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设》
文化栏
在咸阳市西北部的陕甘交界处,距西安约公里处,被誉为“陕西西大门”的长武县亭口镇,坐落着一栋别样古朴的建筑。此建筑因当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集中安置知识青年而取名“知青楼”。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虽然必要性和如何作为,在号召里并没有详说,但广大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场“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中国知青终结》一书记载,仅年,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万人。至次年,达到.4万人。到“文革”结束后的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万人。
到艰苦的地方去,战天斗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甚至扎根农村干革命……于是,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意义和神圣使命就这样丰满了。
年,长武亭口镇除亭南、亭北、杨厂外,其他各村都安置了从省城来的知识青年,这些知青大都散居在家庭成分较好的农民家里,实行“统一用餐,分散居住”,和农民同劳动,同学习、同工同酬。
如果说处在何种时代是一代人无法选择的命运,那么在这个边远的小城,这一代知青可以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据资料记载,年,长武县委决定将县城根正苗红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集中安置的地点选在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副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安华村,当时安华村被誉为长武的“小江南”,市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村。安华村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建起了知青楼,先后安置知青数百名。
于是就有了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史铁生曾在书中记载:“回忆起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乐事,虽已忘记那都是发生在何月何年,却都清楚地记住那是在怎样的季节。在早春的风沙里掏地,在盛夏的日头底下放牛,在斑斓的秋山中采食野杏和杜梨,走几十里雪路去拉炭或去赶集,洪水蛮横地夺走了成熟的麦子,苍凉的唢呐声依然迎来喜庆的年宵。春夏复秋冬,那些情景永远储藏进记忆,没有日期,只与季节的消息融为一体。”
安华知青楼修建于年,座西面东,上下三层,一二层为青砖石箍窑,结构样式仿照陕箍窑风格,三层为土砖木瓦房,在当时是长武县唯一、全市全省为数不多的一个集中安置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场所。在当时偏远的小县城,能有这样“洋气”的三层小楼,足见当地对于知识青年的重视程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知青楼是知青记忆的载体,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缩影,那里有和青春相关的激情和理想,迷惘与彷徨。而青春似乎又有共同的韵律和节奏,青春无瑕,友情珍贵,爱情缥缈,奋斗可嘉……那逝去的芳华,在岁月里静静流淌。
青砖青瓦,楼体修长,房间近百,气势恢宏,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但破碎的窗户斑驳失修,旁边破败颓废的附属楼,墙面脱落,裸露着土黄色的泥墙。
走近知青楼,狭窄的小院落满灰尘,几件年代久远的农具被随意丢弃在楼道尽头,知青们曾经住过的房间,散落着一些柴火和木料,这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印记。风雨飘摇下的青瓦剥落,斜倚在墙角,让这幽暗的知青楼显得更加颓废。这栋曾经挥洒知青们青春与热血的知青楼,已随着这段举国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充满悲欢创痛的知青运动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
如今,知青楼人去楼空,留下历经半世纪风雨的建筑和不为人知的故事诉说着那一代人的芳华。它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带着历史的烙印,静静地屹立在石坡上,守望滔滔泾水,见证着岁月变迁。
岁月像一张温柔的大网,选择性地过滤了那些黑暗冰冷的故事,放大了那些温暖的色泽。平凡之人或许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无法选择相逢于战火纷飞或是盛世太平。但每一代的青春韶光都是一张绝版的名片,无法复制,弥足珍贵。
记录和赞美一段年华,已经是最大的温柔。
愿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推荐阅读
.《陕西建设》
一抹樱桃红扮靓一个村——安康旬阳县段家河镇薛家湾村抓环境改善、促农旅富民侧记
.《陕西建设》
西安老院子——姚家大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