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泱泱中华大地上,自远古到现在,陕西人特别是关中父老乡亲对于面食的情有独钟可谓名满华夏,尽人皆知。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小麦在美丽富庶关中平原盛产的诸多农作物中,真的堪称是一枝独秀、无可替代的“领军人物”。在勤劳智慧、坚强果敢、开放包容的陕西人手中,以小麦面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林林总总的面食品种少说也有上百种之多,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区县都有那么几种让当地人引以为荣、特色浓郁的“看家”面食。
杨凌面食故事多
在我国目前规格最高、面积最大、科研力量最为雄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陕西省杨凌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个曾经是传说中中华民族先祖后稷教民稼穑、种植五谷的神奇所在,闻名遐迩、宽如裤带的蘸水面,挑起若旗、入碗似花的旗花面,无疑是足以引领当地餐饮市场风骚、广大群众每天必吃的大众化美食。年年初,“杨凌旗花面”成功进入杨凌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美食传统制作技艺一举成为杨凌区大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娇艳夺目的奇葩,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杨凌旗花面”非遗技艺传承者——国家特一级烹调师、陕西省饭店协会副会长兼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厨艺公益形象大使、陕西烹饪大师、陕西省营养协会配餐指导中心主任、爱心大使、杨凌区第八届政协委员李晓武的大名,也随之不胫而走。
武功大地钟灵秀
五六十年前,杨凌还没有设立什么开发区,其准确名称应该是武功县杨凌公社,也就是咸阳市武功县管辖的一个乡镇。武功古称有邰国,为周朝的京畿之地。早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年)即在此设立县置。武功天地锦绣,物华天宝,文韵深厚。周人始祖后稷曾在这里设坛,教民树艺五谷,使得斯地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此外,武功还是汉代爱国主义典范苏武的故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更有织出“超今迈古”回文诗的才女苏慧。山水蕴灵秀,代有俊杰出,在丝绸之路伟大构想一步步付诸实践,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好外部环境鼓舞下,本文今天向各位读者隆重推出的陕西秦香源生态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凌“小李旗花面庄”总经理,非遗技艺传承人李晓武,便是这一与时俱进的英雄群体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旗花”美食有来头
在藏龙卧虎、钟灵毓秀的杨凌民间,一个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广为流传。明代中期,孝宗皇帝因其最是宠爱的妃子妙春,因病不思茶饭,特颁布圣旨昭告天下名厨为爱妃烹调饭食。尽管厨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无奈妃子依然沉疴依旧,黛眉紧锁毫无食欲。附近镇上有位来自关中武功县的年轻人张味,赶集时为母亲买来半斤烧腊肉以为孝敬,墙上的圣旨被他无意间用来包肉。公差以为其妙术在身,兴冲冲地将小伙带回复命。面对许多御厨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张味苦思冥想,一夜未眠。次日上午,由这位武功县后生做出的一碗醋酸汤煎、软滑味香的家中母亲常做的面食让平日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娘娘眼前一亮,胃口大开,赞美不已。明皇大喜,随将此面赐名为“旗花面”并作为宫廷御膳予以保留。明朝状元康海系武功县浒西庄人,明前七子之一。因遭受宦官刘瑾弹劾辞官回归故里。为招待亲友乡里在武功县城做了一顿旗花面,一时间大家争相品尝赞不绝口,此美食于是得以代代相传至今。
一往情深奋从厨
旗花面又称“奇花面”、“七花面”,因为所用鸡蛋花、葱花、海带、环笋等食材均需切成如小旗子一样的菱形或三角形,故名“旗花面”。作为杨凌旗花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年12月出生于后稷故里老武功县城所在地武功镇香山街,年高中毕业后,自幼就对烹饪一道充满浓厚兴趣并已经可以独立制作一些简单家常饭菜的他经在宝鸡工作的叔父介绍,被安排至宝鸡市金陵饭店宴席接待中心学徒,开始了与烹饪相识、相知、相守近三十个年头的勤勉奋斗与不舍追求。
皮肤白皙、聪慧机敏、谈吐优雅且颇富幽默感的李晓武大师采访中告诉记者,“当时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金陵饭店旗下的溢香楼,刘平生、杨国发、凌胜德等饮誉宝鸡市饮食公司的几名特级厨师都在这里。除过每天主动帮助师傅做些杂活外,杀鸡宰鱼的活路咱干得最多,一两斤重的活鱼常常半天就要杀多条,不仅仅是开膛破肚,还要全部洗干净呢。”三个月之后,厨师长凌胜德师傅见小李手脚利索眼中有活,聪明好学又不怕吃苦,就把他调到餐馆后厨砧板岗位。在得到几位师傅手把手传授肉丝肉片、肉丁肉条等基本切配刀工的同时,食材搭配的营养科学及烹调中的化学变化,鱿鱼海参等海产品的干货胀发等,晓武都学了个扎实认真,一丝不苟。每天成十个后臀的剔骨取肉,凉菜房中对于葱姜蒜及各种调料的认知与把握,甚至于一些菜品的平面设计和简单雕刻技术,都被这个事业心责任心极强又不甘落后的小伙子一一掌握。“当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有活就干活,还一定要争取干好,闲暇时拖地打扫卫生,拉煤清运炉灰,有时间还主动帮助师傅们洗工作服,一句话,咱人不能闲着。那时一天真的有干不完的活,使不完的力气!”
