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视察陇海铁路
重视铁路交通,拯救陕西苍生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境内没有铁路,除了一条西(安)潼(关)公路外,主要靠车马陆运、渭河水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进逼华北,国民政府向西南西北实行战略转移。当时的陕西现代工业未兴起,多年军阀混战的创伤犹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难以适应形势需要。“开发西北”呼声日甚,陕西作为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第一要务”就是修路。
主政陕西后的杨虎城曾说过这样一席话:当国民党的官,难免刮地皮,但我要把刮地皮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这话在两年多时间内就兑现了,把陇海铁路延伸到了西安。
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主席时,对陕西第一条铁路修筑关怀备至。年春,在三原县“强学会”上为筑修铁路,为发展陕西经济发表了重要演说,他慷慨激昂,疾呼:“陕西处地边陲,闭关自守……文化光辉灿烂,但陕西交通还十分落后,对外界贸易和交通往来,主要靠车马陆运和渭河水运……陕人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尽快把陇海从潼关筑入西安是我心中迫切的意愿,是在座的乡亲乡党们共同的意愿……”
陇海铁路入陕拉开了近代陕西交通大发展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末,蒋介石虽然提出了“开发西北”,但陇海铁路是否要延伸到陕境,众说纷纭。加之“九一八”事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西安为陪都,陇海铁路潼西段的修建遂被提到“通达国府陪都之先驱,居达甘新之先导”的地位而更加被重视。当时主持陕政的杨虎城,经多方奔走,积极争取,曾给予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钱宗泽以积极的支持。适逢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莅临陕西,杨虎城趁机与其协商筑修铁路的资金问题。拟议款源由“中国”、“盐业”、“金城”、“交通”、“中南”五银行贷款及铁道部分期垫拨,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年1月21日,在杨虎城的主持下,经陕西省政府政务会通过,决定由省财政厅拨款资助铁路工程尽快动工,并由省建设厅派专人负责办理。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当时设计的西安火车站,位于北门外,但站址正好位于陕西省最大的回民公墓,若依方案施工,一来可能酿成民族纠纷;二来必然会延缓铁路通车时日。杨虎城为此专门出面协商,重新勘定站址于解放门外,使这一问题圆满解决,保证了铁路及时通车。
年底,陇海铁路通车,潼关车站因筑路资金匮乏工程滞停,延至年4月15日从潼关大举兴工铺轨向西安,7月1日铁路通车渭南。年10月12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由洛阳乘坐专列沿陇海铁路行进,于10时30分抵渭南站,由此转乘汽车经临潼前往西安。时任陕西省国民政府主席的邵力子和西安行营主任杨虎城等人前来渭南站迎接。专列抵达渭南站后,陪同蒋介石此行的时任陇海铁路局局长钱宗则便前往新丰镇、临潼筑路工程现场,视察筑路进展情况,督促工程加快速度,早抵西安。
随着款源逐步落实到位,年,陇海铁路开始由潼关向西安筑展。对筑修潼西段铁路,陕西省政府极为重视。为了一件小小的螺栓、道钉丢失或发生行车事故,都曾三令五申,向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各县县长、县保安团长饬令要求予以保护、查究并要求做好路外安全宣传。
杨虎城一方面积极派出部队参加铁路建设,另一方面为配合铁路运输,加快发展陕西公路交通建设,到抗战前,陕西已建成十多条省内公路。陇海铁路年12月27日通车西安,年3月1日通车宝鸡,至此,陇海铁路通达陕西境内,使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革,标志着陕西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杨虎城主政期间,陕西铁路从无到有,陇海铁路不断向西展筑。陇海铁路通车西安,意义十分重大,时人指出:“潼西段为国家筹款,国人建筑之先声”。到了抗战时期,华北、东北大批铁路人西撤,陕西境内的这段陇海铁路成了不折不扣成为“救命铁路”。
