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村的牛人牛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澎湃

<

原创李军雷军纪中国化工报

仲夏时节的三秦大地,渭北高原上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垠。位于陕甘交界的陕西长武县相公镇龙头村,今年66岁的董方丢正在沟边忙着割草,准备回家喂牛。

“去年冬天卖了1头牛,过完年又卖了1头,总共得了块钱!今年4、5月份家里又添了2头牛犊。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陕西兴化集团公司历任驻村干部的大力帮助,我们全家要感谢党的好政策。”牛棚里的董方丢边给牛添加草料,边跟记者攀谈起来。

相传古代一位仙女骑龙首路过此地,“龙头村”因此得名。但与美丽的传说相比,地处沟壑旱塬的龙头村却是个贫困村。年6月,兴化公司与龙头村结对扶贫,开始“联姻”。

董方丢1家7口人,他和老伴在家务农,儿子董小选在西安打工,儿媳王红丽在村上的公益岗位工作,两个孙子分别在当地上中学和小学,女儿董艳艳在咸阳打工。

“年,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前,日子确实难过,家里的两个主要收入来源都有了麻烦,7亩果树老化严重,果子卖不上钱,小选打工又受了伤。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连给两个娃娃买新衣服的钱都没有。”提起当年的窘境,董方丢至今记忆犹新。村上和兴化公司驻村干部经过摸底、核实,确定董方丢为建档立卡户,给他家办了低保,并安排他们参加村上举办的技术培训。

在驻村干部的督促帮助下,董方丢全家行动起来,谋划着家庭的发展大计,但手里没本钱心里也没底。

“现在有扶贫贷款政策,不用抵押也不用担保,最多能贷5万元。”兴化公司驻村干部的一席话,顿时解了董方丢的燃眉之急。对,搞养殖,就养牛。

年底,董方丢终于拿到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在驻村干部的帮助和精心准备下,年5月董方丢买了第一头牛,村上还给他发了元扶持资金。

“从那天起,我的活动范围由炕头、墙根,变成了田埂、地头、沟边任何长草的地方。我每天都出去割草,回来铡草喂牛、清理牛粪,这些事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虽说累点儿,但感觉确实比原来充实了许多。”董方丢说,从此他家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没几天,董方丢又买了2头牛。牛,从此融入了董方丢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全家的命运。此时,村上给他儿媳王红丽安排了公益岗位,一个月能赚元的工资。家里的7亩老果园也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实施高接换头,换成了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的新品种。这让平时家里的柴米油盐等生活开支有了着落,董方丢感觉日子有奔头了。

年5月,两头小牛犊前后脚出生了,瞧着大大小小的5头牛,全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年10月,董方丢家以人均纯收入元、“两不愁三保障”无问题顺利脱贫。“给我发脱贫告知书的那天晚上,老伴还破例让我喝了几杯酒。”话语间董方难掩内心的喜悦。

董方丢饲养的牛渐渐长大。去冬今春,他接连卖了2头牛,今年4、5月又添了几头牛犊,现在存栏还有6头。他心里盘算着,扶贫贷款10月到期,到时再卖上两三头牛,就基本能把贷款还清了。

像董方丢一样,龙头村不少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牛、栽植苹果等脱贫产业,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奔小康之路。年兴化开始驻村帮扶时,龙头村有建档立卡户86户人。通过6年3批扶贫人员驻村帮扶,目前已有75户人成功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51%,距离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仅咫尺之遥。年10月,龙头村整体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年初,龙头村荣获长武县年度“脱贫攻坚红旗村”。兴化公司也多次被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定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原标题:《龙头村的牛人牛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zz/12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