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甘肃省泾明乡长武城村
年代:隋、唐、宋、元
级别: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城,修筑于箫关古道泾河南岸的台地上,扼守通往关中要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元和郡县志卷三》载:“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徳元年废。大厯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而筑。新旧《唐书·李怀光烈传》载:“德宗罢子仪副元帅,以所部兵分诸将,故怀光检校刑部尚书,为宁、庆、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引众城长武,据原首,临泾水,以扼吐蕃空道,自是不敢南侵。”“李怀光:先是,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士,城据原首,临泾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为西边要防矣。”
另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载:“(大历十二年)冬,十月,乙酉。吐蕃寇盐、夏州,又寇长武,郭子仪遣将拒却之。”以上史料均记载了长武城重建的准确时间,即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年)十月。时唐王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年),唐王朝内忧外患,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有回纥不断勒索,西有吐蕃侵扰。吐蕃借唐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年)吐蕃再次侵扰唐关中门户泾州,邰宁节度使郭子仪派将李怀光前往御敌,十月重修长武城。至此,长武城列为左神策军的八镇之一。常驻重兵并派都知兵马使镇守。《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先后担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的有韩全义、高崇文、李怀光、高霞寓等。据《资治通鉴》载:“贞元十四年(年)闰五月十一日,以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为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宥州等州节度使。全义当时屯长武城,诏其帅兵赴镇。士卒因夏州乃碛卤之地,又属盛夏,不乐徙居。十二日,军乱,杀大将王栖岩,全义逾城逃走。都虞候高崇文诛首乱者,众然后定。朝廷遂以崇文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不降敕,令中使以口宣授之。史言德宗重口而不重笔,重宦官而不重诏命。”
元脱脱《宋史·地理志二》载:“长武。望。咸平四年,升长武镇为县。五年,省为砦,属保定县。大观二年,复以寨为县。”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对长武城的历史脉络有详细的记载:“长武城在县西北。唐大历初,郭子仪命李怀光筑长武城,据原首,临泾水,俯瞰通道,扼吐蕃南寇之路。七年,吐蕃入犯,浑破之于此。自是常屯兵以防秋。十二年,吐蕃寇长武,郭子仪遣将拒却之。贞元三年,吐蕃入长武城,又城故原州而屯之,因出神策军分屯近畿。此为长武镇。元和初,高崇文为长武城使,以城控扼要害,练卒五千,常如寇至。是也。五代时,为长武镇。宋初因之。咸平四年升为县,属泾州。五年,省为寨。景佑中,范仲淹奏遣宋良领蕃汉军马,往泾州长武寨把隘。大观二年,复置长武县。金因之。元并入泾州,仍为长武寨。宋白曰:长武镇近凤翔府麟游县界,西去泾洲四十里。《一统志》泾州东七十里有长武寨。今为县境。”金代仍为长武县,金元光二年(年)泾州治所迁至长武城。元仍为长武县,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年),长武、泾川合并为泾川县,长武城废。明万历十一年(年),在宜禄(今长武县)置县时,袭用了长武之名,沿用至今。
长武城位居泾州古城东三十里泾河南岸的台地上,背山面水,坐南面北,古城东西面各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深沟,形成天然屏障。北临泾河,南面为山坡丘陵地带,和飞云塬相连接。古城利用自然地形斩山筑城,扼守箫关古道之咽喉,东可抵长武城、高墌城,直达长安;西进泾州,通秦州、金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古城易守难攻。古城东、西、北三面临沟,斩山为壕,塬边夯筑城墙,南面修筑城墙,鏨山修筑护城壕,截断于山体的链接。古城东西南北设四门,西、南门遗址清晰尚存,北、东门遗址难以寻找准确位置。南城墙为古城最窄处,东西向夯土城墙米,墙体、护城壕保存基本完整。东城墙因农民在城墙基址上建房,挖窑洞居住损毁殆尽,仅可见城墙基址和斩山痕迹清晰可见。北墙,西北段残存部分墙体,东北段,塬边坍塌,加之农民耕种和修建窑洞、房舍,不存。西墙,墙体基本完整,临沟壑处斩山为墙。古城内建筑荡然无存,近年来,农民耕种过程中,时有汉唐、宋代文物出土,在古城东墙基址发现覆莲柱础石一个,疑为古城内寺院建筑遗存。
西城墙沿沟壑修筑
西城墙险要位置,充分利用地形,自然山体鏨山为墙与人工夯筑墙体完美的结合,临沟面鏨山为墙痕迹清晰可见。
西城门遗址,修建的村道破坏了城门的结构。
北城墙遗址,临塬边夯筑,随塬边地势蜿蜒起伏。
城内农民在北城墙基址上修建的窑洞,修建的房屋也充分利用古老的城墙,城墙基址上修建的窑洞,如今已经废弃。
北城墙
北城墙东段,临塬边的墙体已经荡然无存。
南城墙是古城保存相对最为完整的。
南城门遗址,出南门沿古道直达飞云塬,通往浅水塬、长安。
东城墙,鏨山痕迹,城内农民充分利用,在基址上修建窑洞。
东城墙,东南角残留的覆莲柱础石。
刘晓华L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