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迁都西北做准备抗战时期蒋经国考察甘肃纪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为迁都西北做准备——抗战时期蒋经国考察甘肃纪实

袁志学

蒋经国(左)受蒋介石(右)委派到大西北考察

年4月底,受蒋介石委派,担任赣州行政公署督察专员的蒋经国从重庆经成都到西安,在兄弟蒋纬国及胡宗南秘书熊向辉陪同下,沿西兰大道赴甘肃考察。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东南、西南几条对外交通线已相继被切断,国际援华的抗战物资无法正常运到中国,最后只剩下西北的甘新公路还算基本畅通。蒋介石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到西北考察,主要目的在为必要时迁都西北做准备,考察一旦战事吃紧、重庆失守,兰州成为“陪都”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洞察新疆盛世才的政治动向也是重要任务之一。蒋经国、蒋纬国考察结束后,年8月,蒋介石夫妇在胡宗南等陪同下亲自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考察,宋美龄还亲自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了解盛世才的政治动向,之间的关联度不言而喻。甘肃省《地方文献志》第二篇《艺文》中,记载了蒋氏兄弟考察的缘由:“当时蒋介石已经考虑迁都兰州,预作时局继续恶化的应变准备,他让蒋氏兄弟考察评估兰州的各种情况。”蒋氏兄弟这次考察,不仅和宁夏的马鸿逵、青海的马步芳密切了联系,还对西北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初步思考,提出种树蓄水、改善交通、治理风沙、振兴农业、发展教育等主张,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平凉宴席上闹了笑话

考察大西北期间的蒋经国

年5月初,蒋经国、蒋纬国、熊向辉从西安出发,沿西兰公路进入甘肃。从长武到平凉,这一路比较宽阔,而且有些地方还有杨柳树。看到这些,蒋经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左宗棠,也想起了那首写左宗棠的诗。途径平凉时,蒋经国一行考察了平凉一条街,晚上住下后由回民杨得亮、吴九如在春华楼宴请。蒋经国在日记中对平凉作了如下描述:平凉是一个汉回杂居的地方,城里有一条长街,假使我们要区别哪里是汉人居住的地方,哪里是回人居住的地方,那只要看脏的地方,有猪的地方,就是汉人住的地方,没有猪的地方,很清洁的地方,就是回人住的地方。同时他们回人住的街道,差不多每条街上,医院,两处浴室。住在平凉的那一晚,他们回人请我吃晚饭,结果闹了一个笑话。我是知道回人不吃猪肉的,所以在吃饭的时候,我好意地问他们:“你们这里的猪很少吧?”我的原意是好像表示不喜欢吃猪肉,那知他们一个都不回答我,我感到很奇怪。吃过饭以后,我问了旁人,才知道回教是绝对不能说“猪”字的,他们叫猪为“黑东西”。假使你在他们面前讲到猪字,他们是很不高兴的。从这一点,我就想到入境问俗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兰州的饮水问题让蒋经国皱了眉头

《伟大的西北》封面

出平凉不远,是一个叫三关口的地方。过了三关口,往前走就是六盘山了。过华家岭后,蒋经国一行直奔兰州。在兰州,蒋经国自然不忘记他肩负的重要使命。蒋经国一行全面考察了兰州的地理,去了甘肃省政府所在地,去了五泉山,到兰州兴隆山拜谒成陵,实地了解了兰州的风土人情。当时,蒋经国一行住在兰州城内的励志社(今市委院内西南隅)。这在当时,算是兰州城内最好的宾馆了。不过,吃水问题,依旧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蒋经国在《伟大的西北》中记述,喝的黄河水很浑浊,要放入些许白矾,搅拌后稍许即可澄清,烧开后饮用,是甜的。而洗脸水则直接汲自院内的水井,很清澈,但因含有微量盐碱,洗漱时不太舒服。蒋经国看到兰州四围群山干枯,认为兰州缺水是个大问题,迁都兰州的计划并不实际。其他困难还在其次,水的问题不好解决。年8月蒋介石又来兰州等地视察,看到水是个大问题,迁都兰州的计划就搁浅了。

