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摭拾

医院订阅哦!

长武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摭拾

摘要:长武方言属古代西北官话,是关中方言的组成部分,又有和关中方言不同的一面。总结长武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体会长武方言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很有意义。关键词:长武方言古汉语现象

长武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人称“旱码头”,秦始皇二十七年在此置边,得醇觚县古称,历史悠久。自古是汉匈羌等民族居住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长武即“长久治武”之意。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长武地方文化,其中长武方言就颇具特色。

长武方言属古代西北官话,是关中方言的组成部分,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又有和关中方言不同的一面。许多人认为长武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它和关中方言一样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是由长武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古老而文雅。总结长武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体会长武方言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很有意义。

保留的古汉语字词

1、溷:读hùn指厕所。如“哎吆吆,你家的溷圈脏得很!”《古代汉语常用字典》解释“溷,音hùn,厕所。”明人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的句子。

2、袭:指打,趁人不备偷偷攻击。如“你娃小心着,看我袭你倘!”《左传·礂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种用法和古汉语不谋而合。

3、逝:在长武方言中不指人去世(人去世常说殁了),而是指“往,去,离开”,长武人常常用来驱赶家禽家畜的,如驱赶鸡群“逝——喔逝——”。这个用法和逝的本义一致,如《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4、殇:音shāng长武方言常常指年纪轻轻的就夭折了。如“他五个娃,把老大殇了。”《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屈原《九歌》中有篇《国殇》,国殇,指死于国事者,其实就是为国牺牲的年轻将士。

5、擩:音rǔ意为插;塞。如“一只脚擩到泥里了。”“把这双袜子擩到抽屉里。”

《礼记·公食大夫礼》:“取韭菹以辩擩于醢。”这里“擩”指调拌。

6、瀽:音jiǎn指泼,倒。如“你吃不了一碗,给我瀽点”。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与我吃”。

7、避:指避开,走远,常用于呵斥别人,含有轻蔑意味。长武人声母b与p不分,将这个字读为pì,这也来自古语,如《庄子·恶乎往而不可》中“叱,避,无怛化!”

8、燠:热或暖,今音读yù,古音读òu,长武方言将闷热叫做“燠”(òu)。例句:“呀,今天后晌燠的,人啥都不想干!”在《诗经·唐风·无衣》“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9、癯:长武方言读quē,普通话读qú,瘦的意思。长武方言把清瘦叫癯。如:这娃这么癯,像是有病一样。在《韩非子·说林下》中有“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癯,人乃弗杀。”的句子;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中有“癯者既肥”的句子。都是指变瘦,清瘦的意思。

10、嚣:在长武方言里形容纸、布很薄。这种用法来自淮扬方言,是由在此驻防的淮扬籍士兵带来的。《金瓶梅》多处出现“嚣”,如“嚣纱片子”。

11、餳:音xíng,长武人把和好的面团放置一段时间,让其变软叫做“餳”,如“面硬得很,餳尕(音ga)子”。《本草纲目·谷部》:“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餳”,这里“餳”,是指软糖。

12、罡:音读gāng,古时,佛家语有罡风一词,意为天空极高处的强风;罡的本意是指北斗星的斗柄,所以罡风中的“罡”含有高和强的意思。长武人将这个字读为“gáng”,取其高而强的意思,将大风吹的尘土飞扬,称为“罡”,如“快走,罡的很。”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罡风披草木”,范成大的《古风上知府秘书》:“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

13、苫:读音为“shan”,苫房,指盖茅草房。《广韵》:“苫,草覆屋。长武人常说“苫了”即“苫着”,即盖着,“苫住”即盖住。

14、搋”:chuāi长武方言读cāi,家乡人常说“搋面”表示和面时用力揉。《警世通言》有:“只见陶铁僧栾了四五十钱,鹰觑鹘望,看布帘里面,约莫没人见,把那见钱怀中便搋。”这里是藏物于怀的意思。

15、鋬”pàn,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周凫尊……有流有鋬“。长武人常用来表示筐、篮的提梁,如“笼鋬坏了。”

