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人对社火情有独钟,千百年来,长武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们,用这一最传统、最质朴的方式传承和展现着斯地农耕文明历史的深厚和久远以及农民们不一般的情趣。积攒了一年的亢奋、深藏心中的激情,在元宵节那几天、那一刻,以这种欢畅热闹的形式集体爆发出来。不论是表演的人,还是看表演的人,都乐在其中,其乐不能言表、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到。长武:社火汇聚闹元宵李胜灵有了正月十三、十四两天的热场,人们对十五的社火巡演充满了期待。正月十五一大早,各村的村委会就热闹起来了,前两天的热场可以晚点露面,可是十五这个正日子那可是不能含糊的。人们都在这天早早上街,就为等着看社火,这对于社火表演者来说是最大的动力和荣耀。就如同歌唱演员和戏曲演员表演,台下观众越多,台上演员发挥的越好。 长武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凸显的就是一个“闹”字,图的是热闹喜庆。元宵节也是新的一年里大家第一次在更大社交范围的“亮相”。不论男女老幼都穿戴一新,特别是孩子和姑娘、媳妇们。暗自在心里都比对着谁更“心疼”(长武方言:漂亮的意思),更“干舒”(音)(长武方言:精干的意思)。 早上九点多,各镇、村装扮齐整的社火故事就伴着喧天的锣鼓沿着东西南北四条街道进入人们的视线。喜庆的锣鼓就像集合令,一会儿工夫,从县城各个街道和胡同涌出看社火的人便挤满了四条街道,每年元宵节应该是长武县城人员最为集中(应该是拥挤)的一天,家家偕老扶幼全部出动。那时候汽车还是比较稀罕的,县城四关之外的人大都骑自行车赶来,好一些的骑着摩托。全家坐着三轮车来的,那应该是村里“万元户”级别的人家。各村的社火一般都先去县委、县政府大院演出热闹一番,然后就是一些沿街的单位,展示城乡人民的精神风貌。长武县城并不大,若在平时,走完四条街道也就半个多小时的样子,可是十五这天,街道中间被社火队伍占据,沿街两边都挤满了人,一眼望过去,全是乌压压的人头,要想挪一步都很艰难。 这个时候,孩子们便是最开心自由的了。假小子般的我总是充当“开路先锋”,因为我总是能在人群中寻隙钻空的从外围挤到最里层,找到欣赏社火的最佳位置。其代价是,到下午社火散了回家吃饭时的我,已经不是早上被姐姐精心打扮的那个整洁可爱的小女孩了,两个羊角辫已经一高一低松散不堪,满是汗渍的脸上也不知道被什么抹的一道黑一道白的。呵呵,这都是拜自己拉着姐姐或胡同的小伙伴在人堆里低头钻缝所赐。 儿时记忆中,每年正月十五县上都有社火表演领导机构,总指挥在西门十字、四条街道又分别有负责人。所有的社火表演队都赶在正午十二点到达西门十字,按照指挥分列于西门十字中心区外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上。那会儿,路边的树桠上、十字周围的楼顶、阳台上。商店外面的窗台上、手扶拖拉机和三轮车车厢以及自行车座,都是人们尽量攀高看社火的好位置,孩子们的最佳位置自然就是爷爷、爸爸的脖子上了。据姐姐说,四岁之前,我看社火的最佳位置,是比我大十五岁左右的大侄子的脖子上(嘿嘿);四岁到六、七岁这段时间,便是姐姐早早就给我占下的胡同口百货商店离地一人多高的窗台上;七岁之后,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就已经是“看社火儿童队先锋”了。社火巡游的那几天,特别是十五那天,所有的警察不分警种,全部上街维持秩序,以确保观演人群的安全有序,特别要关照的就是那些被家人专心看社火而忘记的孩子们。几乎每年看社火的时候,社火巡演指挥喇叭里总会随时插播几个认领启示:要么是###,你的孩子##在指挥部,请赶紧前来认领;要么直接就是孩子带着哭腔的呼喊家长的名字。听到这些,人们在笑话这些粗心家长的同时,都会下意识的摸一把身边自己的孩子,脖子上驾着孩子的,那双拉着孩子双腿的手也会不由得加几分力道。 西门十字展演社火展演时,除了前面说到的舞龙、狮子,竹马、旱船、扭秧歌、高跷、撅把、马故事、车亭等故事,乡下的社火队也是不可或缺的,相比县城社火队的行头和装扮,也许稍微逊色一些,但那精神头也是十足的。锣鼓家什开响,场内社火队个个都使出了看家本领,虽说故事队伍有大有小,但是每支队伍几乎都有舞龙舞狮。你舞出蛟龙入海,我便舞一个龙腾九霄;你耍一个金狮戏绣球,我便耍一个群狮齐送福。那一个个在庄稼汉手里上下起伏、左右翻转的龙头、龙身,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腾空灵动;一张张扔在地上就是一摊行头的狮皮,在他们手里,顿时成了舞动绣球的驯狮人面前一只只,时而明眸圆睁、时而假寐诱敌、时而威武凶猛、时而调皮呆萌的活物。各队的特色社火展演,在庞大的观众队伍面前,自然也是比平日增添了几分神采。精彩的表演引得人们不由不叫好,叫好声越多越响亮,场内表演的越带劲。耍故事的人舞的酣畅淋漓,看故事的人观的尽致尽兴。这会子,耍的、比的可不是行头了,而是精神,是在长武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子民们无可替代的气势。 到了晚上,那可就是地故事的世事了,一个个地故事社火队相聚在一起,竞相表演。大人们带着打着灯笼的孩子们走上街头,伴随着锣鼓、社火、烟花、炮仗,观灯赏月,猜谜逗巧闹元宵…一直闹到夜阑烛尽方尽兴! 身在异乡之人,身不能及,只能心向往之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简介:小媤,原名李胜灵,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年生,陕西长武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泾阳电视台总编。“泾河文化之旅”活动总策划、总执行足迹遍及泾河流域陕甘宁三省五市近三十个县区,走遍泾河流域第一人。采风成果结集为《泾河文化之旅丛书》,并担任主编,其对泾河文化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化之中;《沙漠驼铃——李若冰追思文集》副主编;参与了《国学大师吴宓》、《小草永远在歌唱——雷抒雁追思文集》等书籍的策划、编辑工作。长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