在河西走廊见识了伟大的西北

蒋纬国

离开兰州,蒋经国一行一路向西,过武威、走张掖,抵达酒泉,看望了西北边疆各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到了酒泉,自然要去敦煌。不过,去敦煌的路上却走得颇费周折。快到敦煌的时候,又遭遇了大风,骑在马上,只能听着同伴的声音往前走。从敦煌返回安西的时候,汽车又陷了四次。最后,靠着一个棺材,才脱离了困境。车也没有水了,敦煌的一个老人冒着风沙,走了5公里给他们取来了水,却不肯接受给的钱。

蒋纬国在他的回忆录里说“对于西北的马家部队,我们也是以友善诚恳的态度,跟他们打成一片。父亲派哥哥跟我一起去看马步青;我们也到青海看马步芳(马麒之子)。我跟哥哥一起去看马步芳(青海省主席)时,他的儿子马继援已经当中将军长了,我那时是上尉,马继援不肯出来见我们,马步芳说:“你是个军长就要像个军长的样子,你已经是中将了,你还怕什么?”马继援说:“人家年纪比我大,还只是个上尉,我因为是你的儿子,你给我当军长我才能当军长。”那年他好像才二十五岁。后来马步芳叫他出来,他还是出来了,我们后来也成为朋友。我就跟他讲:“任何事情,只要我能帮得上忙的,我一定帮你。”马继援也很谦虚,他说:“你需要我时,我愿意随时给你当参谋,我愿意到你这里来服务。”我们相处得不错,到台湾以后,我们还保持联络。河西走廊有哈萨克人作乱时,哥哥和我带了二十多辆的卡车列队,为他们送衣料、布匹、生活用品,还用一半的车子装满了一缸一缸的酒去慰劳他们。我们经过兰州时,甘肃省党主席(战区司令长官)朱少(绍)良要我们带两个营一起去,哥哥说我们是去招安,带两个营不但无济于事,万一出了事打起来更是没有必要,所以就只有我们兄弟两人前往河西走廊,连一个兵都没带。不过朱少(绍)良还是命令军队在远远的几十公里以外,看到我们前进了,就慢慢跟上一点,以防我们被裹胁。其实像这些哈萨克人,你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说得通,万一搞毛了,他就是冒灭族的危险也会跟你拼。我们抵达河西走廊后,哈萨克人热情地招待我们,那天非常热闹,我能喝,哥哥也能喝。我能唱能舞,就跟他们一起闹了一个通宵。哥哥能讲,他们懂俄文,哥哥就跟他们讲俄语,告诉他们不要抢劫过路的骆驼队、车队以及玉门油矿的人,以后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我们可以陆续送来。那次的经验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打仗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如果能够化敌为友,不动干戈,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考察,蒋经国认识到“西北才是我们主要的抗战根据地”,“今天我们应该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去。”

敦煌的国宝安西的风

蒋介石与蒋经国、蒋纬国

出了嘉峪关的第一个县,就是玉门。玉门过去就是安西,安西是甘肃省最西的一县,那里是荒凉一片。蒋经国在《伟大的西北》中写道:“在安西,最著名的是风。那边的人说:‘一年一阵风’,我们以为一年只有一阵风是很好的,但是这一阵风是从年初一刮到年三十的。那里的风,还分头号风、二号风、三号风三等。我去的那天,沿路被风刮得满天都是灰土,差不多看不到前面,同时风的抵抗力很大,汽车不容易前进,我以为这风已经很大了,但是他们告诉我,这还是三号风呢!假使头号风来的时候,差不多房屋、大树、人、畜一起都被卷到天空中去。”敦煌是个神秘的地方,抗战期间因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光顾。这次考察西北,蒋经国特意到敦煌,感受古代文明,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的精湛。他写道:“敦煌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塞上的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当我们一到敦煌,满目是苍翠的树木,如茵的芳草,江南景物──江南的出产,这里都有,到了这里,才使我们又记起了江南。敦煌所以能够成为沙漠中的绿洲,因为那里树木多,结果水也多了,气候也特别的温和舒畅,同时出产的水果也特别鲜美著名。……”蒋经国一行由远及近,走到月牙泉边,“月牙泉离敦煌不远,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有一个湖和月牙一样,因此得名。在月牙泉附近,有一座鸣沙山,假使人从山上顺沙流下,沙山会发出很大的嗡嗡声。”离开月牙泉,来到了千佛洞,“‘千佛洞’也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圣地,也是中国汉代以后,文化美术的宝藏,尤其是敦煌石室,差不多过去千年以来成为中部亚西亚稀世国宝之地,它里面满藏着汉、六朝、隋、唐及五代手写的抄本以及搨本、调本等数千卷古代的经文,还有许多绢画的佛像,在光绪年间,被一个修筑佛洞的道士发现的,但是等到我们政府去注意,大部分的东西,都给英国、法国人收买去了,留下来的仅是残余的东西,国宝的失散,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结束西北考察后,蒋经国无限感慨,经过深思,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解决水的问题。他认为,不解决水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建设西北,而解决水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大量种植树木。第二要解决风的问题。他建议用人的力量去征服安西的风,把为害的风转化为对人类生活有益的风。第三要解决交通问题。他建议尽快完成西北的铁路网、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第四是解决农业问题。要利用西北肥沃的土地,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