16、黡”yǎn,表示黑痣。长武方言这个字用的很古典,例如“你脸上长了个黡子”。《说文》解释为“黡,申黑也”。《广韵》解释为“黡,面有黑子”。

17、“雊”ɡòu,长武人将小鸡称做“雊雊”或者“鸡雊雊”。王维《渭川田家》:“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中“雊”应为“雄野鸡叫”。

18、靸:即趿(读tā)字,读sǎ:长武人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走叫作“靸”。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靸珠履。”

19、犟;普通话读jiàng:不柔和、固执、倔强、拗。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牲口。如:“崽娃子犟得很,不听话/牛犟的很,不好使唤”。“犟”字长武方言音读“qiang”。《红楼梦》第55回:“和他一犟,就不好了。”

20、撂:读liào,丢,扔的意思。长武方言中的常用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第三十七卷“杜子春三入长安”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何不把银子撂在水里,也呼地的响一声?”长武话又将“扔”说成“佴”,但现在已经不常用。《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其中“佴”字有人认为是“耻”,有人有译作“次”(编次)。其实,这就是长武方言中的“佴”,“扔”的意思。这句应该解释为:“李陵已经活着投降了,败坏了他家族的声誉,而我又被扔在蚕室(刚受过宫刑的人怕风寒,必须住在严密、温暖的屋子里,它像养蚕的房子一样,所以称蚕室)之中,深为天下的人讥笑。”

21、壮:读zhuǎng,长武方言中是粗大的意思,如“我小腿壮的,穿不了铅笔裤。”汉代扬雄《方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22、浑:全,整个。浑身:全身。浑全:完满,整个。俗语云:浑瓜烂柿子。还有娃娃把学的知识未理解,人常说“浑拿(hà)着哩。”唐·杜荀鹤《伤病马》:“至今筋骨混全在,春暖莎青放未迟。”元·高明《琵琶记》第37出:“孔子颜子是大圣大贤,德行混全。”

23、谝:音piàn:闲谈、聊天、谈话。《说文》:“谝,便巧言也。”意即花言巧语,是贬义词。长武方言中“谝”不一定属贬义,带赞叹意味,特指那种不拘形式、开心尽心地闲谈。如:谝传(聊天)。“谝闲传”指说闲话。“大谝”是说大话、妄自吹嘘之义;把一贯这样做的人冠以姓叫作“王大谝”或“张大谝”;把健谈叫“能谝”,如说某人能谝的很;把谈论也叫“谝”,如“善谝三国”;把彼此叙谈同样叫“谝”。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谝”字里,还不时带有一种享受的意味。长武的农人们一天到晚辛勤劳作,为生活劳碌奔波,带着一天的劳累和疲惫,闲暇时找几个友人大“谝”一通,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一个“谝”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充分地表现了长武人性格中的奔放与豪爽,也流露出普通民众在精神生活匮乏的环境下,对精神世界的一种渴望。《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pián)侫,损矣。’”按:“便(pián)”与“谝”通,为夸夸其谈之义。

24、簖:读:duàn,《辞源》:“渔具名,编竹为栅,置入水中以截断鱼之去路而捕取之者,皆称簖。”这里是名词。在甘肃的陇南一带把“簖”当动词来用,当作拦住,拦截来用,从“簖”的功能来取义。“簖”在长武方言中,也当动词来用,一般意义是催促,赶跑,与陇南刚相反。如:“你把我簖的,我连饭都没吃完。”再如:“一到晚上,贼娃子就到瓜地里踅摸这哩,你簖了就行了。”

25、甑的:甑,音zèng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lì)上蒸食物。家乡人在“甑”之后加上“的”,指蒸食物用的笼屉,只不过在长期的发展中字音叫转了,读jìngdì.同理还将小吃“甑糕”读作jìnggāo

26、笄发:长武人把姑娘出嫁叫“笄(jì)发”,“笄发”与“结发”、“束发”是一个意思,是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把头发挽起来,标志着成为成年人了。成为成年人就可以结婚了,又含有了成婚的意思,故有“结发夫妻”之称,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27、兵器:长武方言指东西,常常用于否定句,表示训斥之意,如“你就不是个兵器!”这词语可以说很好的印证了长武自古是军事要地,常常驻兵,战事不断的历史。

