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有四个ldquo常识rd

“1CM”说

在学界,张宝通是个饱受争议的专家。

有人评价他“敢说”,有人评价他“乱说”,而他却“自述自理”,从不与人争论。

对他来讲:“敢说”,是一种大胆的、直言的、勇敢的学术追求;“乱说”,是一种破常规、反常态、不逐流的研究态度。

他说过:你可以驳斥我的观点,却不能阻止我阐述我的思想。

核心观点

CHINA,就是“秦那”

中华的“华”源自“华胥”

“陕西”大于现在的陕西

咸阳历来非“帝都”

作者

张宝通(经济学家)01CHINA,就是“秦那”

年,我随丝绸之路万里行团队,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到了丝绸之路的终点罗马,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历时两个月,行程3万里。

回来以后,又见了几个没有去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发现和验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都把中国叫“秦”。

古丝绸之路的主通道是从新疆南疆,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去的。新疆维吾尔语称中国为“秦”。塔吉克地处葱岭,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塔吉克把中国叫“秦”。

阿富汗是历史上的大月氏,当年张骞通西域就是要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阿富汗把中国也叫“秦”。

乌兹别克是历史上的大宛国,其东面是中国,东南是印度,西面是波斯,是三大帝国的交汇地,其古都撒马尔罕是当时中亚的枢纽,乌兹别克把中国还是叫“秦”。伊朗是历史上的波斯,伊朗把中国也叫“秦”。

土耳其是历史上的东罗马,是陆上丝绸之路事实上的终点,土耳其把中国仍然叫“秦”。意大利是历史上的古罗马,中国的丝绸是从东罗马经海路转运到西罗马去的,意大利把中国叫“秦那”。

意大利说的是拉丁语,拉丁语发音带了个词尾,实际上把中国还是叫“秦”。

历史上中国西部全是秦,陕西是秦,甘肃是秦,青海是秦,四川还是秦。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把中国叫“秦”,说明他们最早是和秦人交往的,是秦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语言是历史的记忆。经过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为止他们都没有忘记,把中国仍然叫“秦”。

张骞出西域,不是开辟了丝绸之路,而是把被匈奴终断了的、秦人开辟的民间的丝绸之路又重新打通了,变成官道了,使其成为商贸大通道了。

张骞出使西域,发现当地有蜀锦。秦始皇册封贩运丝绸的大商人乌氏倮为贵族,给的地位很高,可以定期晋见他。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时间不长,但秦作为一个诸侯国的时间却是很长很长。

这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了。

现在,英国人把中国叫China(柴那)。我们把它解读为瓷器,是不对的。

秦汉的时候,中国就没有瓷器,是土陶。唐朝的时候才有唐三彩,但唐三彩比较粗糙,严格说还不是瓷器。

只有到北宋的时候,耀州瓷才叫瓷器。但北宋的时候长安已经不是首都了,丝绸之路已经衰落了。

因此,把China解读为瓷器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欧洲的普通话是拉丁语,现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都把中国叫“秦那”。英国当时很落后,说不准欧洲的普通话,把“秦那”读成了“柴那”。

“柴那”与瓷器(China)的发音相同,我们就把它误读成瓷器了。瓷器比较重,是海上丝绸之路贩运的主要货物,我们在南海发现的古沉船装运的主要都是瓷器,叫陶瓷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所以叫“丝绸之路”,当时贩运的主要是比较轻、比较贵的丝绸和茶叶,而不是瓷器。

China,实际上是英国人对“秦”或“秦那”的发音。

事实胜于雄辩,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走遍了世界所有的洲和主要国家,说的是事实。

但我们的专家是从少数文献出发,是分析,是猜想,把大众语言神秘化了,是不可靠的,是以讹传讹。

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欧洲中世纪实行的是分封制,它的文官制度是后来从中国山寨过去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秦”称谓中国是非常恰当的,只有“秦”最能代表中国。

现在印度等南亚国家把中国叫Jin(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把中国叫Sin(鑫),实际都是“秦”不准确的发音。只有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俄罗斯等国把中国叫“契丹”。

现在英语成了世界通用语言,China成了中国的标准称呼,可以说世界都以“秦”称谓中国。

02中华的“华”源自“华胥”

黄河文明的代表实际是渭河文明。

当时生态环境非常好,黄河经常泛滥,原始人不会在黄河两岸活动,一般都是在支流上活动的。

渭河是黄河最主要的支流,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是我国古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区,蓝田猿人、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姜寨遗址就是其代表。

中华的“华”,源于华胥的“华”。

华胥是我国传说最早的人文始祖,在华胥之前再没有以人名命名的人文始祖了。

华胥氏是母系氏族。中华传说中,中国最早的人文始祖是华胥,华胥生女娲和伏羲,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然后才有炎帝、黄帝、蚩尤,才有56个民族,才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华胥氏活动的核心区在秦岭北麓西安蓝田,那里有华胥陵、华胥沟、华胥镇,其周边有华山、华阴、华阳(洛南)、少华山、华州(华县),传说黄帝曾经梦游华胥国。

华胥氏在蓝田华胥镇,全国唯一的华胥陵在蓝田华胥镇,并且留存有华胥、伏羲、女娲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