年,陇海铁路管理局建议与陕西省政府合资,修筑咸同铁路(咸阳—铜川,铜川旧称同官)支线。年春,陇海铁路管理局初测后,提出线路走向甲乙两个方案。在定线时,杨虎城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与铁路部门共同主张确定乙线方案,使铁路线改由三原经阎良,东绕原头,过石川河,北折入富平、耀县到同官。虽线路远了,但施工却便利,节省了经费,又可多经几个地方,提高了营运效益,改变了阎良地区的落后面貌,使阎良镇成为渭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年春,咸同铁路修成之后,与陇海线相联,解决了同官煤炭外运的问题,同官也随之繁荣起来。
不光是铁路,尚在沿用的西(安)兰(州)公路也是杨虎城一手督建的。而年,杨虎城还曾与当时的省主席邵力子一起,争取欧亚航空公司开通了南京至西安的航线,使陕西第一次有了空中交通。
拓展公路交通,改变陕西交通落后窘境
杨虎城主政陕西重视公路建设,在其主政前期,“陕西的公路建设迅速地由关中向陕南、陕北推进,出现了公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这期间,先后改建了西兰,新修了西汉(宝汉段)、汉宁、咸榆、长坪等几条主要干线公路,以西安为中心,东西南北各路均与邻省沟通,全省公路网的雏形初步显露出来”。从年开始,杨虎城的西北军与华洋义赈会共同负责,先“用以工代赈方式修建西兰公路”。次年,杨虎城又调部分军工参与了西凤公路的修筑。年,杨虎城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名义决定修建凤陇公路,由陕西省建设厅具体主持,年5月建成通车。
年初,在杨虎城的支持与陇海铁路管理局的合作下,邀请全国知名经济学家、大学教授、新闻记者等四十余人组成“陕西实业考察团”,分南北两组,对陕西30余县的农林、矿产、水利、工商、交通进行全面考察。8月12日,考察团到达潼关时,杨虎城特派专人及十余辆汽车前往迎接,又派水利专家李仪祉等3人随团协助考察。年5月,《陕西实业考察》一书编成,杨虎城亲笔题词,内有“系维西北,蕴藏宝藏,货弃于地,亟待发扬。群贤济济,振袂启行。跋山涉水,饱受风霜,搜写宏博,记载周详。目张纲举,热心提倡,促进实业,决胜商场。裕我财用,跻国富强”等语。
年前后,在全国开发西北的热潮中,重修西兰公路被提上日程,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决定按照《公路工程准则》规定的丙等国道标准改建西长公路,称西兰公路,年3月24日,陕西省政府派员随同国联公路专家敖京斯基、西兰公路总工程师刘如松等一行五人组成的西北公路查勘团自西安至兰州沿途进行考察。此后相继成立西北公路局、西兰公路工务所、西兰公路工程处等机构进行管理、勘测、施工等。
杨虎城在浙江普陀山(图源:网络)
年,西兰公路决定改建为丙等国道,施工任务主要是由杨虎城部的兵工担任,根据安排,“西安、咸阳、礼泉段由独立第二旅第四团派兵六连轮流修筑,礼泉、乾县、汤(阳)段由独立第二旅第三团派兵一营修筑……;汤峪、监军镇、旧永寿段由特务第二团派兵修筑……;永寿、彬县段由炮兵团运输兵修筑……;彬县、长武、窑店段归特务第一团派兵修筑。”6月23日,在西安举行开工典礼,先由杨虎城检阅全部筑路部队。讲话结束后,各团士兵即修筑西廓门外第一公里路段,路基筑完后,杨虎城同来宾进行视察,典礼结束。同年,杨虎城还派部队与民工一起参加了汉白公路的建设。
年7月,十七路军官兵开工典礼(图源:网络)
年,又由兵工整修了咸榆公路延安以南原来难以通车路段,改建了桥涵,使甘泉至延安间的汽车通行无阻。“双十二”事变前夕,杨虎城又与张学良共同派部队翻修了西潼公路的几座桥梁。年,杨虎城以省政府名义发布命令,定每年3月12日为公路植树节,令军队在路旁植树,次年,令省公路局通知各县栽行道树。
另外,杨虎城将军还经常深入陕西公路、铁路的施工一线考察研究。被免职的杨虎城,作为一个驻陕军事长官,依然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他还和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一起,积极争取欧亚航空公司开通了西安至南京航线。
十七路军特务一团官兵在筑路(图源:网络)
弘扬华夏文明,为车站、隧道留匾题字