28、毕了:完了的意思。如:“我毕了,考这麽个成绩!”来自古语,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

29、执事:长武方言常把执掌某事的人叫执事,如红白喜事的总负责人叫执事,还如“你们这地儿谁是执事?”,“你屋里谁执事哩?”在《左转·烛之武退秦师》有“敢以烦执事?”的句子,这里“执事”是对秦穆公的敬称。“执事”也写作“知事”,知在古代有“主持,负责”之意。

30、撼东西:长武一带至今把“拿东西”叫作“撼东西”,“撼”在古汉语中就是“拿”的意思。《广雅》中解释:“撼,动也。”后又引申为摇动、拿动等意思,如韩愈《调张籍》中“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同时,“蚍蜉”现在汉语中叫“蚂蚁”,长武人至今还在用这个古词语,把“蚂蚁”叫“蚍蜉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长武方言中表示“拿”的意义的字应为“荷”,“荷”读hè时就有担负之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将字音叫转了,读成了hà.)

31、拾掇:音shiduo:“拾”与“掇”同义,组合成词其义不变,仍为拾取之义。引申有修理、整治、整理、收拾、搬运义。如:快种麦了,把地拾掇一下(是整治义);门扇坏了,赶紧拾掇(是修理义);把凳子掇来(是搬运义)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里掇是摘取之意。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三回:“鲁达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这里掇是搬运义。

32、桄子:普通话音guàng《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竹木制成的绕线器具”。长武方言中音为guáng,桄子:意为细长的棍子,如“我挨了一桄子”。

33、恓惶:长武方言指可怜,让人同情。如“那老汉恓惶的很”。古代汉语解释为惊慌烦恼,长武人用的是引申义。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34、尧婆:指继母,或心肠歹毒,薄情寡义的女人。如“你的是个尧婆,不给娃吃,娃癯的很!”元杂剧《灰阑记》第四折中有句“孩儿也,这臂膊似麻秆细,他是个无情分尧婆管甚的,你可怎生来参不透其中意?”

35、作践:zuòqiàn:糟蹋,不爱惜。如:不要作践粮食。李商隐《杂綦》上《必富》:“物料不作践。”《红楼梦》第20回:“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36、阿家:长武人将公公婆婆称为阿家阿公。古代,阿:名词的前缀。家:通“姑”,丈夫的母亲。公即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婆婆。唐·赵璘《因话录》卷一:“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尚父拘暖,自诣朝童结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37、先后:长武人将妯娌成为先后。《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37、将息:保重休养身体叫“将息”,如“你好好将息,过几天我再来看你。”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的意思完全相同。

38踅摸:读xúnmo,意为寻找。在长武方言中有“寻找”的意义,又有“徘徊”

“转来转去”之意。如“你在人家门前踅摸啥(长武人将啥读shē)哩?”王实甫:《西厢记》:“四野风来,左右乱踅”。

39、洇:读yīn,意为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浸。如:“这种纸写字容易洇”。《说文》解释:“洇,水也”。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迷千里兮涵洇湄,晨陶陶兮暮熙熙”中将“洇”当作水流讲。

40、啬/啬皮:普通话sèpi,长武方言读sēipi:贪,小气,吝啬。如:老王啬的很/老王是个啬皮人。《史记·货殖传》:“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41、伤脸:shangnian:损伤面子,有害尊严之义。长武俗语:既蹾尻子又伤脸。

《红楼梦》第69回:“只是人已来了,怎好送回去,岂不伤脸。”

42、瓜/瓜子:长武人把傻叫瓜,称人为“瓜子”。长武俗谚:男笑瓜,女笑差。《醒世姻缘传》第85回:“管了这儿年当,越发成了个乡瓜子了。”

43、面目:长武人把脸,脸色称面目,如:“他进来一句话不说,就照我面目打了一拳头”。《庄子·东海之大乐》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这里“面目”就是脸色之意。

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作状语

如:1、你牛吼喇叭的,干啥?