附录:到敦煌去(蒋经国)

《伟大的西北》目录

由安西到敦煌,是没有汽车路的,沿路却都是戈壁滩。我们去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方向和路径,仅是依照当地县政府给我们设立的指路牌,走了很久,遇到一群骆驼队,我们就问他们去敦煌的路径,结果知道完全是走错了路。当时,我们很奇怪,为什么指路牌又指着那条路,后来退回来一问,才知道指路牌因为昨夜刮风的时候把它刮错了方向。纠正了路向,我们再向前行。走了不久,因为在戈壁滩上气温很高,汽车中的水太热,需要更换,找了半天,才找到一户人家,里面有三个人。我们向他们要水,他们非常慷慨,立刻就拿出来给我们,在沙漠中要得到水是很不容易的。走了两百里路,只看到四家人家,两家是在瓜州口,听说这里过去是出很有名的瓜的,现在是毫无痕迹了!我们看地面,再过去就是甜水井了。那时候大家的口都很渴,以为一定可以喝到很好的水,但是到了那里一问,才知道水是苦的,并且吃了还要肚子痛,后来问他们为什么要叫甜水井,他们说,这是希望苦水变甜水的意思!有时找不到路了,或则遇到了好几条路,不知道往哪里去,同时也没有过路人可问,在这种时候,只好停下来等。有一次只看到放在野外的一只骆驼哦哦哦,我们就同骆驼开玩笑,问骆驼先生敦煌往哪里去,它只是点一点很长的头,在没有人的地方,就看到一只骆驼也感到很亲密的。后来路过一个小山,那个小山很黑,因为好奇,我想那个山上一定有矿苗,就想把车子开过去看看。哪知汽车还没有到山脚,戈壁滩完了,汽车的前轮,陷到沙漠中去了,一动都不得动,于是我们只好全体下车动手设法,但是使用了五六小时的劳力,还是白费的,汽车依旧陷在沙里。后来幸亏遇到一群骆驼队,才给我们拖了出来,当我们给他们钱时,他们一定不肯收。那时天已渐渐地黑了,我们再向前走,看到一块草地,在沙漠中看到草地有说不出的欢喜。那里是出盐的,有骆驼队、羊群、蒙古包。那时汽车又陷到沙漠里去了,我们再也没有力气去推,结果,就在蒙古包里休息,后来用木板放到车胎底下,把汽车救了出来,直驶敦煌。在沙漠里面骑马,一点没有阻碍,可以随便跑来跑去,同时马又非常好,所以感到快乐,在这时候,一个人会感到生活的真正自由。在快到敦煌时候忽然起了大风,大家骑在马上,后面的人看不见前面,只好听着声音,大家一起跑,否则是很容易迷路的。