游刃有余感师恩
“当时住的地方距离单位有十几里路,每天上下班就靠一辆自行车,不论天气咋样变化,我一次也没有迟到过,每天两块钱的工资,我每个月都可以因为全勤领到60元钱,到凉菜房一年后,工资才增加到元,呵呵。”接触凉菜制作一年多时间以后,颇具慧眼、知人善任的凌师傅又破例将普通菜肴的烹调制作大胆地交给了自己的这位爱徒。莲菜炒肉、腰果虾仁、红烧鱼等大众化菜品的煎炒烹炸,晓武均在二火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当然了,恩师的指导帮助断不能少。“当时普通宴席每桌元,高一些档次的元,荤素搭配,用火制汤,挂糊勾芡,翻瓢功法,几位师傅真的是手把手心贴心教我呀!如此大恩大德咱一辈子也绝对忘记不了!”
烹调本事难掺假
世界有多大,我想看一下。年下半年,已经在宝鸡著名陕菜企业苦苦修炼了四五个年头的李晓武,怀着开阔眼界增加阅历的朴素思想,经过师傅牵线搭桥,一路西行直奔兰州,带领着十几个年轻小伙儿,“斗胆”当上了定西路金城饭店的厨房老大,这里老板给的报酬是每月元,这个数字在晓武眼中无疑是真真正正的“天文数字”。一年半时间真的是转瞬即逝,尽管店老板对他特别器重特别赏识,但此时的李晓武已经感觉到原先隐藏的“危机”已经浮出水面——师傅传授给自己的本事基本上就要“山穷水尽”了,咱一不能欺哄老板,更不敢“坑”人家消费者,咋办?打道回府,学习充电!在老家,父亲所在的林业系统正好准备招收一批新工,尽管老爸隔三岔五用尽办法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让他早一天离开餐饮这个行道,但此时的晓武早已经对水火相济之道爱得如醉如痴,心肠如铁石一般。
正当李晓武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方向苦苦思虑时,一个喜讯飞到了他的耳际:杨凌有一位名叫党新汉的刚从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宴会主厨岗位回来的特级烹调师,在当时杨凌唯一的一家涉外宾馆杨凌科学会堂担任总厨师长,人品高洁,技术高超。慕名找到党师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彼此了解,党师傅终于同意收下晓武为徒。一应制作国宴菜品的要求及标准,传统陕西名菜的烹饪技法,和许多陕菜制作中的独门绝技,党师傅都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与此同时,师傅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你就炒菜学炒菜,炒不好菜,你还必须向书本学习理论,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与烹饪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变化产生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行。为此,在蓝田县烹饪技术培训学校,李晓武进行了为期天的理论强化训练。待到年杨凌有了头一个厨师培训中心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李晓武已经受邀担任了这里的实训课指导教师。
报效桑梓展经纶
年7月29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在陕西杨凌光荣诞生,对于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战略决策部署,后稷故里的广大群众奔走相告,振奋鼓舞。也就在那时,作为区政府承担各类重要接待任务的新绿洲宾馆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厨师,颇具综合优势的李晓武自然不容置疑地成为该宾馆主管后厨及前台服务的不二人选。国家领导人,省市区领导,高规格的国际友人赴杨凌参观、访问学习代表团······李晓武和他的同事已经不知道成功接待了多少次。由他亲自担纲烹调的珍珠全鱼、糖醋排骨、腐竹烧肉、红焖丸子、烩三鲜、莲菜炒肉、温拌腰丝等陕西名菜及多种地方特色小吃面点,多次获得各级领导同志与四海嘉宾的一致好评及高度赞许。用李晓武的话来说,就是“真的感觉到自己的技术能力与水平好像插上了翅膀,每一天都会在汗水与辛勤劳动中得到明显进步和提升,没有白白下苦。”在数次前往北京、四川及西安人民大厦、止园饭店等著名餐饮企业学习求教、获取真经的难忘经历中,翟耀民、樊建国、王彬恩、徐长安、左汀、梁力行、王志民等老一辈德艺双馨的烹饪大师与李晓武也由生到熟,成为他这辈子引以为荣的良师益友。在上述恩师的热情支持、帮助指导下,过去把握不大的土豆丝、蒜茸菜心等素菜烹调比以往更加从容自信了,火候的分寸拿捏,调料的准确投放时间,等等,也逐步做到了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就这样,在杨凌示范区餐厅厨师长这一重要岗位上,虚心学习锐意进取,在每天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李晓武用来攻坚克难,用烹饪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并不改初心,乐在其中。
矢志创业苦追求
