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消息
甘肃建成博物馆
展示鲜为人知的“北茶马古道”
新华社兰州1月2日电(记者屠国玺)中国首个以“北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存和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1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建成开馆,其中近千件文物和遗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说起“茶马古道”,人们多半会首先想到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但相关文物佐证西北也存有这一遗存。一块由考古人员发现于2009年的石碑上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康县由此成为发现有碑刻佐证的茶马古道途经之地。
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博览馆馆长杨清军说,2013年康县茶马古道被列入国家文物部门“十二五”重要大遗产保护项目库以后,众多“北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得到修缮保护。
该石碑的发现使得中国“茶马古道”的概念也发生改变。“茶马古道”不仅存在于此前为公众所熟知的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甘肃、陕西和青海一带也存在“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
根据考证,北茶马古道的线路从四川、陕西进入甘肃,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而发现石碑的康县望关镇,恰好为古代中原地区前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要津。
此外,该博物馆还展示了当地“男嫁女娶”的婚俗、流传于茶马古道沿线的“毛山歌”等独特民俗文化。
延伸阅读寻访康县茶马古道
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化部门在望关乡发现了一块半截残碑,几经专家辨认,认定是明朝时的路碑。该遗址位于望关乡政府西北米处山垭的石猫梁上,东面斜坡石路上开凿有石台阶,现存二十级,长约11米。西南坡上有石上开凿台阶路和石砌路基,长约20米。半截石碑残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有可辩认的碑额“察院明□”和碑文“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字样。
康县望关出土的茶马道路碑
这一发现无疑是康县文物普查的一个重大收获。它证实:康县境内有一条远古时期的茶马贸易通道。它属于西北川陕甘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
这块碑类似告示的性质,告知沿途经过这里的茶马商贩,一是要接受驻关官兵的检查,二是说明康县望关茶马道路是通向藏区的便捷通道,碑文虽然残缺不全,但据全国学术界考证,这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现存的记载相关茶马古道的碑刻。
我们用手抚摸望关出土的这块石碑,透过历史的烟尘,回望一条曾经马蹄得得的商道。现在,我们可以指着石碑上的文字,给这条商道重新命名,并且这样说:我们找到了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
康县望关:被时光镀亮的古驮道遗迹
最初,我们只是以为,茶马古道就是一条简单的通商运输道路。但是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康县的这条茶马古道渐渐在我们的脑海里明朗起来。
康县太石乡:西汉水上简易的木架桥,枯水时节,当年的商队就是从这样的木架桥上渡过河的。
太石--巩家廊桥山
康县的茶马古道始于宋以前的东汉时期,是中国最早的茶马古道细微的一段。只是后来由于宋时政治中心南移,西北地域少数民族政权的扩张不断引发战事,运兵频繁,这样就切断了陕西和四川经甘肃通往青海、西藏的商道交通。而在陕西、四川、甘肃这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土布、蚕丝、药材、土纸等无法运输出去参与交易,换不回所需的食盐和马匹等物,最终导致在西南重新开辟了一条运输通道,形成了著名的西南茶马古道。直至明代,西北的茶马古道才得以再次疏通,康县段的这一段驮道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荣。由此,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处的窑坪,逐渐由商队歇脚的地方演变形成了一个商品贸易集散地,并传进了许多外地的生产劳动技术和不同的生活习俗,这些文明被带进来以后,和当地的原始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康县北部兼容并蓄的、独有的地域文化,带动了这一区域的开化和文明进步,并在陕甘交界处的窑坪形成了一个当时规模较大的商贸集镇。
当年窑坪集镇上交易的水烟当年窑坪集镇上交易的青盐
窑坪街上当年的骡马店
窑坪老街
窑坪当年的栓马石
资料记载:当年窑坪最风光的时候,农副土畜产品量大类多,交易活跃,商队云集,多时上千商人,数百匹骡马集聚于此。交易的土产主要有核桃、木耳、土纸、蚕丝、柿饼、五倍子、毛栗、薇菜、蕨菜、槲树、皮毛。中药材有天麻、麝香等。这些产品有的转运出口至南亚各国,有的远销西北及全国各地。
建国前的窑坪商业非常发达,门店林立,居全县之首。从事商业的户商人,来自陕西、四川、山西、湖北、安徽、甘肃7个省,32个县。西汉时,中国特产之一的茶叶,已被蜀人发现。据《中国史稿》所载:“武都地方氏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清初时期,陕川行商,陆续定居窑坪。窑坪商业从明代起到建国前经过了约多年的兴盛历史。
窑坪当年的商号
窑坪廊桥细部听爷爷讲驮队的故事
四川和陕西上来的商队由窑坪进入甘肃境内,南去四川成都和东去陕西汉中到湖北的商队亦在此分路。大队的驮队人喊马嘶,一路涌挤在康县这段窄细的驮道上,把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洒落在寥落寂寞的康北山区,悠悠荡荡地回响了上千年。
最后的马帮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过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险峻的乔家山到关沟门后,经寺台、大堡、巩集,过菜籽垭、长坝、到望关岔路口。至此,一条路过歇马店、甘泉、翻米仓山、到达武都后可去甘南,或经宕昌走岷洮到兰州,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另一条路沿平洛河北去,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官渡到成县的小川后从西狭直至西和、礼县和天水一带。
康县大南峪:水乡剪影
平洛——龙凤桥
康县太石:被岁月遗弃在悬崖上的险峻古驮道。它的脚下是现代宽阔的泊油路。
康县云台:白马关古城墙一角
康县云台:这些代表着乡村岁月、农耕文明,承载了我们父辈太多情感的水磨坊,如今还寂寞地守望在已经干涸的水渠上。
康县茶马古道雕像群
漫漫岁月流逝,沧桑古道犹在。当我们今天踏上茶马古道寻访之路,在康北的那些古镇、遗址、栈道、河谷、山梁……我们的耳边仿佛回响起清越悠远的驮铃,还有悠扬的山歌。
相关链接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其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
甘肃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甘肃段是整条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大致走向如下:茶叶由四川进入文县,沿白龙江到达武都,经宕昌到岷县进而进入藏区;由陕西进入陇南,经成县、西河到天水,经甘谷、武山到达临洮,在此可以分出两条路径,向北可达兰州等地,往西可进入临夏,进而进入藏区。
此外,在五代、宋、西夏时期,陇东地区存在着一条“灵州古道”,从西安出发经彬县、长武,北上经宁县、庆城、环县到宁夏盐池(盐州)、灵武(灵州)过黄河通往河西、西域,这也是当时茶、盐等与马交易的主要通道。
还有通常所说的古“丝绸之路”,在黄河以东甘肃境内,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即关陇北道、关陇南道,以不同的走向交错分布,途经庆阳、平凉、天水、白银、定西、兰州、临夏等地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茶马互市贸易的交通功能;河西地区武威、张掖、酒泉占据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唯一交通走廊,也是历史上曾经的茶马古道。
监制:胡志文编辑:郭博苟鹏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