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医院订阅哦!说不上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总想着抽空要写一篇“游子深恋故乡热土”类抒情的文章,经过深思熟虑,文章条理已然构思妥当;上来先是小篇幅的家乡介绍,衔接以大幅的排比抒情,最终落脚于在近几届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县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全文感情充沛,催人泪下,深度表达了一个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然而,过了这么些年,却一直未曾动笔,究其原因,至少有这么三条,其一,本人地道理工男,文字功底极差,不太可能短时间内堆砌那么多感人至深、让人动情的词语;其次,我今年34岁,离开故乡14年,这个很长吗,是的,不算很长,这么短时间内好像也无法激发出特别深厚的相思离愁;再次,我的故乡长武,隶属陕西咸阳,离开她的14年我一直生活在,呃,西安,你没有看错,陕西西安。写到这里,我不禁默默的问自己,“你算是个合格的游子吗?”基于以上三点,我根本无法甚至没有资格提笔来写一篇想象中极具大情怀的乡愁的文字,因为严格地讲我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游子(至少出个省吧...),没错,写到这里这篇文字眼瞅着就要夭折了,再写下去就略显矫情了,这可咋整啊?经过3分半钟的纠结,得出结论,那还是矫情一回吧。写乡愁的文章,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的故乡叫(务必停顿0.5秒),长武;古称醇觚、宜禄,陕西西北方向的一个边陲小城,与甘肃接壤,为陕西西大门,咽喉要塞,历朝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云云······接下来一定是气候,人文,特产等等,最后一定要强调下近些年的发展,煤矿,电厂,再后面基本就是抒情散文的套路了;上面已经说到,苦于没有够深厚的文字功底、从小背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会白话写实的我,注定无法一气呵成那样梦幻的文章了。遗憾!即便这种种,我的故乡已然是长武。
严格的说,我是在长武的一个小山村长大的,村子很小,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村子里的每一条路,这还包括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走出来的路。村子的北面是塬,问题来了,什么是塬?简单的说,塬就是很大块的平整的耕地,地里种满了各色的农作物,由于种麦子等粮食作物基本上只够吃,毫无结余,近十几年,原本林林总总的农作物,逐渐收敛成一种---苹果树,客观的说,要感谢苹果,正是这小小的苹果,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长武苹果也逐渐成了家乡的名片。村子的南面是沟,好吧,问题又来了,什么是沟?沟,即沟壑,长期流水侵蚀,风力沉积,地表径流等反复作用而成的黄土高原典型地貌。是不是很专业?不用崇拜我,请崇拜度娘...我的描述是,沟就是很大很深的坑(还是我的描述接地气吧),中间深,边缘斜坡,沟里生长着各种动物植物,树木、花草,还有小溪,池塘;我的父辈、父辈的父辈、父辈的父辈的父辈在他们的那个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挑着水桶,沿着沟边缘的斜坡,下到沟底,沟里的清泉可以用来解决一家人饮水问题;除了挑水,还可以扫上几大笼的落叶枯枝,到了冬季,这些都是烧炕取暖必不可少的燃料;特别要说的是,每年的端午节前,村里的人都要到沟里去打粽叶,粽叶这东西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是什么植物的叶子,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类似芦苇吧;新鲜的粽叶背回家,清洗干净,裹上香米和大枣,放在柴火锅里煮熟,真真是没办法形容那种清香。我小时候每年都会伙同其他小伙伴去沟里打粽叶,有一次打的正嗨的时候,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凶狠而可恶的大鸟,突然就盘旋着追着我啄,哎呀我这小暴脾气,一怒之下,我就跑,它就一直在后面追,我就一直边哭边跑,心里想着好男不跟女斗,我跟这动物较什么劲啊,这不知死活的鸟竟然几乎一直追到我家门口才罢休!从此,我再也不敢下沟里打粽叶了。
这个大沟,除了带给我们生活的资源外,还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作用---埋人。村里的老人百年之后,都会安葬在这青山之侧,绿水之畔,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面的年轻人都会从沟的边缘下去扫墓,家里一切都好,你在那边自己要多保重。一直以来我都在想,我到时候也一定不要烧,我也要埋在这里,这里是故乡,一定很踏实。
