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捷足先登,攻克长安城,并建立了李唐王朝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唐高祖李渊!李渊捷足先登,攻克长安城,并建立了李唐王朝!公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的同时,隋金城府校尉薛举、薛仁杲父子也在兰州拥兵割据,实力不断扩充,很快便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次年,正当薛氏父子准备兴兵东进,图谋关中,夺取长安的时候,李渊、李世民父子已经捷足先登,攻克长安城,并建立了李唐王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为了独霸天下,一场长安争夺战便在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展开。公元年8月,薛举出兵东犯,进军(豳)州(治今陕西省彬县)、岐州(治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逼取高(今陕西长武县西北)。
由于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当,唐军初战失利,主将遭擒,高失守。薛举军事集团获胜后没有及时乘胜进攻而是大肆庆祝,致使战机贻误。当他再欲出兵长安时,却突然身染重病,不治而亡。薛举死后,他的儿子薛仁杲取得军事指挥权。薛仁杲不善谋略,遇事多疑且刚愎自用,暴戾无常,使得军队内部将帅离心,人心不和,势力渐衰。时过不久,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听众人劝告又再次举兵东犯,谋取长安。为了抵御强敌,巩固政权,李世民(时为秦王)临危受命,领兵拒敌。这一次,交战双方在高附近再次分兵布阵,李世民认真分析敌我力量,汲取前次战役的失败教训,下令士兵固守营地而不战,以便消耗对方锐气。他说:“敌军以胜而傲,军心浮躁,轻敌好斗。
我们坚守不战,避其锐气,待对方粮草殆尽,士气不济时再猛然出击,必然能以逸待劳,事半功倍,夺取胜利。”经过长达60多天的僵持对峙,薛仁杲军队粮食供给已经严重不足,军队士气普遍低落,并不时有部将带领士兵投降或者逃跑。李世民见薛仁杲已是众叛亲离,失道寡助,便不失时机地开始调兵遣将,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他先是命令大将军庞玉带领一部分兵马出战迎敌,并假装不敌而败走,引诱敌军至浅水原,然后又亲自率领大军从侧翼发起进攻,直捣敌后。薛仁杲军队猝不及防,阵容大乱,兵卒将帅各自逃窜,溃不成军。为了一举平定陇东,李世民力排众议,紧抓战机,不给敌方留有喘息之机,一夜疾行二百多里,及时包围了薛军主力,迫使薛仁杲不得不带领残部开城投降。
这次战役,李世民一举消灭了薛仁杲军事集团,夺取陇东地区,巩固了关中防线,得到了西北地区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大片土地,迅速壮大了军事力量,奠定了日后统一全国的战略基础。石刻战马“白蹄乌”呈四蹄腾空疾驰状,凌云之势锐不可当。刻制时,李世民给这匹马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2.应策腾空“特勤骠”“特勤骠”是一匹毛色黄里泛白的战马。“特勤”在突厥语中意思是可汗的子弟。顾名思义,这匹马可能是当时突厥族的一位特勤所进贡,也有可能是在两军对阵中缴获敌方的战马。唐武德初年,秦王李世民骑乘此马大战宋金刚,征讨刘武周,建立了重要的功勋。
他给这匹马题写的赞语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李唐王朝建立初期,战事频仍,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谓多事之秋。浅水原大战刚刚解除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威胁,盘踞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宝襄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的刘武周集团又蠢蠢欲动,意谋中原。为了求得北方突厥族的军事支持,他不惜自称“儿皇帝”,甘愿接受突厥王室“定杨可汗”的封号,并与之一起兴兵南侵李唐,袭扰山西。战争开始后,由于准备不足,力量相差悬殊,唐军仓皇应战,连连失利。
李渊第三子李元吉无法抵挡敌军的强势攻击,不得已舍弃晋阳而逃走。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很快都被刘武周集团所控制,直接威胁到关中安全,长安告急。慌乱之际,李渊无奈之中决定放弃黄河以东的地盘,固守关中。就在这紧要关头,秦王李世民再次凸现锋芒,强词上书,据理力争。他说:“晋阳是我们的发迹之地,国之根基。黄河以东特产丰富,粮草充足,如果现在放弃,实属可惜。我愿率领兵将前去御敌,以图收复失地,强我国威。”好了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了,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吗?敬请留言!
图片来源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