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之一,匾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点睛之笔,匾额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陇海铁路部分车站,饱经沧桑的站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慕名而来的人们看到了80多年老站的别样生机。下营原车站站名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将军题笔,字刚健方正,个性粗犷豪放,视觉冲击力强。匾额相当于车站站舍的眼睛,相似形制的匾额同样也出现在陇海铁路潼宝段沿线每座车站的主体站房之上。
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是陕西第一条铁路,又因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欲拟西安为陪都,故此,各车站站名都是名流高官大员书写。以下车站:下营、柳枝、华州、赤水、渭南、零口、新丰镇、灞桥,站名匾额统一规格,同一模式,汉白玉阴文雕刻,正文字迹墨黑,上款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下款题笔者姓名,上下款字迹朱红色泽。
陇海铁路潼西段全线通车时,正线共设车站14座,依次是潼关站、东泉店站、华阴站、下营站、柳枝站、华州站、赤水站、渭南站、零口站、新丰镇站、临潼站、窑村站、灞桥站、西安站。每座车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块汉白玉石质站匾,每个站匾形式基本相仿,自右至左依次是题写时间、站名、题写人。
年6月,西宝段开工。年底竣工。设车站15座:三桥镇、咸阳、茂陵、兴平、马嵬坡、普集镇、武功、绛帐镇、常兴镇、眉县、蔡家坡、阳平镇、虢镇、卧龙寺、宝鸡。年8月,增设斗鸡台车站。普集镇车站后易名武功车站,武功车站后易名杨陵镇车站,再易名杨陵车站。每座车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块汉白玉石质站匾,每个站匾形式基本相仿,自右至左依次是题写时间、站名、题写人。
图源:网络
由于年代久远,将近50%的车站匾额未能保存下来。部分车站或由于战火,或由于日机轰炸,或由于铁路改线,或由于站房拆迁,或由于车站迁址,或由于文物意识淡薄。站名匾额未保存下来或为完整保护下来,甚为遗憾。这些车站有潼关车站、东泉店车站、下营车站、柳枝车站、华州车站、新丰镇车站、窑村车站、西安车站、三桥镇车站、咸阳车站、常兴车站、眉县车站、阳平镇车站、斗鸡台车站、宝鸡车站。
建国后,陇海线潼关宝鸡段先后增设有:麻利滩、湾里马、莲花寺、树园、孟塬、华山、罗敷、桃下、西安东、西安西、三民村、黄家寨、咸阳西、温坊、罗鼓村、张堡、杜家村、李家村等车站,这些车站均无站匾,并先后关闭撤销。
年,陇海铁路向宝鸡展筑,铁路要从陈仓古汉城遗址通过,陈仓古城地形为一伸出状黄土二级台地,两侧凹进去,中间凸出来,形状同鸭嘴,如绕行,弯度太大,费时费工且不安全。如不绕行上为古陈仓城遗址,下临渭河,其旁建有陈宝夫人祠。20世纪30年代修建陇海铁路时,恰逢北平研究院在此考古发掘,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陕西地方军政长官杨虎城和邵力子审慎行事,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出于保存和维护古陈仓城遗址之意,摒弃断面大开挖施工方法,采用以在坡塬台地下开凿一座长米的斗鸡台隧道方式穿过黄土台地,即不影响铁路通过,又保护了古陈仓城文化遗址。此隧道称为“斗鸡台隧道”,为西宝段唯一的一座隧道。铁路部门通过开凿隧道克服解决了这一难题。隧道竣工后,时任国民党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和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先生分别题写“斗鸡台隧道”匾额,并镶嵌在隧道东西洞口上方(碑石现保存于金台区文化馆)。
金台区文化馆这两通石刻匾额。两块匾额大小一样,都是长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由于是石材打造,四个小伙合抬一块匾都很吃力。两通匾上都刻着“斗鸡台隧道”5个大字,上款刻着题字年代,下款分别是杨虎城和邵力子的署名。乍一看两通匾额都是楷体,细看有区别:邵字厚重圆润,杨字刚健方正,都反映了自己的个性,两通石额的中间都有断裂的痕迹。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与宝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