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探秘礼泉人,最离不开的就是这碗面

年6月初,陕西美食探秘之旅来到传说中的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街头,偷得浮生半日闲,感受了繁华古趣不喧哗的市井乐趣,观看了碾辣面、榨油、炸麻花等各种美食的现场制作,品尝了近20道的礼泉特色美食。最难忘的莫过于那一碗面筋薄细润,汤浓煎辣香的礼泉烙面。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前陕西省省委秘书长、陕西饮食文化研究学者何金铭先生的《老陕谈吃》中曾提到:礼泉县,还有永寿县,兴平县,老百姓确实都很喜欢吃烙面。红白喜事“早汤午席”,“早汤”就是吃烙面......礼泉人不仅仅红白喜事必定吃烙面,女儿生产,娘家也要送一篮子烙面去,春节时走亲戚,烙面也是最常见的礼品。改革开放以来,烙面更成为一种新兴的商品,在县镇集市上出售,外地人多有买了回去品尝的。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礼泉烙面的制作工艺复杂而又讲究。分为调面、摊面、晾面、压叠、切面、浇汤六道工序。

“调面是先将数十斤面粉倒入瓦盆,徐徐加水调和。一边加水,一面揉面,反复抓洗,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反复多次,最终要和成稀稠均匀、无块的糊状,再饧上大约24小时。

摊面就是将面糊在铁锅上摊得又圆又薄,用微火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传统上,摊烙面一般用麦草烧火,火性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

晾面、压叠、切面

烙好的面由于温度较高,饱含水分,不利于保存,需要一张张搭在绷紧的绳索之上,晾置于阴凉的厅堂之中。待凉干后,开始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码好,放于木板上。压上石块等重量大的实物,将烙面压瓷实。第二天,拿出被压实的烙面,在案板上逐条横切为细丝。

烙面的主要食用方式是浇汤,所以烹制烙面汤最为关键。烹汤一般用肉汤、骨汤,配以胡椒、花椒、桂皮、及五香大料、油、盐、酱、陈醋、鸡精等调味品巧妙搭配,再加入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从篮中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加上切成细丝的蒜苗、韭菜及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块状的鸡蛋片等,再将滚热浓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礼泉烙面的吃法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七、八碗都不在话下。二是热汤浇上即食。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若吃了面还喝汤,饭后一定口渴不止。

有机会一定要去礼泉真正吃一顿烙面,先吃面,少喝汤,一碗一筷子,一连吃它二十碗。

“陕菜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cz/7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