渭河北岸西安阎良的荆山,传说是黄帝铸鼎,建立部落联盟的地方,其核心区叫“中华原”。

这里曾设置“中华郡”,古代富平县驻地就在今天的华朱乡,这里还有华阳原。已经发掘出的古碑和历代地方志均有确凿记载。

其周边还有华池县(三原)及华王村、华原县(耀县)及华原。

这些以“华”打头的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核心区域,印证着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特别是华胥陵、华胥镇、中华原、中华郡,这些中华民族的标识地,均在大西安的范围。

所以说,华胥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根在华胥,华胥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华胥文化的研究、宣传得不够,华胥文化的传播、影响目前还十分有限。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都是口传历史。由于人们对自然界没有完全认识,口传历史都带有神话色彩,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口传历史实际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传承。

口传历史和考古历史并行不悖,互相印证。但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考古历史和口传历史又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

因此,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历史的研究应当是两条线,不能互相取代。考古历史为口传历史提供科学依据,口传历史为考古历史提供历史线索。

口传历史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间长得多,我们不能只拿考古发现去研究口传历史,还应当用史前历史特有的方法去研究、解释口传历史。

03

“陕西”大于现在的陕西

西周王朝建立四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由于继位的周成王年幼,便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召(shào)公奭(shì)辅政。

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在陕塬(今三门峡陕州区张汴塬)立了"分陕石",“分陕石”也叫"周召分界石"。

周公旦把主要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召公奭负责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

据《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现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保存有一柱形界石“周召分陕石柱”。

古籍所称“陕西”,均指陕塬以西的地区。

三门峡原来叫陕州,只是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电站才改叫三门峡的。

元、明两朝之后设立陕西省,陕西省所以叫“陕西”,只是延用历史叫法而已。

我们把关中称作“八百里秦川”,实际宝鸡到潼关只有六百里,没有八百里。只有从陕甘界长武的凤翔路岔口到灵宝的函谷关才是八百里。

我们看《大秦帝国》,关中最早的门户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当时叫铁函谷土潼关,函谷关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门峡(陕州)和陕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这个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目前三门峡人创业、就业、上学、买东西、买房子都愿意到西安来,现在三门峡在西安有几十万人。

西安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西安的辐射力已经超出潼关。当时我建议把河南的三门峡、山西的运城、甘肃的天水纳入大关中,构建大关中城市群。

这个建议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办釆纳,年在西安召开了大关中城市群座谈会。

由于当时国家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三门峡、运城属于中部,关中属于西部,纳不进来,大关中就演变为关中—天水了。但仍保留我提出的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总战略。

现在国家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战略,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大关中城市群。遗憾的是河南实施中原城市群战略,不准三门峡进入大关中,而三门峡特别想进入。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是由陕西主导实施的,完全可以把三门峡邀请进来,与黄河金三角其他市一视同仁。

黄河金三角的渭南、运城、临汾都进来了,拉下一个三门峡多么尴尬。

04

咸阳历来非“帝都”

现在某些咸阳人还在阻止西咸行政一体化,说咸阳是千年帝都,不能和西安合并。

其实,现在的咸阳主城区从来都不是“帝都”。

秦始皇咸阳的核心区在汉长安城遗址。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汉长安,秦咸阳也。

秦始皇的咸阳是没有城墙的。秦始皇说,秦岭就是我的城墙,黄河就是我的护城河,千古一帝。汉朝皇帝气魄太小,在秦始皇咸阳的基础上围了个城圈,封闭起来了。

我们记住了封闭的、有形的汉长安城,忘记了开放的、无形的秦咸阳。就好像记住了唐代的长安,忘记了隋代的大兴。

唐的长安城不是李世民修的,而是隋文帝,隋炀帝修的大兴城,是同一个城墙。

秦始皇的章台宫就是后来汉的未央宫,秦始皇的兴乐宫就是后来汉的长乐宫。荊柯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都发生在章台宫。

秦始皇后来的政治中心放在阿房宫,秦始皇死了埋在临潼,百分之百在西安。

渭河北岸的咸阳,是秦孝公的诸候之城,不是首都。

因此西安才是“咸阳”,咸阳不是“咸阳”。

现在咸阳的主城区,是明朝的时候,为了保留咸阳的名字,在咸阳古渡处设了个咸阳县,就好像在韦曲设了个长安县一样。

因此,西咸一体化没有历史障碍。咸阳是千年“古渡”,不是千年“古都”,西安才是千年“古都”。

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从来都没有分歧,国家在陕西只认定了一个古都,就是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周、秦、汉、唐的建都地。只是解放后,西安一度成了直辖市,不能管县了,咸阳县才从西安市分离出去的。

后来咸阳县升格为咸阳市了,咸阳市又归西安市管了。

~年,咸阳市就归西安市管,当时成立的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其驻地就不能放在咸阳市,只能放在兴平。后来市地合一,成立现在的大咸阳市,才又和西安分开了。

分开只是历史的瞬间,几千年都是一个城市,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闹分裂是没有出路的。

闹分家,西安很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咸阳更成不了。

——END——“1CM”话题往期回顾“戏弄”贪官的名字,不是一件正经事“撕不破”的塑料袋里装着一阵阵飘荡的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6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