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中读出智慧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此时我们更需认真探讨阅读的意义,之于个人、之于社会、之于民族。本期我们约请理论评论界专家学者,请他们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于阅读的理解。

高长武

谈到读书,历史书不得不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如何从历史中读出智慧?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一些粗浅认识。

过去、现在、未来相贯通

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时间,时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纵轴,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以记录的刻度。历史是从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前后相继的整体。时间的前后相因、一直向前、不可逆转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读历史、看历史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某个特定时刻上,必须坚持长时段,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历史拉长了看。

而这里又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是从微观看,也就是具体到某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以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点为划分基准,既要弄清楚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基本情况(现在),又要搞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过去),还要了解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未来),从而深刻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二是从宏观看,也就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以今天我们所处的时间点为划分基准,既准确判断和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又深刻回顾和总结过去,弄清楚过去发生了什么、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还要正确展望和谋划未来,研判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如何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从而明了我们现在在哪里、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我们是谁、要干什么、该怎么干。

历史由于时间的流动和延展而鲜活,同样,我们读历史,自然也应随着时间的流动和延展,从不断拉长的时间刻度中,深刻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气象万千。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读“活”,而“活”了才能读出智慧来。

时间、空间、人间相联系

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除了时间之外,还有空间。空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横轴,为历史的发展提供着广阔的舞台。时间纵轴与空间横轴交错,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坐标。如果只有时间,历史是线性的;如果只有空间,历史是扁平的;只有时间与空间交错相融,历史才是立体的。刘少奇同志曾说:“不学历史、地理,你就‘理论不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具备了时间、空间因素,就构成了历史?还不是!还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也就是“人”。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恰是人赋予了时间和空间以价值和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历史,就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要读懂历史进而读出智慧,就必须首先抓住时间、空间和人这三个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然后探究时空交错相融形成的历史坐标下,人与人之间基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而产生的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概而言之,也就是把时间、空间和人间(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机联系起来。

观人、论事、察世相结合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事”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单元。人和事之间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有人才有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就是事;正是因为人处在事中,人才能成为历史活动主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就是在一个又一个人物、一个又一个事件新旧更替、前后相继中不断发展演变的。时间与空间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坐标,人物与事件则构成了历史的基本内容。

因此,读史离不开观人、论事。但是,“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处在其中的人和事纷纭变幻、牵涉甚多,因此,观人、论事并不容易,单是就人观人、就事论事,往往是观不清、论不明的,还需要把具体的人和事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探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就是“察世”。这其中需要着重把握两点。

一是必须紧密结合人物和事件发生之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而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条件抽象地泛泛而论。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历史中观人、论事,必须“钻进去”,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成为身临其境的“剧中人”,努力探察事件的发展脉络、感知人物的所思所想,进而再给出合适的评论。

二是必须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而不能仅停留在人和事层面的“热闹”“好看”。历史现象既纷繁复杂又变幻多姿,易使人“乱花迷眼”“浮云遮眼”,这就需要透过现象抓本质、通过偶然找必然,无论是抓本质,还是找必然,要害都是善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人们常说“历史似曾相识”“历史再次重演”,这里说的主要是历史现象。同类的历史现象之所以重复出现,实际上是由于历史规律在起支配作用。符合同一历史规律的历史现象,在相近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多次出现的。因此,在历史中观人、论事,还必须“跳出来”,跳出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成为头脑清醒的“旁观者”,以今天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通过认真研究具体的人和事,深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努力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学习、思考、运用相递进

从历史中读出智慧来,一般要遵循学习、思考、运用的“三步法”。

第一步是学习,重在获取。这是读史的基础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历史首先要端正态度,勤字当头、苦字做伴,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善于挤时间、舍得下功夫,读进去、读得懂,变未知为已知、变别人的为自己的,积少成多、由点及面,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第二步是思考,重在消化。这是读史的关键环节。历史是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读历史特别需要在掌握基本史实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梳理脉络、鉴别真伪、提炼精华、归纳要义、总结经验、探求规律等方式,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既知其言又知其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第三步是运用,重在实践。这是读史的根本目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但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今人能够立足现实需要,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史为师、以史鉴今,注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镜鉴、智慧与力量,运用到今天的实践中,发挥历史的资政育人之效,为新的历史的创造提供助益。而这也正是我们读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

学习、思考、运用“三步法”,究其要义,实际上也就是把历史这部“智慧之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最后由薄又读厚的步步递进、不断升华的生动过程。而历史的智慧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得以传承丰富和发扬光大。

以上所述归结为一点,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而这里强调的“观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望远”,而是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广度、看问题的深度、抓关键的精度相统一的“细心观望”。如此读史,智慧自见。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11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