2、你嘶马喊叫的,叫蛇咬了?

3、大早起来,你就狗蹲到墙角角,想啥着哩?

4、这娃,毛手毛脚的,把水弄的河流四海的,叫人咋走哩?

其中1“牛吼”“喇叭”意为像牛一样吼,像喇叭一样。2意为像马嘶叫,本来应为“马嘶喊叫”,为了突出喊叫的声大和急切,家乡人将嘶提前,长武人s、c不分,所以将这个字读为cī。3中“狗蹲”即像狗一蹲着。4中“河流四海”像河一样流,像四海一样广阔,用夸张的手法描述水流的到处都是的样子。

二、名词用作形容词

如:1、猴女子,你能静一静吗?

2、这娃性子牛得很

长武人将好动淘气称为“猴”,将犟脾气叫做“牛”。其实都是将名词当作形容词来使用。

三、使动用法

如:你给咱念书哩,我看是羞先人!

这里“羞”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先人蒙羞”之意。

如:咱没做亏人的事,咱就钢板硬正的。

这里“亏”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别人亏损”之意。

偏义复词现象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例如:曹操的诗歌《短歌行》中“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䜩”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中“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作”的意义,是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说自己昼夜都不停的劳作,非常辛勤。

长武方言中这种现象比较多,如:

“我说了半天,嘴皮子都磨破了,你好歹听上些。”“好歹”在这里偏向“好”意思是“你好好的听上些”。

“老张门户紧得很”“门户”偏指“门”意思是“老张家的大门关的紧得很”,“门户”还有一种意思指把自己的东西看的牢的很。

“老张家娃性子静稳地很!”“静”和“稳”意思相近,偏指“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张家的孩子好静”。

古汉语句式

一、倒装句

如母子二人在干活,临近中午,母亲关切地问儿子:“饥吗?”儿子答:“甚不饥。”“甚不饥”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倒装句式,即“不甚饥。”“甚”是一个古汉语副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很”的意思。若这个儿子用普通话来回答母亲,就应说:“不是很饥”。如《愚公移山》中有句子:“甚矣,汝之不惠!”类似的句子有“甚不疼”“甚不热”“甚不冷”等。

二、被动句

在长武方言中被动句不用“被”表示,而是用“叫”来表示。

如:1、我叫门碰了一下。

2、我叫骗啦,白白扔了五百块钱。

三、状语后置句

长武人爱吃肉夹馍、菜夹馍、辣子蘸馍等食品,其实肉夹馍就是古代汉语中状语后置句“肉夹于馍”、“辣子蘸于馍”的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如“晒太阳”,就是状语后置句“晒于太阳”的省略形式。

破音异读现象

破音异读是指改变字(词)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词义。这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孟子·王好战请以战喻》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通常作名词读“yī”,在这里作动词读“yì。又如《史记·鸿门宴》中有句子“先入咸阳者王矣”的“王”通常作名词时读“wáng”,在这里作动词时读“wàng”。

长武方言中常说:“这种洋芋吃起来很面。”这里的“面”在长武方言中不读miàn而读mián;“把煮出来的面条用凉水冰一下”里的“冰”不读bīng而读bíng;

还有,被别人逗笑了常说“把我笑的”里的“笑”不读xiào而读xiǎo这些都是古语的破音异读现象。

长武是秦早期经营的地区之一,处在关中西北部,是关中文化、中原文化输向西夏等地的重要通道,又自古多兵事,所以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现象很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更能增加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注:由于作者水平和资料有限,错误难免,敬请大家指正。)

作者简介:王敏荣,女,一位从教22年的长武中学语文教师。工作之余,读书,旅游,偶尔信手涂鸦,谈谈感悟。大家都在看热烈祝贺长武全口福大盆骨4月12日即将盛大开业!

热烈祝贺长武嘉柏俪养生馆即将开业!

丁酉年三月十八,相约马坊卧龙山。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油菜花黄……

历史厚重的大美长武

柳树发芽了,长武人还会吹这个吗?

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赞赏

人赞赏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