认准目标,扬长避短,厚积薄发。早年即跟随叔父潜心学习传统陕西烹饪技艺,深得关中面食特别是旗花面制作精髓的他,二十几岁时又得到武功镇面食世家冯志杰师傅的悉心传授,其制作旗花面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年回国后,针对杨凌当地餐饮市场的发展需求,在进行了大量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决心矢志弘扬发展故乡面食文化的李晓武果断辞去原来的工作,拿出当时仅有的两三万块钱,在杨凌街头开了一家仅有几十平米的小店,勇敢地亮出了个性特色鲜明的“小李旗花面”的品牌。一年后,依靠诚信经营优质取胜的创业理念,又把靠着诚实劳动获得的10万元用以扩大经营规模,一家营业面积达多平米的小李旗花面金子招牌,又精神抖擞地屹立在农科城那熙攘繁华的街头。他既是老板又是厨师,和朝夕相守的爱人一道,用地道的杨凌美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品鉴的国内外消费者。地道优质的无公害食材,与时俱进的传统烹调技法,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让他的店面每到饭口便“人满为患”,几乎每天都有顾客在排队等候,只为那心目中一碗特色独具、色香味形俱佳的盛满浓浓乡愁与儿时记忆的美食。根据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要求,在8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小李旗花面”品牌商标注册,次年又荣获“陕西省首批绿色饭店”殊荣的基础上,9年至今,拥有30余名员工、多平米、装修古朴时尚的小李旗花面庄在杨凌神农路中段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本地诸多面食餐馆中的佼佼者。此后,“陕西十佳百姓口碑名店”、“陕西名点”、“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推动陕西餐饮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一系列实至名归的荣誉,似雪片一般,一个又一个“飞”进了以李晓武为核心的这支卓尔不群的英雄团队,持续在周边地区乃至省内外有了响当当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社会美誉度。
公益事业无旁贷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晓武深知自己肩头担子的分量。他一如既往不改初心,奋发进取、拼搏努力之心毫无懈怠。年至今,在由区政府牵头组织举办的年度杨凌蘸水面美食大赛活动中,无论店里的业务再忙,李晓武一次也没有拉下,他热情宣传,奔走呼号,为宣传推广当地的地方美食和农副特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一致认可。年4月,作为杨凌食文化研究会会长,他多方联系,成功组织了数十家爱心餐饮企业,为杨凌国际马拉松越野赛近两万名运动员免费提供了20多种健康绿色的营养早餐,此举在杨凌大地一时间引发巨大轰动。在杨凌美食文化艺术节活动期间,在几年连续举办的由陕西电视台组织的“最牛年夜饭”奉献活动中,在樊建国、徐长安、王彬恩、梁力行、左汀、王志民等恩师的热情参与指导帮助下,李晓武每一次都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去年秋季由陕西省饭店协会成功策划举办的规模空前的第六届陕西省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暨首届“丝路起点”创新技能大赛中,李晓武受邀光荣担任了大赛评委。鉴于他多年以来对陕西省饭店服务业技艺发展进步做出的扎实贡献,今年5月,陕西省商务技能管理考评管理中心特别授予李晓武“中华厨艺公益形象大使”殊誉。
特色铸就生命力
在以旗花面为主打出品奉献社会、服务广大消费者的同时,锦绣中华、草船借箭、葵花糟肉、小米煨刺参、紫薯排骨、特色生态烤鱼、杨凌大丰收、御膳香茄、芳香排骨等创新特色菜品,都每每成为许多食客凡来必点的招牌菜肴。年起,随着由李晓武创办的陕西秦香源生态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的诞生,他又发起成立了杨凌食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一职,咸阳、乾县及白鹿塬影视城也都相继亮出了“小李旗花面”的大旗。公司充分利用杨凌得天独厚的生态和科技资源优势,先后研发推出的农家头道醋、小榨纯菜籽油、农家辣椒面等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上市后大获好评。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坚定不移地践行“统一培训、统一食材、统一标准、统一工艺、统一管理”五统一的陕西省著名餐饮品牌“小李旗花面”的明天,一定会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吟诵的那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蓝桥明月文龙作歌赞曰——李晓武,李晓武,桃李芬芳还在目,英年奋发,晓来当闻鸡起舞。大美桑梓神秀地,初心无改,矢志从厨。示范区餐厅厨师长,非洲刚果宴会主厨。厚积薄发,苦修他,一应烹调功夫。为祖国赢得荣誉,把官兵思乡真情弥补。一顿家常陕菜,蕴含爱国拳拳心,价值无数!弘扬传统美食,一碗旗花面,地域特色彰显足。厨房就是阵地,慧心巧手,描绘他日壮美画图。社会责任担当,期陕菜传承创新,发展进步。“小李旗花面”不小,有荣誉,有深情,有希望,有抱负......
陈文龙简介
资深媒体高级记者,陕西省望贤书学会理事,诗人,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餐饮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榆林市烹饪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陕菜网《陕菜春秋》《陕菜人物》栏目主编。
“陕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