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父亲的朝圣
文/剡小惠退休多年的父亲在他78岁的那个夏天,忽然萌发了写家谱的念头。他的愿望如此强烈,令我们惊奇又钦佩!暑假里,刚从宝鸡回到家的父亲,第二天便郑重地召集老家的三个兄弟来,商议此事。我的三个大大一听,自然非常赞同,昔日家族荣辱兴衰等大事,记录下来留给子孙毕竟是件好事。只可惜,文革期间家中的老家当、老物件等一切化为青烟,随风飘散。现在要续写家谱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亲腿脚不好,拄双拐,要采访、要寻根调查之类的事自然跑不下来,他又不愿意连累忙于工作的子女;其他几个叔伯要照看孙辈儿,自然无暇顾及。说来说去,最终草草收场。这使得父亲一段时间里显得很落寞。父亲平日里很爱看书。林语堂、贾平凹、莫言、路遥的小说全集几乎都看遍了。平日里喜欢抄抄写写,给我们兄妹几个每人都写了本手抄本的人生箴言纪念本。这样的读书、抄书活动渐渐地抚慰了他心中缺憾。但我知道,父亲心中的大窟窿依然在。有一天,我对他说,“爸,家谱的事交给下一代年轻人,您就不用操心了!您一生走南闯北,何不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算是给我们做子女的做个留念。您当年还是单位的笔杆子,应该可以的……”为了消除父亲的疑惑,我又鼓动道,“你不是说贾平凹的文字方言很浓,“土得掉渣渣”;莫言的笔法很自由,有些内容也很荒诞,你何不像他们那样直抒胸臆地写自己。”“我,都这把年纪了,行吗?写出来谁看呢?”父亲浑浊的眼睛里有了一丝亮光。“给自己看,给儿女子孙看呗!”我想都没想答道。顿时,半躺在椅子上的父亲坐直了身子,他在沉思。“不急不急,慢慢写!一年半载,两三年都行!”父亲动心了,时间不长,笔杆子也动起来了。我们买来了厚厚数沓稿纸,放在他的书桌前,心中并不指望父亲能写多少。人心里一旦有了目标,有了神圣的使命,他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而全力以赴。那段时间,父亲戴着老花镜,开始了他的笔耕生活:每天大半时间常常闭门静思,奋笔疾书,有时停下笔翻翻字典。父亲人恍恍惚惚,但记性异常清晰,思维格外活跃,穿越时光隧道,翻阅岁月的相册,往事如画卷般展现在他的眼前,他那么专注和勤奋,完全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电话中,母亲告诉我,你爸不让别人打扰他,吃过饭,就把门带上,不准人轻易打扰他。母亲端来的热水和药,催促父亲按时服药,父亲答应得好好的,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母亲再去看时,水已经凉了,药依然搁在原来的地方。父亲有时候睡着睡着,突然想到什么,他会爬起来,在本子上赶紧记些什么,又躺下沉沉睡去。父亲这样一丝不苟地写作,大约持续了一年多,母亲总是心疼不已,又不能阻止。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的书稿也一天天厚起来。书稿是用漂亮的硬笔行楷写作的,如果改动多的稿子,他便重新清誊一遍。父亲用大大的粗体字标出每本书稿的先后顺序,约七、八沓书稿,沉甸甸的。终于打包交待给我电脑输入文字时,又千叮咛万嘱咐了一番。书稿我和两个好朋友一个字一个字敲打上去的。中间的刊校不下十几次,主要他自己亲手一一修改。我们姊妹兄弟几个看着老人家实在辛苦,便帮着校对,对于我们的审校,父亲是不会轻易认同的,他希望他的书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一次修改一篇文章,我擅自改动了一段文字,他看后,脸色马上沉下来,对我说,不是这个感觉,按原稿重新打。对于文字很自信的父亲,我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姐姐、姐夫多次参与审校,爱人有空也参与文字刊校。但最终都得父亲点头首肯,毕竟老人家文字底子厚实,用词考究,常常令我们叹服!在帮父亲输入、审校书稿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并认识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父亲。这本书没有出版问世之前,我只知道父亲就是父亲,他普通、平凡,敏感、脆弱,甚至小心眼。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知道他作为父亲角色在我们生活中参与的故事。因为一遍又一遍地拜读这些岁月长河积淀后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带着温度的文字,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其实是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自己着实吓了一跳。因着这本书,我才真正走进了父亲的独特世界,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前途是与国家的政治风云的起伏阴晴紧密连在一起的,家族兴衰曲折、个人东奔西突,披荆斩棘的奋斗抗争画面在他平实的描述中缓缓展开,令人唏嘘——四十年代出生的父亲出身一个“富农成分”的赤贫阶级家庭。只因爷爷曾在旧军中担任过职务。所以父亲弟兄们受到牵连,不能入团,不能入党,不能参军。一大家子老弱病残,都等着他这个长子撑起来。我常常想,命运是如何一点点最终将他捕获、俘虏?有人说,理解是最大的善举。现在,当我坐在父亲的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到他昔日各种复杂、沉重的境况和命运,想象着生活如何最终雕刻出他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和长相,我恍然明白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我才算“看见”父亲,看见路过我们生命中每一个人。所幸,我终于自觉地意识到了,心中抵达了那个父亲的世界,也“看见”了那个否极泰来的伟大的、坚强的、有担当的可亲可敬的父亲。父亲写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对“看见”的世界的挽留和告别,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交代。一路艰辛,一路风景。父亲的回忆录《从泾河畔走来》,从年初酝酿动笔,几易其稿,到年11月25日问世历时三年半,五个章节共计22万字。在父亲80岁寿辰的时候,也恰逢他的回忆录《从泾河畔走来》出版面世,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亲几个心爱的孙子们相聚在美丽的文化名城宝鸡,为老人举行了家庭式的新书发布会,场面隆重喜庆,亲人们笑意盈盈,这是家中的大事、喜事和盛事啊,我们分享着父母的快乐和荣耀!这两三年时间,父亲一直在过去的光阴中进行着他一个人的朝圣,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进行着我们的朝圣!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耄耋之年的老父亲的腿更弯曲了,但他的脊梁骨更硬朗了;年老的父亲脸上的皱纹更密集了,但他的内心更加丰盈和淡定了。我知道父亲他为自己和我们晚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心中的大窟窿终于天衣无缝得到修复而无憾了。当我把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收藏证书送给他时,他笑了,笑得很甜,脸上的皱纹平了许多。是啊,父亲怎么能不笑呢?父亲从贫寒困顿、苦难挫折的泾河畔一路走来,走出了自己别有洞天的人生天地。
作者简介:剡小惠,陕西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勤于笔耕,喜欢书法和摄影。散文、随笔散见于报刊、杂志。现供职于长武县教研室。
大家都在看长武县年下半年全民创业核查户资金补贴公示长武县医疗保障经办中心致全县城乡居民的一封信在建设长武朝阳水电站的日子里——石永乾长武来了个有名的南方医生咸阳——长武国道骑行记投稿/合作(注明来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