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朴实有华赏李商隐诗二月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是龙头节,龙抬头的日子,民间多有吃糖豆的习俗。不过,吃着糖豆,再品品古诗,或许更有味道。要说这天读古诗,李商隐的七律《二月二日》或许是比较合题也是值得读的。全诗如下: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背景。公元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早逝。随后,为了谋于生计,李商隐不得不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任节度掌书记。如诗中所说的“三年”是确指,那么,这首诗应该创作在诗人入幕的第三年即公元年。

  李商隐创作的名篇很多,诸如《锦瑟》《夜雨寄北》《乐游原》以及《无题》十五首,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相比之下,这首七律似乎要失色不少,而实际上并不尽然,其最大特点,是朴实“有华”,雅俗共赏。

  我们常用朴实无华,形容事物的形态、外观或者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方面朴素、实在而不浮华、虚华,也就是《老子》中所说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里,笔者反向化用之,朴实“有华”,此“华”非浮华、虚华之华,而是华丽、光华之华。

  所谓朴实,就是以通俗为雅,用词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尽可能选择常见的字词,意思也比较容易懂,没有什么晦涩和佶屈聱牙的地方。诗的首联出句,“二月二日江上行”,非常常见的律诗写法,娓娓道来,点明时间、地点。对句“东风日暖闻吹笙”,写诗人处在江边所感受和听闻到的事物:和煦的东风,温暖的阳光,游人吹奏的笙箫之乐。颔联两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是写诗人近景所见的最能代表春天意象的春花、杨柳、蝴蝶和蜜蜂。经过前几句写景的铺垫,颈联两句开始抒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诗人由当时任职三年的幕府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尾联两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意思也比较晓畅,是说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整首诗下来,字通意畅,勾人心绪,使人如临其境,仿佛义山先生就站江边苦吟着:二月二日江上行......

  所谓“有华”,就是不以通俗、朴实而伤雅、害意。这首诗虽然字词朴实,意思晓畅,但由于用词、表意都很注意方法和艺术而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之处颇多,一点不比那些被后人们反复忖度的《无题》诗要少。

  比如,诗意曲折起伏。写诗最大的忌讳,是平铺直叙,没有曲折起伏。这首诗在诗意起伏方面做得特别好。先是写大好春光,日暖笙歌,行人如醉,红花绿柳,绚丽多彩,紫蝶黄蜂,生机盎然,接着情感由乐而悲,由诗人身处的冷冰冰的兵营,想到了遥远的乡梓故里和那里的家人,情感的变化不断积聚,进而由悲生怨,怨谁呢?原来春江暖水拍打由于涨水而新形成的滩岸的欢快悦耳的声音,却让作者误解成了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实际上这怨得了江水吗?诗人的思乡羁旅凄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由乐而悲而怨,情感、诗意真是曲折有致。

  再如,用典自然。诗词用典往往有点睛之效,但要是用不好,生拉硬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偏僻罕见,多数读者无从理解,却往往成了画蛇之笔了。这首诗颈联用的两个典故,就既贴切,又好懂。先看元亮井。元亮是陶渊明的字,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井是小农社会农家生活必有的设施,陶渊明《归园田居》有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元亮井之典,就代指诗人日夜思念的遥远的惬意的田园。再看亚夫营。亚夫,即西汉初期的大将周亚夫。为防御匈奴侵扰,他曾在陕西咸阳细柳一代扎营屯兵整训,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或“细柳营”或“柳营”,而当时李商隐就是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中供职,这里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的典故,暗寓幕主也柳姓。这两处用典,堪称妙笔,表意准确贴切,且毫不造作,随手拈来,信口道出,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还如,用词考究。用词朴实,并不是说不讲究,随意选用,而是要反复推敲,用最贴切最传神的字词遣词造句。这首诗的颔联、颈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用词极为讲究,颇值得玩味。颔联中的“无赖”对“有情”堪称绝妙。春天来了,花蕊、柳叶(花蕊细长如须,故称花须;柳叶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故称柳眼)生发摇曳,百无聊赖地肆意生长着,毫不顾忌行人的悲欢哀乐;紫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更是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向花柳诉说春天的气息,也完全无视诗人的存在。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赖者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花柳之“无赖”,蜂蝶之“有情”,都是诗人的想象和比拟,只不过以此来反衬诗人自己内心的凄苦罢了。另外,“无赖”“有情”前面分置一“各”字、“俱”字,“犹言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更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凄苦。这样的铺陈,为此后诗意的转折起伏烘托了足够的气氛。正如有诗家评论的:“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颈联中,“元亮井”对“亚夫营”,工整自不必多说,光是一个饱含家的温馨、另一个则充斥营帐的冰冷,就值得玩味良久了。再加上“万里”“三年”这样时空交错的表述,诗人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跃然纸上。如果再联系作者同在蜀中所作的《写意》中的“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以及《初起》中的“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等诗句,诗人羁泊天涯的苦痛和无奈,则怎能不令读者心里戚戚然?!

  再看看末联。律诗末联是最难写的,既要与前文表意衔接好,又要高于前者的表意,点明全诗的要旨和意趣所在,还不能太白了,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如果写不好,前面的铺陈渲染就都成了无用功。这首诗中的“莫悟”二字,就非俗笔,“莫”字把诗人嗔怪之状,“悟”字把江水的故意之态,传神地表达出来。《玉溪生诗评注》评论曰:“悟字入微。我方借此遣恨,乃新滩莫悟,而更作风雨凄其之态,以动我愁,真令人驱愁无地矣。”这一评论可谓贴切无二。

  朴实“有华”,作诗、填词、写文章之上境也。

  

(责任编辑:马奎)

内容转载自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
白癜风的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wuzx.com/cwxxc/1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