸上满满的羡慕。我心里憧憬着自己扮上车亭美美的样子,也就更急切的盼着早点到十五。
遗憾的是,我的这个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原因是我给表姐说的时候是背着爸爸妈妈的,可是因为自己太高调,还是被爸爸知道了。爸爸怎么都不让我去,不论我是撒娇央求还是抹泪哭闹,爸爸就是不许。等我哭闹累了,爸爸才告诉不让我去的原因。
原来车亭子上那些看着装扮精美、衣袂飘飘的孩子并非想象中美好。那些选定扮车亭的孩子们在化妆前只能吃一两个煮鸡蛋,不能喝水。因为那些孩子化妆好后就被绑在车亭的支架上去了,只有头和手能活动。一绑上去就得支撑一天,期间最多也就是给吃个糖什么的。如果中途要上厕所什么的,一旦拆下来,那个车亭当天就歇菜了。村里的孩子只要扮过车亭的,第二年怎么都不愿意扮了。所以村里便用抵工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听爸爸这么一说,虽然心里还是惦念着,可是想到一天都得绑在上面的难受劲,就算是在小伙伴面前丢脸,自己也得打这个退堂鼓了,还是乖乖当个自由自在的观众得了。
说到车亭子就不得不说说武家沟的背亭子,记忆中只见过一次背亭子。与西关的车亭子类似,不同的是支撑孩子的底座是捆缚在身强力壮的壮汉脊背上。那都是村里健壮且行动灵活、身手不凡的男子。别致的是,背亭子的人也要化妆成戏剧人物,和背着的人构成一出戏剧故事。《猪八戒背媳妇》《苏三起解》《拾玉镯》《断桥》《三借芭蕉扇》是背亭子常用的扮相。背亭子表演者随着鼓点,踩着灵活优美的舞步,滑稽逗趣。至今想起依然回味无穷。
作者:李胜灵
小媤,真名李胜灵,陕西省长武县人,现任电视台培训部主任。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泾河文化之旅”活动总策划、总执行;《追寻泾河魂》泾河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主编;《沙漠驼铃——李若冰追思文集》副主编;《美丽泾阳》编委;参与泾阳政协文史委组织出版的《国学大师吴宓》、《小草永远在歌唱——雷抒雁追思文集》、《泾阳文史资料精编》等文史资料的策划、编辑工作。
大家都在看民间社火奇观——陕西长武背芯子记忆中的长武“故事”之“地故事”(一)长武影协主题摄影,引来数路人围观年2月3日第一期长武的这个村竟然是这么拜年的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小媤赞赏
人赞赏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白癜风治疗知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