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地名传说之五王新民搜集整理年笔者受邀赴长武县为《咸阳百村·长武卷》的编撰搜集整理资料,为此笔者踏遍了长武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老农、民间名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名传说、民间故事,现将其中的部分传说,整理成章,以飨读者。南关村的传说距长武县昭仁社区驻地南约1.5公里处的南关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村逢年过节,唱大戏,耍社火。社火种类有舞龙、高跷、车亭等艺术形式。社火每年元宵节妆扮上街展演,锣鼓开道,舞龙是该村社火艺术中的精品节目。身着黄色舞龙服的年轻小伙子们,个个精神抖数,舞动着几十米长的巨龙腾空翻跃,追逐嬉戏,正可谓是“雄狮劲舞开春景,蛟龙腾飞闹元宵”。据说南关村的舞龙活动起源于明清时代。相传,有一年天旱祈雨,但久祈无雨。此时有一山西名士从此路过,他说“有庙无龙,祈雨不成”。于是人们就用麻绳、粗布绑扎成一条布龙,涂上各种颜色,在祈雨庙会期间组织人员舞耍,以求风调雨顺。改革开放以后,由南关村老龙头白志清老人提议,捐资购回一条彩龙,每年元宵节舞耍,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了青春。旧时,南关村历史遗迹颇多,但大多已损毁。火神庙、太白庙都建在南关胡同。明清时代这里原是一片林木茂盛的小平地,夏天一沟绿,冬天满地白,甚为壮观。两座庙均在明朝中期修建。建国后大殿拆除,两座庙从此也从人们视野中消失。龙王庙和岱山庙、火神庙、太白庙形成一个“品”字形布局结构,以图吉利顺畅。明万历年间因暴雨冲塌,再未修建。就是每年农历6月6日,四乡八邻、城内商家、社会贤达,捐资举行民间祈雨活动。围城子,相传明清时,朝廷派员来长武办公差,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随从兵马驻扎围城内。围城占地20亩,高15米,宽2米。建国后,周边各村以搜积肥为借口,组织村民取土积肥,逐年削平,现遗为耕地。侯试亭,传说长武县城在明朝建成后,南城门(二道门)路口,坐南向北建有侯试亭。根据明朝的律法和礼仪,前来县衙办公差的官员在候试亭歇息,呈送公文,由县差传送县衙。民国时期,侯试亭变成城外人购物的杂货店,后又建成一个木匠铺,年塌毁。马场村、将台山和落箭源的传说距长武县城东南部约10公里处有个马场村。民间传说,唐时著名巾帼英雄樊梨花奉命征西,她率领千军万马沿黑河川而进入长武境内。一天大队人马急行军二百余里,日近黄昏,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樊梨花见将士们人乏马困,军威不振,便下令埋锅造饭,就地休息。将士得令,村口扎寨,生火做饭,人歇村外,战马解鞍,放养前川,草肥水美,吃饱撒欢。第二天樊梨花率兵继续西进后,当地人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起了个名字叫“马场”。意思是樊梨花在此放养过战马。樊梨花率军队离开马场后,见士气不振,行军速度较慢为了鼓励士气,加快行军速度,樊梨花下马,信步走上一个地势较高的土台,逐个点将,做简短行军动员时,有一个将士问樊梨花“此地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樊梨花抬头看见一群鸿雁当空飞过,她执弓搭箭便射,鸿雁受伤带箭而逃,后来在行军路上将士们发现受伤鸿雁落在原面上的另一个村庄。后来人们把樊梨花做行军动员的地方叫“将台山”也就是现在的丁家镇张代河村一组所在地。把鸿雁带箭落地的地方叫“落箭塬”,也就是现在的丁家镇胡同村三组的所在地。杨家河村的传说距长武县原相公镇政府驻地以北8公里处的杨家河村,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山村。据传说,自北宋以后,杨家河的村民以杨姓为主,故村名叫杨家河,那时村民居住在柳树沟口处的庄子洼。杨家为该村大户,人丁兴旺,家财万贯,财势两旺,日子过的水起风生。后来从外地来了郭老大夫妻俩,给杨家拉长工做庄稼。时间长了,郭老大两口子脱离杨家,自立家业,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开荒种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夫妻俩个还生了三个儿子,一个个虎背熊腰,力大无穷。长大后又都娶妻生子,这时的郭家,也算得上是人财两旺。谁知。杨家大户看见郭家人财两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再给自家干活,不听自己使唤,既眼红又嫉妒,日渐不满,怀恨在心,遂起杀心,准备除掉郭家,独吞其家产和土地。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杨家纠集泾河对岸山上的土匪,闯入郭家,杀了郭老大一家。只有郭家的三儿媳,身怀六甲,听到院子的呐喊声,情急之中,钻进炕洞,躲藏起来,才幸免一死。待杨家人和土匪撤走后,她钻出炕洞,偷偷跑到距家很远的小石河村,给该村石员外家当佣人,后生一子,自己吃菜咽糠,累死累活,供儿子读书习武,后来儿子考中状元,把杨家告上朝廷,朝廷下令,将杨家满门抄斩。从这以后,杨家河村就再也没有杨姓之人了。杨姓的消失以后,该村以张姓为主,当年居住的城堡遗址还在,现在人称“张家城子”,城内还遗存有十几孔窑洞。后来以高姓为主,现该村已无张、高二姓。原村内遗留下来的杨家坟、张家坟、高家坟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垦为耕地。杨家河村现住村民以李、赵、张、魏、鱼等姓为主,据传说李姓是原明朝末年,山西人李斗时任长武县令时从他的家乡迁移而来的。魏姓和彭公镇彭公村的魏姓同宗,建国前迁来,为杨家河村首富大户。其它姓氏的村民均为当年生活所迫逃荒而来。
作者简介:
王新民,男,年2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共党员,大学程度、中学教师。曾任陕西省旬邑县土桥中学政教主任。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旬邑县作家协会理事,旬邑县第三批县管拔尖人才。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请联系公号方删除。编辑:家忆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