在安西到敦煌的路上,除了看见一群饿鹰抢刚死的马肉吃和几只死在沙漠中骆驼以外,就再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了。但是敦煌是沙漠中的绿洲,是塞上的江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当我们一到敦煌,满目是苍翠的树木,茵如的芳草,江南的出产,这里都有。到了这里,才使我们又记起了江南。敦煌所以能够成为沙漠中的绿洲,因为那里树木多,结果,水也多了,气候也特别的温和舒畅,同时出产的水果也特别鲜美著名。月牙泉离敦煌不远,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有一个湖,和月牙一样,因此得名。在月牙泉附近,假使人从山上顺沙流下,沙山会发出很大的嗡嗡声。那里还有一座庙,里面有很多的和尚。据说汉武帝曾在月牙泉得过一匹马,庙的前面有一副对联:“一湾水泉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千佛洞也是敦煌的名胜之一,那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圣地,也是中国汉代以后,文化美术的宝藏,尤其是敦煌石室,差不多过去千年以来成为中部亚细亚稀世国宝之地。它里面满藏着汉、六朝、隋、唐及五代手写的抄本以及拓本雕本等数千卷古代的经文,还有许多绢画的佛像。在光绪年间,被一个修筑佛洞的道士发现的,但是等到我们政府去注意,大部分的东西,都给英国法国人收买去了,留下来的仅是残余的东西,国宝的失散,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在千佛洞的庙里,它分上、中、下三等,上寺住和尚,中寺住喇嘛,下寺住道士。千佛洞在古代有一千个佛窟,现在许多已经辨认不出来了,留下的只有二百五十多个洞,洞里有各种各样的佛像。那里有一幅画,是唐僧取经时经过那里画的,画得鲜明美丽,到现在还很少看到有这样好的颜色,但是,那里的名画和经,都给外国人偷光了。那边有一句话说,唐僧取经,洋人偷经。在千佛洞,有一个很大的石佛,他面前有一座塔,要走到第九层,才看到他的鼻子,他的大拇指,一个人都抱不拢来,他的耳朵内,可以放一个桌子,他身上穿的袍,是石刻的。但是他上面颜色的鲜明,条纹的逼真,完全和真的绸子做的一样,我先真以为是绸子的,后来摸过,才知道是石刻的。

千佛洞的风也很大,我住在那里的时候,晚上睡时没有看到什么。

第二天早上,看到门前有座小山,我很奇怪,后来他们告诉我,这座山是昨天晚上风把它搬来的,再过几天,风又会把它搬走。我们的汽车在西安到敦煌之间的沙地里面,一共陷下去了四次。第一次因为附近有石头可以埋在轮子下面把车子推出来,第二次第三次在附近找到了两块木板,结果亦把车子推出来了,第四次找不到石头,也找不到木板,恰好那里有一具腐烂了的棺材,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亦只好向这位死朋友借棺材来一用。在敦煌住了几天,由原路回进关内来。在敦煌回来时,车子没有水了,同时风很大,四周的东西都看不见,为了要赶路就不得不下车去找水,结果走了五步路,就发现水。后来第二次水又没有了,刚巧碰到一位老人,牵着一匹马,向我们方向走,我们问他有没有水,他就拿了一个桶,冒着很大的风沙到五里外去拿水。当我们给他钱时,他始终不肯受。这位老人家的举动,使我非常感动,不得不再说一句,西北的老百姓真好!后来又在路中遇到很大的风,风愈刮愈大,天快黑了,于是我们只好在瓜州口住下来。这里只有三家人家,房子是破烂的泥屋,在很小的一间房子内,住了几十个人,他们都是马车夫,和他们谈了很多有趣味的事情,其中有一个马车夫已经读了七年书,但因为没有事情做,所以还去拉大车。第二天早晨起来时,风还是很大,满天都是灰沙,所以太阳看起来好像月亮一样。当回到嘉峪关的时候,由关外看嘉峪关,才真正的使人领略到了他的雄伟峻险。进嘉峪关第一个庙就是关帝庙,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如何崇敬关公。

作者简介:袁志学,著名党史专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甘肃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在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从事党史研究十四年。先后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编写《中国共产党兰州历史-》、《兰州革命历史人物传略》、《红色记忆》、《兰州百年图志》、《兰州地域文化》等著作10余部;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甘肃大辞典》、《兰州通志》、《丝路明珠——兰州》等著作10余部;策划拍摄《潜伏兰州》《决战兰州》《英雄团长王学礼》等多部纪录片;现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

往期回顾:

梦断兰州——马步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一)

全面解密“西北国际大通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西北师大开题

年,甘肃大地上苍茫璀璨的星空,一生也未必见过

梦断兰州——马步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8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