北塬南沟之间,就是我们的村落,记忆中我的乡亲们相处和睦,从不争吵,见面一定会问你“吃了么”?印象中他们从不着急,悠然自得地生活着;春天的村子是绿色的,我是说几乎全是绿色,所有的房屋都被绿色包围、覆盖,除了花草之外,房屋四周一定被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树包裹着,你可以尽情想象,什么是天然氧吧。夏天的时候,我会拉一个架子车,放在大门口碾麦子的场里,车上铺上凉席,一睡一下午,烦人的蝉鸣和走家串户收破烂的吆喝声绝不会将我吵醒,当然,卖冰棍和贴画卡片的除外。记忆中那时的我特别崇拜村里的一些小孩,他们放学后会背着书包,包里装着小铲子去沟里挖甘草,(问题别来了,不知道甘草是什么鬼的请自行百度)他们认识甘草,能从地上的茎叶部分分辨出哪个是目标,哪个是干扰。找对了地方,一次可以挖一大笼,带回家后,洗净切段,可以放在瓶子里泡水喝,一定是那种90年代打点滴用的玻璃瓶,瓶口用原装的橡胶塞子塞好,塞子中间插入一个中空的细竹子当作吸管,也可以用医用塑料管;夏天教室的窗台上,永远放着一排排大小不一的点滴瓶,里面灌满了甘草水,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小伙伴无一例外飞奔到窗台前,各自捧起自己的瓶子开喝。
我想,我们再也回不去那样的年代。
下过雨的秋天早上,打开大门去上学,一定要低头走,当然不是为了捡钱,而是因为地上满是被雨打风吹下来的核桃,大多是光光(长武方言,即不带外面绿皮的核桃),边走边捡,放进书包里,到学校后用教室的们夹破坚硬的壳就可以吃了,我敢保证孝村小学每一个教室的门都被我用来“咔嚓”过,厚着脸分享一个小经验,千万不能指着一个门的一个位置夹,一定要火力分散,不然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啊有没有。好像我们那会上学特别早,尤其是冬天,天空一片漆黑,早上踏着下了一夜的积雪,摸着进入教室,放好书包后从课桌抽屉拿出自制的小煤油灯,点亮后开始晨读,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写到这里貌似有点寒窗苦读的意思,还蛮正能量的,好像又不是我的风格,哪里怪怪的。我家离学校几乎一墙之隔中午放学后,我会飞奔回家,进门上炕,甩鞋吃饭,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爷爷奶奶早已将饭做好放在炕上的油布上,已被冻僵的脚放进被窝,大口吃着饭,被雪打湿的布棉鞋也被奶奶放进炕洞里烘干,画面是不是太美。
爷爷在老家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和果树,花的种类实在太多无法列举,水果有梨、桃子、苹果、李子、草莓、葡萄、杏,还有坚果核桃,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由于梨树比较高,为了很方便摘下比较高的梨,爷爷自制了一个摘梨神器。在一根很长的木棍顶端,固定一个铁丝做成的网篓,看准目标梨,调整角度,沿着梨把与连接枝所成钝角的方向,用力一送,梨就乖乖的来到了篓里,技术控爷爷就是这么任性。一般最大的梨,爷爷都会削好皮给我吃。孔融这个时候一定要问了:今天,你让梨了吗?我铿锵地回答:让你妹,俺们家梨太多,管饱,让来让去累不累。融哥吐血。
距离我们村子大约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集市,每逢农历的二五八,都是开集的日子,集市不大但是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早早赶来,或置办农具或采购生活用品。爷爷经常会骑着他那辆老式二八自行车在这我跟集,买个玩具枪或者泡泡糖就能开心一整天。
除了跟集,最喜欢的就是放学后和小伙伴的各种玩闹,那个年代不像如今的城市,放学后完全不用补习钢琴或者舞蹈课,跑出校门的一刻,感觉如此广袤的天地都是我们的地盘。上树捣鸟窝,下水摸螃蟹。最最记忆深刻的,要属当时一种自制火器的玩具,深受我们的喜爱,堪称儿子娃标配,你要是没有一把这样的火器,你都不好意思跟别的小伙伴打招呼。是个什么神器呢?先用铁丝拧成一个手枪形状的枪架,用粗铁丝做成撞针,扳机与撞针联动,用拆下来废弃的自行车链子对齐做成枪管,撞针插入枪管,用皮筋将撞针与枪管锁紧,再用火柴头做成火药,装填进枪管,扣动扳机,撞针在密闭的枪管中与火药撞击,发生局部爆炸现象,声音真的很大。现在回过头想,只能说高手在民间。不知道我这三言两语是否将此火器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解释清楚了,本人非枪械专业,也就只能描述到这个水平了。需要说明一下,你可以参考我的描述自行加工,但是出了事可与我无关哈,这年头什么事情都要提前搞个免责说明。什么?你找不到自行车链子?没关系,用摩托车的也可以,威力更大,音效更好。摩托车链子也找不到?!呃,那这样,除了此神器外,我再教你制作另外一种神器,不过不是火器,属于冷兵器,与“弩”原理差不多,有兴趣吗?你问我为什么都是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没有芭比娃娃?你这不是废话吗,这里是长武,前面说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这些个兵器的原型,我猜很早前一定就出现了,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演进、传承,我们这一代孩子还算争气,祖上的手艺总算没有丢,就是缺少了些“工匠精神”,有时打不响,有时揣在裤兜里好好的,瞎响......