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唐年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
女俑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流动的线条贯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作为唐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乐舞艺术,以其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其乐舞可分宫廷乐舞和非官方乐舞,前者是专为朝廷服务的礼仪性和娱乐性乐舞,演出多在庆典、宴飨、迎宾、节日、祭祀等场合进行,场所多在宫廷殿堂;后者则是在宫禁和官衙之外的士大夫私宅及长安城中市井巷陌里表演的乐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官方及非官方乐舞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的成份,并与汉族乐舞融为一体,有的甚至把域外音乐舞蹈直接引进、移植了过来,唐太宗时的十部乐舞中除燕乐、清乐为传统民族乐舞外,其它均为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乐舞;而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源自西域“胡腾”和“胡旋”舞,都是由普通百姓的喜好开始,先流传于民间,逐步变成了朝廷内外达官显贵以及文人墨客的共同爱好而风靡一时的。
胡人骑象玉饰
胡人骑象玉饰高5.5厘米,长7.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玉料呈青色,器圆雕加镂雕而成,形作一深目高鼻,身着束腰紧袖长衣,足穿长靴,双手摆动,坐于一卧像背上的胡人。唐代胡人纹玉器颇常见,且多以刻纹形式,或以奏乐、舞蹈的单个人形像出现,如此器这样,作圆雕形,且坐于象背上作耍舞状者,所知仅此一件,堪称绝品。
象在远古时期已被驯化役用,商周时期玉器中出现了以象为题材的作品,战国至汉代由于玉器纹饰的细琐化及玉佩造型的型体化,以象为题材的作品反而罕见。唐代玉器中复见玉象,这与唐代大量使用驯象是分不开的,也反映出唐代玉器题材的普遍化、生活化。
陶彩绘女舞俑
唐,高21cm。唐代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时尚。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乐舞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领半袖衫,下著长裙,束腰,头微侧。两臂一上举,一下垂,双腿一侧伸,一屈曲,腰肢轻扭,翩翩起舞。从服饰与舞姿看,属于传统汉族舞蹈范畴内的“软舞”。
陶女舞俑
东汉,高29.5cm,宽18.6cm。陶俑脸形丰满,面带微笑。所穿可能是专门用来表演的舞衣。舞衣衣袖宽大,旋转起来有当风之感。左手正曳起裙衣一角,露出抬起的左足,一个漂亮的舞姿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青瓦胎画彩男舞俑
舞俑高11cm。从此陶俑的形象与风格看,与洛阳烧沟汉墓出物相近。舞俑头戴小冠,长衣,大胯,双臂省略,犹如背手而舞,腰右扭,胯左出,一足踏地,一足抬起,躯体优美的曲线隐露于紧身长袍之中。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