过了这许多年,我的脑海里永远有这样的画面,夕阳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徐徐冒出青烟,柴火焚烧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小村庄,仔细听的话还能听见不知道谁家的电视正在播放着《新闻联播》开始前那好像永远不变的熟悉的旋律,一伙碎娃在村子的房前屋后、塬上沟边疯跑着,嬉戏打闹着,瓜叫唤着,大人们站在大门口,扯着嗓子喊着自己的孩子回家“狗娃,回来吃饭”,“黑蛋(读tan),快往回走,看我把你腿打坏了”。这样的画面就像在梦里一样,清晰却远去。
到了初中,我离开那个小村子去到县城上学。县城离的不远,大约十公里,县城也不大,建在国道旁边,县志上应该有这样的描述,长武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西兰公路旁的璀璨明珠。
于我,长武是我的故乡。
医院建在南大街的半坡上,不能找个平整的地修建?艾玛,你管的还真宽,真是卖白菜的命操着卖白粉的心。医院门口有很多卖小吃的小摊,有一种小吃至今想起来仍然还流口水。说是摊位吧,其实它也不算,只是一个大笼,用白色的干净棉布衬底,再用厚一些的棉布盖上笼口,笼里面装上软软的包子,又大又香,真的皮薄馅大超级好吃。吃法很重要,一定要沿着包子横截面双手撕开一小口,从这个小口灌入辣椒汁,小口长以3-4cm最佳,太小不好灌,太大了呢?我觉得容易漏,你说呢?狠狠咬上一口,妙不可言,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卖包子的我的乡亲,会坐在树荫下的一个小板凳上,面前放着这只大笼,笼的旁边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白色搪瓷缸子,盖着盖子,里面装满已经调制好的辣椒汁。买主来时,卖主会自行撕开小口,熟练的灌入辣椒汁,最后将包子递给买主。包子虽小,于他,可能是生活的希望。
于我,则是我心中的长武符号。
说完了包子,再说说板板糖,组织了半天,最终还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它,简单的说,就是用高粱(我猜的)经过某种特殊工艺的加工,制成长约20cm,宽约6cm,厚约0.5cm的乳白色糖板,所以叫做板板糖。初入口时,略脆,经过口水(用“唾液”好像更不容易引起不适感)的浸润,逐渐变软,极甜。卖糖的人会在自行车后座外侧固定一个木制的箱子,用来盛放,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板~板~糖~”,必须是地道的长武方言,粗犷有力,这一声吆喝,对小孩来说极具吸引力,放下手边的火枪,一溜烟跑出门去,不买也要去看一看。这东西算是小时候零食中很贵很奢侈的,不可常有,故而更觉得好吃。记忆中,除了钱能买得到外,还可以用玉米、高粱等谷物按照一定的比例交换而得,我承认我干过偷偷拿玉米出去换的勾当,很多次。由于板板糖很脆,每次吃完之后,总会剩下很多糖渣,一定不会浪费,小心翼翼将糖渣全部倒入手掌心,一大口全部吞下才过瘾。多年以后,我再买来许多,给儿子一大块,并告诉他这是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儿子咬了一口后,呆了三秒,缓缓道:太甜了,不能吃太多。随手放在桌子上,转身离开,留下瞬间石化的我。
多年以来都有一个场景,一直萦绕着,忘不了。冬天,很冷的冬天,窗外大雪漫天,马上就要过年了,妈妈和奶奶围坐在小桌子旁包着饺子和包子(请原谅我,又是包子...),房间正中支起一个取暖用的大火炉,火炉上架着一把铝制的大水壶,水已经沸腾,突突地冒着热气,水壶的盖子被水蒸气推地一跳一跳,房子里很暖和,我趴在烧热的炕上盖着被子,写着寒假作业,心里想着:过年前就把寒假作业写完,年后就可以放开玩了。如此场景,简单到极度具体,不知为何至今依然想念它,即便现在每年过年,奶奶、妈妈、媳妇还要包包子包饺子,我却无法找到当时的感动。
媳妇进来催睡觉,就只能到这里匆匆收笔了。按照惯例需要总结一下,长武在我心里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美丽,更谈不上伟大,但是,她却给我最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最完整的人格和三观,最深的爱和最幸福的那些年。年少时,你养育了我,成年时我不得不离开你去寻找所谓的人生;我想,年老时,我一定会回到你的怀里,百年后,请把我埋在你的泥土里。
大家都在看我,就是长武一俗人假期在外地看人海不如在长武看云山枣园张家沟的草莓熟了邀你去采摘我长武锅盔再一次上了大央视注:感谢作者赵玮倾情投稿!征稿启事:欢迎广大长武微友把发生在您身边的新鲜事、突发事和感人事告诉小武,有您的参与,我们的长武会更加精彩!小武,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传播长武之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长武在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